原書名為「破果」,取其字典定義,一是指壞了、破掉的果實;一是指十六歲、正值青春年華的少女。書中作者以火花、果實短暫絢爛美好過後消失的瞬間,比喻人生中最燦爛的年華一旦老去,就如黯然失色的煙火灰燼,或腐爛於冰箱、一坨散發酸臭味的果物。然而作者更想藉由爪角控訴這個對年老者――尤是年老女性不友善的社會。 by <作者介紹>
我個人相當喜歡看女打仔的電影,尤其是<Lucky>、<ANNA>、<Ava>三部,愛不釋手地經常拿出來反覆觀看,主流電影中的女殺手好像除了身手矯健 、頭腦靈敏以外,一定要和「美麗臉孔+婀娜身材」為基調,看久了,彷彿女殺手就是給人如此的既定印象。
韓國女作家具竝模(구병모/Gu Byeong-mo)在《破果(파과)》中的主角女殺手爪角,在作者的角色設定和人物描寫中,與主流女打仔電影中同樣有了不得的手腳和殺人方法,但卻是一名初老女性。
女性和老人這兩個身分,在社會中因著生理因素而會被歸為弱勢,而《破果》故事中,讀者卻讀到一位認真顛覆主流,即便年華逐日老去,卻不願放棄仍舊矯健的身手,仍舊從事四十多年來固定工作------以殺人為職業的「防疫者」。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意思是,這座海市蜃樓就是真實的世界啊。我們每一個人個帶來一片謊言,拚成了只有眼前能看見的事實。
極愛日本女作家村田 沙耶香筆下的文字世界,只有不斷被創造,然後顛覆,然後你會想著,這樣合理嗎?這樣正常嗎?但,合理和正常有標準答案嗎?我想沒有,這個世界永遠都只是多數決的世界,雖謂標準,只看你的言行想法合不合乎大部分人的意見。
短篇小說集《生命式(生命式)》,每一個故事都帶讀者進入一個「並非不正常,只是你未曾想像過」的世界。書中每一個世界書寫一段人與人的生命互動。從最驚悚的吃人肉作為懷念故人的儀式,到愛上窗簾的男子,吃不慣這世間大多數人所謂的「食物」而被視為異類的人們,以為自己性格不正常而被男友用力接受的女孩。
《生命式》的每篇故事帶出一段生命過程,也許只是日常,也許只是偶然,但故事主角就是做出不符合多數人認為的「正常行為」,因此有人被排斥,有人將之隱藏,有人則勇敢承認。故事主角要如何選擇,只看自己有沒有足夠的勇氣面對內心望出去的世界,即便說出,有人被接納,也有人反而被更排斥。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蒜可真辣。」
妻子邊說邊抹起了眼淚。但我知道,辣的不是大蒜,流淚也不是因為大蒜。生活是辣的,因為辣才流下了眼淚。過去我也邊剝大蒜邊哭過,所以我知道生活比大蒜要辣上一百倍,我還知道剝大蒜會讓人倍感孤獨和寂寞。
我感到心痛。
韓國作家姜泰植(강태식)發表於 2012年的小說 《正常人的條件》,韓文原書名是《굿바이 동물원》,意即「再見 動物園」,閱讀完後,我覺得韓文原書名是比較接近整個故事的。因為我並不覺得書中為工作而擔任動物園動物的每個人們有多不正常,「正常」的定義因人而異,我們不都也是假裝披著信任別人的外衣,在過著不知道實際真假的日子。
失業的中年男子在朋友幫助下進到私人動物園裡工作,他既非動物學家,也沒有照顧動物的實際經歷,那麼,進了動物園要做什麼工作呢?答案是: 當動物。男子穿上猩猩的套衣進入動物園的猩猩區,開始做一些人們概念裡猩猩該做的事情,好比吃香蕉,好比大力拍胸膛,好比爬到高處顯威風。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威卡是一個詐欺上億元的故事。從一個色情行業的小型服務公司起家,迅速脫出污泥,和有名有姓的生意夥伴創造出驚人的利潤。
實際上,威卡執行的可疑交易一樁接著一樁,集團創辦人暨董事長伯朗給員工訂下不可能達成的目標。慕尼黑檢察官形容,這家集團內部階級森嚴,整個系統強調「團隊精神和效忠董事長」。之所以能存在這麼久,是因為很多人視而不見,包括員工、監事會、會計師、行政機關。
威卡的故事美到不真實。從一開始就是。
我不曉得沒有實際經營過公司的讀者會怎樣看待沃克.泰哈則伯格(Volker ter Haseborg)和梅蘭妮.貝格曼(Melanie Bergermann)的《歐陸最瘋狂金融風暴:威卡騙局(Die Wirecard-Story: Die Geschichte einer Milliarden-Lüge )》這本書,我只知道,在過去投資經營公司並且負責會計和法務部門的我讀這本書時,曾經很多的回憶都一一浮現,書中提到的每一起偽造交易、詐欺(?)、美化公司財務報表、洗錢、內線交易,或者很多一般讀者覺得不可思議或認為不道德不正當的財務行為,在一般公司真的相當常見,只因為不是公司核心人士,所以沒有權限瞭解。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即使是這樣的日子,仍就算是幸福的。因為擁有了幸福,因此會感到艱辛。世界令我悲傷。
世界比我想像的更複雜。這世界的一切或許都充滿矛盾。
我觸摸睡著的你。你總是溫暖而巨大。對於如此無可救藥的我,也能夠連同矛盾一起擁抱。
北海道國道沿線出現棕熊,人人自危。今天,讀國小的雨子在放學回家時偶然遇見一隻小棕熊,雨子好想跟剛映入現眼簾的小熊打招呼,沒想到這個舉動讓一旁的母熊認為有威脅性,舉起熊爪來準備往雨子方向大力揮過去過去。不知是福是禍,母熊被隨後趕到的救難隊員射殺當場身亡,撿回一命的雨子對於眼前一幕驚嚇到不行,剩下無母親可照料的孤兒小熊從北海道森林被送到數千里以外的仙台動物園安置。
只是喜歡小熊,想和小熊說話,為何會引起如此大風波?讓小熊失去母親的自己,當時那樣的舉措,真的是對小熊好嗎 ?如果早知道對一件物事好,但卻會引來悲傷的後果,雨子寧願從頭來一遍,她會選擇其他方式對小熊好,甚至她會故意不理會小熊就這樣往前走,如此一來,小熊和母熊原本平靜的日子就不會受干擾了。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真希望像你一樣。」我說。
「你不可能像我一樣,」國王說,「但是你曾經跟我一樣,我的意思是說,當你還小的時候。」
巧遇德國作家阿克塞爾.哈克(Axel Hacke) 原文出版於 1963年的《小國王十二月(Der kleine Konig Dezember)》是在金門機場的漂書點,這樣一本有名的故事書,我竟然在之前完全沒聽過,真是孤陋寡聞了。
讀後我稍微注意了一下網路書店將這本書分類在【童書/青少年文學】,實在有點讓我驚訝,我以為這本書會歸類在【哲學】類。
《小國王十二月》精緻小巧得令人第一時間就聯想到法國作家安東尼.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的《小王子(法語:Le Petit Prince)》,但細讀下去並不像,《小國王十二月》其中討論的議題更哲學性,每個議題都能讓人反覆思辯、沉吟良久。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說她有什麼心願的話,那就是不受人輕視地活著。不給人們添任何麻煩,安靜地活著,然後死去。
她突然很好奇,剩下的最後一個人在聽到另一個人離世的消息時,是怎樣的心情呢 ?那個人會不會像在茫茫大海上獨自漂流的孤舟,感到寂寞和恐懼呢?即使不告訴全世界,但是否應該讓那個人知道這裡還有一個人呢?
13歲被日軍抓走,成為慰安婦的「她」,受盡肉體與心靈的凌辱,即便在惡劣的身體或環境條件下,都不能說出「我不要接客」這幾個字。二次大戰中被日本軍方以偷拐搶騙各種方式成為日軍慰安婦的每一個「她」,都有說不出口的血和淚。
如果......,如果沒有這場戰爭,如果自己沒有離家去家門前的小河流撈取食物,如果當時有人看見勇敢地救下她。那麼也許90歲的「她」不用在看完新聞報導後,想起「最後一個人」五個字的意義,90歲的「她」不用想起十三歲時起的自己。那些重複、難堪又痛苦無比的日子,那些感覺骯髒想忘掉的過去,不會在現在這時呼喚每一個「她」。
讀韓國女作家金息(김숨) 的《最後一個人(한 명)》,不知道是因為故事本身存在那樣大的哀傷,又加上譯者胡椒筒深刻的文字翻譯,總之,可以說《最後一個人》是我至今看過最好看也最揪心的韓文翻譯小說,字句斟酌的令人痛心,話語中的痛苦難耐,閱讀的每一分鐘我都感到辛酸和心酸,辛酸大時代下被犧牲的那群原本可以如花兒般迎風搖曳成長的少女們,也心酸當這些少女們勇敢說出自己故事之後的遭遇。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的……妳的一切努力,就快開花結果了。」
男子在少女的耳邊輕聲說道。
「黑暗的日子就要結束,妳會走向光明,妳會改變世界,或許多少會有些紛擾,但那不算什麼,我會設法替妳解決的。為了我,妳奉獻了全部,這就是我報答妳的方式。」
四名曾叱吒風雲的前日本國家隊運動選手一起在深夜拜訪神秘男人的家,一場無望的談判,導致有人出手搶了男人手上的槍,並且開槍殺死男人。
原以為男人死後可以在房子裡大翻特翻找到想要的資料,沒想到怎麼樣也找不到,這時,四人中有一人提議~~乾脆一把火燒了房子和屍體,這樣找不到的資料,也許也能在這一場烈火中燃燒殆盡。然而他們四人失算的是,有一名少女正自願被關在屋後的小倉庫中,從監視器中看見所有過程,並且誓言要為男人報仇。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他們出現之後,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家、以及我們的生活全變了樣,一切發生得如此緩慢,卻又驚人地快速。在柏蒂帶著兩個大皮箱和裝在藤條箱裡的貓,出現在我們家前門台階上的第一晚,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她將對我們帶來什麼影響,她將會把那些人引進我們的生活,以及這一切竟會這樣結束。
我們以為她只是來過個週末。
一棟豪宅,三個自殺的大人,一名在搖籃車裡快樂微笑的小寶寶。三個謎團是麗莎.傑威爾(Lisa Jewel)《陌生的房客(The Family Upstairs)》中企圖營造的。豪宅曾經住過那些人,這些人彼此的關係又是如何?自殺的三人為何自殺,何況其中還有一位查不出身分的男子。寶寶的身分成謎,但身上留有交代她身分的紙條,紙條內容的真實度為何?總之案發現場是充滿迷幻和詭譎的。
閱讀麗莎.傑威爾 的《陌生的房客》的感覺很像閱讀珀拉.霍金斯(Paula Hawkins)的小說,我個人將之歸類成「現代典型英國女作家的懸疑推理小說」,其特色是,故事其實沒有那麼詭異和吸引人,而作者習慣用大量的空虛文字去企圖堆積故事的懸疑性,待讀者耐心讀完後會深深覺得~~啊,我又浪費了一段光陰。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怎麼會有那種東西……?
望向儲藏室,沒關上的門令人在意,但腳卻無法移動半點。
呼吸困難,我乾咳了幾下。口渴了。我慢吞吞地脫鞋,從簷廊進入屋內。
從來不曾覺得廚房如此遙遠。我站著將冰箱的麥茶倒進杯裡。手抖得厲害,淡褐色的水花濺到廚房地墊。嘴巴貼上杯緣,一股焦香竄過鼻腔。
我吁了一口氣,抓住椅背慢吞吞地坐下來。目不轉睛地盯著桌上的空杯看,就彷彿答案顯現在上頭。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石藏醫師說:「 我希望人生走到最後一刻時,能依照自己的意思決定用什麼方式結束生命。」
福澤喬的《當我們一起活到100歲:人生百年時代,日本教我們的那些事》一書,以三個章節,四平八穩數十篇自己觀察到的日本中老年人實際生活案例和社會議題,持平地討論,「人生百年時代」過去是如何迎接,又如何因著時空變化而有所更改,以及現在和未來我們又該持怎樣的態度面對。
以新聞專題式的每篇短文中,用各種角度切入老年人在日本的狀況。第一章<嫌老世代:長壽不再是祝福>以負面筆觸描寫現在日本老齡人口大增所造成的問題,既顯示現況的無奈,也讓人感受到如果不予以積極處理,社會必將落入比現在更慘的未來,既是實話實說,也由各項實際數據引導出人們的危機感。
然而中老年人只能這樣坐以待斃嗎?第二章<人生下半場,開拓新生活> 作者改變書寫態度,帶領讀者廣泛地閱讀同樣是老人卻願意選擇積極生活者的優缺點。每篇文章忠實地記錄了數十位將老年化為動力的實際案例,企圖鼓勵中老年人為自己的未來負責,可以更積極,可以追求更好,但你必須先付出,也必須能承受若不成功便成仁的現實。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或許家屬是想要一個理由。將無力處理的重擔,用合理的、 同時道德和社會也容許的形式將之拋棄的理由。
孩子都已經生下來了,不能說不要,不能丟掉,也不能殺掉。即便靠理性如此克制,不想要的東西,心裡頭還是不想要。
是不是已經受夠了?是不是已經厭惡到不行了?是不是希望如果能夠,孩子是與自己無關的存在,可以放下包袱,得到自由。
彷如卡夫卡(Franz Kafka) 《變形記(Die Verwandlung )》中的主人翁,一開始身為繭居族兒子的優一,因為無所事事,而罹患了正在社會上正流行的「異形性突變症候群」,因為對社會或家庭毫無貢獻,因此繭居族和尼特族會變成無法挽回的異形,以極醜陋且無用的外表呈現。
認真工作負起家中經濟支柱的父親,對本來就遊手好閒的兒子更感厭惡,幾度想要將變成蟲外貌的兒子「處理」或「了結」。奈何家庭主婦母親美晴,本來就對獨子擁有充沛的母愛,兒子變成蟲已經夠可憐了,怎麼能棄之不理呢?於是一對想法相反的夫妻,開始過起幾乎彼此無視的日常。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不可能盡如人意,每個人生命裡都會遇上一點討厭的事,但有時,你的確能如願以償。所有神智正常的人能夠要求的也僅是如此。
恐怖大師史蒂芬.金(Stephen King) 的《如果它流血(If It Bleeds)》原著發表於 2020年,也是是皇冠文化 2022年1月出版的新書。書中包括四篇中短篇小說,〈哈洛根先生的電話(Mr. Harrigan's Phone)〉,〈查克的一生(The Life of Chuck)〉,〈獨家腥聞(If It Bleeds)〉,〈老鼠(Rat)〉,一篇篇細讀下來各有不同韻味,作者善寫的詭異狀態依舊是每篇小說中最令人緊張難解的部分,但以整體面向檢視這四篇小說,會發現還是有書寫人類生命與生活的共同之處。
例如「死亡」,我個人在閱讀四個短篇時發現,死亡這個議題都存在有一定份量。人之必死,當屬必然,只是在不同年齡不同身分去旁觀他人之死,或親密的或陌生的,除了悲傷以外,總還會出現其他不同的感慨,小孩會因此恐懼,青春期的孩子也許也還無法接受,而成年人往往只是感嘆從中而來,偶爾點點惋惜,又覺偶爾體驗生命無常。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人遇到了一件倒楣事,先不要抱怨,因為接下來的事往往更倒楣。
幾本紫金陳的社會派懸疑推理小說閱讀下來,對於內地書壇將其讚譽為「中國的東野圭吾」非常認同。
《低智商犯罪》雖說也是本推理小說,但相較於作者之前正氣凜然的書寫氛圍,本書從書名看來,彷彿就先嗅到一種不尋常的搞笑味。
會故意預先有犯罪預謀的人,如果人設是「低智商」,那豈不是每次犯罪每次都失手?早早就被警方捉住了?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發新系列時,我通常會先探索角色的矛盾衝突。是什麼讓他們的世界天翻地覆?又是如何發生的?當角色奮力想要忠於自我,故事就能擁有深度與情感,讓讀者上癮。光明正大的執法人員,以及她童年生長、不為人知的世界,兩者的反差立刻勾起我的想像,我知道自己一定要寫出她的故事。個性鮮明、特立獨行的角色,加上罕見獨特的背景地點,絕對能創造出一個好故事。
by 作者 <臺灣獨家作者序>
以存在多數「末日準備者(Preppers)」居住的小鎮,除了反政府以外,向來守秩序安靜地活著,沒想到一連發生幾樁手法相同的殺人案,被害者都是男性,被害現場同樣失去幾把槍枝,應付不來的小鎮警方向管轄機關波特蘭警局求救,不知是巧合或故意,波特蘭警局派了一位出身於該小鎮的女性警探梅西回故鄉調查。雖說梅西當年是被家人趕離故鄉,但在家鄉成長十數年的生活經驗,讓她幾乎不用踏進小鎮就已然瞭這個萬年不變的保守小鎮的種種。
她在回鄉調查這幾樁連續殺人案時猛然想到十幾年前同樣出現過數樁手法相同的殺人命案,只不過被害者是女性,都遭到性侵,雖然沒有槍枝遺失,但犯案的地點都留下相同的痕跡,那就是,所有的鏡子都被子彈打破。「打破鏡子」這個行為究竟意味著什麼?循著打破鏡子的足跡去揣想犯案者的動機,又會發生怎樣的後續?
整本坎德拉.艾略特(Kendra Elliot)的《破鏡謎蹤(A Merciful Death)》處處充滿謎團,書寫上卻又不是硬梆梆得令人難以閱讀的男性手法書寫的警探小說,用女性警探角度敘事,自有一種不同方式的令人舒適感,《破鏡謎蹤》是少數能吸引我一口氣讀完的小鎮警探小說。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把這本書當成一場拷問,質問我這個人 也質問我任內的作為。每個人記得的「真相」都是自己最好的一面,我也不例外,這是人類的自我捍衛機制 。
傑夫.伊梅特(Jeff Immelt)的《傑夫.伊梅特:帶領美國百年企業奇異走過16年風雨的剖心自白(Hot Seat: What I Learned Leading a Great American Company)》,400多頁的閱讀不能說不辛苦,但聽他娓娓道來20年的美國奇異企業集團執行長的心路歷程,只會覺得,啊~~原來需要如此廣和前瞻的思考面向,才能維持住一間永遠走在時代尖端的集團。
領導者相當難當,我在最後一份工作時,因緣際會很榮幸地認識許多銀行金融界的領導人,從厲害的人身上學習厲害的領導,一位有資歷前輩的一席話,肯定讓你學到許多,也發現自己還需要檢討的有更多,學習用更高更懭的視野看自己的工作,學習當領導人的氣度,《傑夫.伊梅特:帶領美國百年企業奇異走過16年風雨的剖心自白》絕對是一本適合的參考書。
從上個世紀的911事件開始,傑夫.伊梅特接下了美國大企業集團奇異的執行長,既然稱之為集團,那表示轄下所屬公司,擁有完全不相干領域的更多子公司,人說隔行如隔山,傑夫.伊梅特在成為執行長一職之前,已經在奇異集團不統領域的子公司擁有許多領導的經驗,但那都是單一公司,只需要為單一公司的營運和利潤負責。但成為集團領導人的氣度與眼光精準又需要遠比前者大得太多,公司內部管理容易統一一致,但如何面對外部隨時不安變化的商業環境或全球突發事件,才真正考驗一位領導者的能力,也許要先穩住自己,才有能力在穩住集團高階主管,最後讓所有員工都能對公司有信心。《傑夫.伊梅特》一書不教人空洞的教條,只是分享自己如何在平常時穩住經常性管理,和面對危機突發時的臨場表現。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幸せな日々は、もう手放さなければならない。------日文版《白鳥とコウモリ》文宣
(中譯~~我不得不放棄我快樂的日子。)
「一樁殺人命案發生了。」簡單寥寥數字,但,有多少人會從心中痛苦地認為~~「幸せな日々は、もう手放さなければならない」呢?
一位律師被殺了,白石是人人公認的好律師,即便委託人官司輸了、需要坐牢了,卻還是受到這些人的尊敬。除了用心辯護,白石還會主動提供剛出獄的更生人適合且不被異樣眼光排擠的工作。
這樣一名優秀和親切的律師,受人感激都來不及,怎麼可能有人想殺他?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他把車窗全部搖下。似乎隨著年歲增長------他已經很老了──他愈加明白自己無法理解善與惡之間這種令人困惑的交鋒,或許人們註定就無法理解這個世界上的事。
《一切皆有可能(Anything is Possible)》是普立茲小說獎得主,伊麗莎白.斯特勞特(Elizabeth Strout)於2017年發表的作品。與《生活是頭安靜的獸(Olive Kitteridge)》相類似的筆鋒。
《一切皆有可能》的書寫深入人心,文字之間充滿安靜且痛苦難耐,那些曾經或如今,痛苦的、難堪、也最遺憾的,不得已似地躍然於紙上。書中對人生活與成長的描寫充滿憂鬱風格的形容,也讓本書充滿負面情感頗多,一頁頁讀下去,只能隨著每位主人翁生活的無奈宿命難過而。
《一切皆有可能》,以描繪美國鄉下窮困小鎮居民為開頭。讀者會讀到一群令人心疼不己的小孩子們,父母關係複雜,家裡經濟狀貧困到不行,沒人願意對這群窮小孩付出親切。即便連手足間,也因為擁有得太少而無法平均分配,因此從小就失去快樂的童年。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列車開走了,下車的旅客走向各個樓梯、電扶梯和廂型電梯,每個人都行色匆匆,彷彿地鐵站是全世界最不值得留戀的地方,拒絕在這裡多待上一秒。他也不想留戀太久,但是鞋帶鬆掉了,得先綁好才行。
地鐵站人來人往,像是誰也不和誰有相干一樣,每個人經過月台,上到地鐵,等到列車快速經過黑暗的隧道內,到站了,人群復又有上有下,下車的人要往哪裡去,上車的人又想到哪兒去?沒有人知道他人的去向,但唯一肯定的事,搭乘地鐵出站入站的每一個人,一定有專屬自己的人生故事。
何致和的《地鐵站》在第一章<鐵軌上的鞋子>,從一名落魄潦倒,對生命完全失去活下去的動力都沒有的跳軌自殺者說起。因為發生自殺跳軌案件,相關的地鐵人員就要出面處理,在這章節中的主角,要從害怕看見屍體又不得不因為工作職責所需而必須近距離看見的小主管「葉育安」展開一段細說人生的故事。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忽然靈光一閃,有了想法。「有一個王子。」我說「他困在童話故事裡,直到有一天,外面世界的女孩聽見他的聲音。」
我轉向鍵盤,開始打字。
雖說作者是茱迪.皮考特(Jodi Picoult)與女兒撒曼莎.凡里爾(Samantha van Leer )共同掛名,但是如果之前曾經追過所有茱迪.皮考特作品的讀者會發現,《愛情躍然紙上(Between the Lines)》是本幾乎完全出自女兒撒曼莎.凡里爾點子的純YA小說,從前在茱迪.皮考特細膩書寫人心糾葛的矛盾,在這本書中完全消失,反而是女兒主導用青少年冒險和純愛的心態所書寫的部分,才是《愛躍然紙上》令人最吸睛之處。
單親少女蒂萊拉雖然已經15歲,卻沉迷於一本名為《愛情躍然紙上》的童話書,雖然世界上沒有規定幾歲的人 必須/可以 閱讀怎樣類型的小說,但童書主角奧利弗王子冒險犯難救出受困的公主這樣的故事,還是深深吸引蒂萊拉的閱讀目光。每天每天只要有時間,蒂萊拉就拿出這本書一讀再讀,王子征服困難的英勇形象,逐漸變成少女蒂萊拉心中的白馬王子形象。
就在某一天,當蒂萊拉又在閱讀著《愛情躍然紙上》時意外地發現,原本的插圖似乎變了位置,而且有個自稱是奧利弗王子的聲音在呼喚她。從此,蒂萊拉能從書中插圖與文字得知奧利弗王子的一切,而且,書中的奧利弗王子竟然也能從書中世界看見現實世界裡的蒂萊拉;他們一起聊天,一起談心,分享生活與心情,最後卻成為彼此最渴慕接近的對象。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