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外面的人類不一樣,我是神明。」
「我是神明,不能離開家裡。佛祖也不會離開祂家的佛壇,不是嗎?一樣的。外面的人類很可怕。」
「我,沒手。哥哥,沒腳。」
「我們不像外面的人類,身上掛著一大堆東西。雖然都是有用的東西,但奶奶說我們是神明,所以才沒有。」
「我和外面的人類不一樣,我是神明。」
「我是神明,不能離開家裡。佛祖也不會離開祂家的佛壇,不是嗎?一樣的。外面的人類很可怕。」
「我,沒手。哥哥,沒腳。」
「我們不像外面的人類,身上掛著一大堆東西。雖然都是有用的東西,但奶奶說我們是神明,所以才沒有。」
「我把妳想要的東西給了妳:
時間,永無止盡的時間,沒有限制的人生。
沒有比這更加自由的事了,妳可以自由自在,永遠獨行於這個世界。」
當你選擇永生不死和自由,卻需要交出永遠不會在他人心中留下記憶時,近乎魔鬼般的交易,你要?還是不要?
V. E.舒瓦( V. E.Schwab)的《艾笛的永生契約(The Invisible Life of Addie LaRue)》以極細膩的筆觸,厚達六百多頁的篇幅,描寫了因為想要得到自由和永生,卻必須永遠遭人遺忘的少女艾笛的故事。因為這份魔鬼合約,她得以見證從十八世紀初起自現代2014年中間的300年世界變換和體驗身在其中的喜怒哀樂。
話說......生小孩是女人的工作吧!!
日本漫畫家坂井 惠理的《檜山健太郎懷孕了(ヒヤマケンタロウの妊娠)》是一部相當特殊的漫畫,故事中假設的背景是,男女之間只要發生性行為,無論男方或女方都可能懷孕,而故事主角32歲的檜山健太郎,正是因此而懷上與女友的孩子。
與現在現實裡相同的社會條件與氛圍之下,男人懷孕有什麼特殊性,當你在職場上或生活裡發現自己的朋友或陌生人是男性卻挺著一個孕婦大肚,有沒有可能你的想法會不同呢?
故事中的主角檜山健太郎和所有初懷孕的女性一樣,先是驚訝自己竟然會懷孕,繼而在以男性為主的職場上,和懷孕的女性同樣受到旁人質疑的眼光,懷孕......無論性別,直到生產之前,會發生的所有身體上的不舒服,或是職場上不公平的歧視是完全相等的。
腦部比想像中還要脆弱。不同於其他器官,腦部與脊髓幾乎沒有自我修復的能力,因此一旦受傷幾乎無法再生。神經及細小血管的損傷也就意味著病人的死亡,或者也會留下重大的後遺症。
僅僅零點一公釐的誤差、零點一秒鐘的遲疑、零點一公克的傲慢,都足以讓病人陷入癱瘓。
也因此,所有平凡的腦外科醫生為了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每天都付出許許多多的代價,超越自己的極限,以人稱「Top Knife頂尖手術刀」的頂點為目標,努力精進。
即使經過打落牙齒和血吞的努力,好不容易得到這個稱號,也無人知曉等在前方的是什麼,一如沒有人知道前無古人的處女地有什麼,一如無論手術前做過多仔細的檢查,不把大腦打開來看,就不知道結果那樣……
為什麼會和妳說起這些?莉莉卡,我原本想對妳說的,難道不是一個關於誕生的故事嗎?然而我們卻一再迷失在回憶的紋路之中。我以為我可以依循這些零星而鬆散的線索找回那些自生命中失散的人。但我們在這趟不斷逃亡、不斷兜圈子的旅程中,來到這片半島的終端,終究再無處可去了。
沿途上,我似乎也已經快把自己的故事說完了。一如車子終於還是耗盡了汽油,拋錨在鄉野的小路邊。我們把車子丟下,整理了最後的口糧、食水,背在身上,徒步了許久,穿過了濃密的防風林,才來到這座岬角。岬角有一座巨大的燈塔,在無人的深夜裡仍回旋著光。光如一根銀針,重複刺向無垠的夜空。
莉莉卡,妳第一次看見這片遼闊的海。
這是我僅能給妳的,最美的風景。
馬來西亞作家龔萬輝的《人工少女》,一部書寫絕美的科幻小說。大瘟疫來襲前,父親將訂製的孩子------一名人工少女從實驗室中取了出來,帶著尚無記憶的女兒開著車沿著島嶼向南走去。向南走去會去到哪兒?一路上父女倆還會發生怎樣的故事?
父親帶著記憶空白的人工少女,從回憶自身開始說起故事。沿途風景是一扇扇的門,門打開後,有真實有虛構,有從前有以後,有自身有他人,一扇門是一個容器,容器裡程載著滿溢的故事,故事源源不絕流出,其實是父親的記憶與幻想。
自己的幸福就要靠自己去爭取,幸福絕對不是少了誰就無法成立。
宮西 真冬的《朋友未遂(友達未遂)》主要描述私立女高中同宿舍的四位學姊妹的故事,一開始四人幽微的敘述,加上最令人寒心的題材------住宿高中女生,讓我以為這是一部關於霸凌的故事,「黑湊」 黑色湊 佳苗出道前期幾部有關校園霸凌故事令人灰心的感覺頓時湧上心頭。
書中每個被描寫的女孩兒都有自己不想為外人道的痛苦與想與這份痛苦抗衡的決心,原本學校規定住在同一寢室就表示高低年級生四人要兩兩一組互相關懷,但這個規矩在櫻之間的劇情似乎不是這樣走的。
茜認為自己「不會被愛」、
櫻子未曾卸下「完美女孩」的面具、
推理小說完全圍繞真相展開: 不多也不少。在充滿不確定的世界裡,讀到最後一頁,大大小小的地方都得到了解釋,難道不會讓你從骨子裡得到滿足?
安東尼.赫洛維茲(Anthony Horowitz)出版於2017年的《喜鵲謀殺案(Magpie Murders)》是本推理性極高的書,故事藉著書中書的發展,開啟了兩段推理故事,其一是知名推理暢銷作家交給出版社的《喜鵲謀殺案》的稿件,女編輯開始閱讀稿件,故事中一開始就有兩起看似謀殺又像自殺的殺人命案,隨著書中小鎮人物一個接一個登場,經過細查之後才發現,原來這兩名看似無害的死者,其實都有令小鎮眾人討厭之處,------到底要憎恨到什麼程度,才會讓純樸的小鎮居民想殺人呢?
作者交出的《喜鵲謀殺案》讓出版社女編輯讀得興味盎然,正在猜測兇手可能是誰時,卻發現最後幾章的原稿不見了,也就是說,編輯讀不到作者最後安排的殺人兇手,也不清楚兇手的殺人動機為何?
前述是書中第一個推理故事,再者就是女編輯想尋找後續失落的原稿,還是作者一開始就沒有送出完結篇,光是尋找答案,女編輯就又將自己推進另一個謎團中------暢銷作家死了,還是無法絕對斷定是人為還是意外?
戀愛的確可以分季節。春去夏來,然後迎接秋天,進入冬季,但是,許多戀愛停留在春天就無疾而終,還來不及把心意傳給對方就結束了。
輕輕薄薄一本林 伸次 的《愛情總是不經意地開始,不經意地結束(恋はいつもなにげなく始まってなにげなく終わる。)》很適合坐車小旅行途中閱讀,清清淡淡,幾樁原本可以轟轟烈烈繼續發展的愛情故事,在酒吧、美酒、善解人意的店長和經典老歌中被慢慢稀釋,書中所有的愛情,悄悄地來,無聲地去。
閱讀《愛情總是不經意地開始,不經意地結束》想法只有兩種,很極端的兩種。
如果人的一生可以寫成一首歌,你希望自己是哪一首歌? by 作者序,<我的流行音樂病>
我亦相信熱愛上聽流行音樂是一種病,一種無可救藥可是又讓人沉醉其中的病。我開始聽華語流行音樂大概在1980年代初,年少的難免自我慘綠,研究起卡帶中的小歌詞本,變成一直至今我的嗜好。很年輕時的我曾經將大學聯考志願通通填上台北的大學,只為了想看看自己有沒有機會進到當年文青匯聚的滾石唱片打工或當文案。
然而夢想只是夢想,我只能每天換車搭到光復南路290巷,下車在附近流連,由於許多現實的必然,讓我還是選擇休學,乖乖在南部完成了我的大學與碩士學歷和工作職涯。
我亦愛歌,10歲左右開始聽歌卻自認聽得有態度,我不喜歡當年如鳳飛飛 、鄧麗君之類的流行歌,我喜歡在茫茫歌海中左發現一曲「這些日子以來 」的張清芳和范怡文,右發現一曲「小雨來的正是時候」的鄭怡。我只想聽唱歌不那麼油,聽到很新很新到無人知曉的新人歌聲。
「私小說也是一種小說,既然是小說,就有可能同時包含現實與虛構。只要是創作上有必要,私小說的作者也會撒謊。至於為什麼作者要這樣寫,就不得而知了。」
「到頭來《文身》並未告知我任何明確的事實。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文身》這篇小說穰我這輩子再也無法忘記父親。」
這本小說真的太精采了 !我必須將總結的感想寫在最前面------如果您最近想讀一本好書,強力推薦日本新生代作家岩井 圭也 的《文身(文身)》。
無賴派作家須賀庸一以寫私小說成名,自大、酗酒、好色、不講理、隨時心情不好就與人起衝突,在他身上看到的就是無可救藥的暴力成性、簡直就是個流氓和隨之而來所有可能的負面評價,然而這樣的他寫起自稱的私小說,在書寫自身故事的同時,非但沒有想像中會遭人唾棄,反而受到廣大書迷的喜愛,大家抱著或者好奇、或者八卦、或者欣賞(?)、或者崇拜(?)的角度閱讀,總之「作家須賀庸一」就是一面金字招牌,只要是他的作品,就與暢銷小說畫上等號。
來電者終於開口,一個輕柔的男性嗓音呢喃道:
「你還剩一小時能活命。」
三天內,三位接到相同電話的人都成了屍體,警方很快發現,這三位死者是彼此熟識的,而且在八年前,他們曾經是一個兩男三女的團隊組合,在參加校際競賽中意外被歹徒綁架,其中一位女孩遭到殺害後,歹徒引燃大火,將整個犯罪現場連同他自己燒得一乾二淨。
幸運逃出的兩男兩女,其中三人選擇不重提往事,低調度日,但卻有另外一名女性卻將受害過程寫成書,將當年不幸化成眼前暢銷書的一筆筆金錢收入。
詭異的殺人預告電話於是開始出現,每天都有一名死者,警方面對社會與論的強大壓力,如何保護還在世的受害者?凶手不是當年自焚身亡了,為何還能出現在現在殺人呢?由海倫領軍的警方團隊要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抽絲剝繭,找出已經不存在的兇手?
這世上沒什麼東西是理所當然的、本該擁有的,但人們不知為何總是認定某些事物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一看到不符合期待的事物,就會感到驚愕、哀憐、輕視、厭惡,使得那些不具備應有能力的人背負了極大的煩惱和痛苦,同時又比別人得到了更多體悟,變得更堅強、更體貼,想必也擁有更多的喜樂------我覺得這種主角也是非常有魅力的。
所以我寫了《龍之國幻想》。
這是「不具備應有能力之人」的故事。
by <作者序言>
央大地之下有龍在沉眠。
書中的「遊子」是指~~在龍之原這個國家,女人都擁有聽得見龍語的能力在。不具備這種能力的「遊子」都得死。
大門不關緊,細語卿卿吟。
單獨在外地,轉眼回家難。
窗戶不關好,玻璃咚咚敲。
孤寂又鬱悶,難敵耳語人。
人口不多的鄉下小鎮又發生一樁小男孩失蹤案,看在資深探長彼特眼中,歹徒行兇的手法和20年前的連續男童被殺害事件如出一轍,只是當年已經破案找到真兇,兇手也正在監牢中服刑,這次的殺人兇手絕對不是他,而是另有其人。
模倣犯的犯罪目的為何?該朝哪個方向調查,才能揪出這名藏在茫茫人海中的可怕模倣犯呢?
要說那是一段不值得再提的往事,也許是吧。
但我無論如何都想再次真摯面對「那起事件」,那起有如謊言般愚蠢,卻又無比真實的事件。我將二○一一年求職活動時發生的「那起事件」調查結果彙整於此;雖然清楚知道犯人是誰,但事到如今,也不打算追究了。
我這麼做只是想知道那天的真相。
不為別的,純粹為了自己。
人人都有優缺點,對於自己的優缺點也多少有些自知之明。
但,就是有些場合,讓人不得不隱藏自己的缺點,且盡力表現自己的優點。
-----律師的工作不是為了保護弱者不受壞人欺負。
沒有錯。在法律之前,無論善人惡人、強者弱者,都一律平等。再怎麼十惡不赦的混蛋,也跟高貴的善人擁有相同的權利。這就是我喜歡法律的原因。
在法律之前,無論善人惡人、強者弱者,都一律平等。擁有相同的權利,這也是我一接觸法律就欣賞的原因。
新川 帆立的《前男友的遺書(元彼の遺言状)》,書中人物設定性格鮮明,故事敍述線條流暢,開始讀沒幾頁,就覺得這本「『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大賞受賞作」得獎小說應該可以以劍持律師為主角,發展出後續的系列小說。
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孟婆。或許,每一個人想像中的孟婆都是截然不同的,包括那碗「孟婆湯」的滋味和功效,也是眾說紛紜。想像一下自己手捧孟婆湯時的心情和感慨,大概每個人都不一樣,在塵世活過的人,每個人都有一番屬於自己的際遇與感悟。 by 自序,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讀李莎的《孟婆傳奇:南葵篇》,除了文字美到令人驚豔,故事安排也相當有意思。
平日甚少接觸古代中國文化和經典傳說的我,原本只知有位「孟婆」會讓人喝下忘記過去的「孟婆湯」,卻完全不知道孟婆的故事可以由掌管冥界的「冥帝」和「牛頭」、「馬面」等等在兒時讀中國民間故事中的彼岸世界人物結合。
《孟婆傳奇:南葵篇》在故事一開始,流暢的敍事線條,每位出場人物的性格和特徵描寫,此鬼與彼鬼間合理的「鬼」界互動,偶有莞爾一笑,偶又心頭一驚。
「烏托邦大道?」
「『烏托邦』的意思是『不存在的地方』,『大道』是一個地方。音樂也是一樣。當我們演奏得好的時候,我在這裡,但也在別的地方。那就是弔詭之處。烏托邦沒辦法到達。大道卻到處都有。」
歌曲。歌曲就像蒲公英的種子,能夠像波浪般穿越時間與空間。誰知道它們會落在什麼地方?或是,它們會帶來什麼?
人的生活和思考模式是這樣的,當你孤身一人時,可以有空間與時間內化思考自身,將反省檢討變成感慨與感悟,然後化為文字或其他如音樂美術等方式表現出來。更還有一種模式,人是與其他人相處在一起的,為了僅僅只是彼此的合得來或某些共同目標而群體創作,大家各自抒發自己的感想與看法,綜合腦力激盪之後完成一項屬於共同創造出的作品。二種方式沒有優劣之分,都是創作的原動力與過程之一。
大衛.米契爾(David Mitchell)的《烏托邦大道(Utopia Avenue)》一書用娓娓道來的口吻,說了一個好長好長卻又好精采好精采的故事。
人生總是有妥協。不過,當你念了社會學之後,很多事情當別人都妥協的時候,你依然會立場堅定。
by 姚人多,推薦序1.<恭喜,妳做到了!>
張慧慈的《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我這樣轉大人》是參加一場不花錢的 贈/換 書活動中意外得到的,我個人很好奇別人讀了社會學系所之後有什麼感想,室友則好奇能不能在書中讀到30年前那個被社會學深深吸引的我,於是有了這本書的閱讀心得。
我必須說,世代是一項變數,社會階級則是另一項變數。讀完張慧慈的《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才發現她是民國七十七年出生,也就是說,她整整小了我十七歲,甚至當我已經不再對社會學抱持任何美化過的想像,轉而改讀「很實用」的法律系時,她跟我當時的同學年齡差不多。
相差17年,分別來自不同藍領階級和教師家庭,讀過社會學的作者張慧慈和讀過社會學的我有什麼差別呢?
從心理治療師的角度來寫故事,確實十分新鮮有趣。開始書寫時,我心中一直有個疑問:心理治療師遭遇困難時會找誰傾訴?他們能將自己的祕密和恐懼交託予誰? by 作者,<台灣獨家作者序>
絲汀娜.福爾摩斯(Steena Holmes) 的《失控療程(The Patient)》是一次相當有意思的閱讀,以心理治療師丹妮爾為主述者展開故事,雖說本書幾乎有400頁左右的厚度,作者行雲流水一氣呵成的筆調,讓讀者很快進入書中世界,連相當不擅長猜出推理驚悚最後兇手的我,也在讀到大約100頁時,忍不住對兇手的身分及兇手與主角丹妮爾的關係做出猜測,故事來到末了,完全是幾乎99分的猜中,實在算是閱讀中的相當難得。
當一個心理治療師 需不需要或能不能 尋求其他心理治療師的諮商治療呢?除了是作者書寫本書的原動力之一以外,也是我個人相當好奇的問題。現實生活中我認識許多心理治療師或諮商師,都是帶著更早以前原生家庭或成長過程留下的傷痕,企圖自我療癒,才會選擇學習和從事相關工作。
「別這麼說……我確信你會遇到好人的。」
「你這話倒是說得輕鬆,你在幸福裡游泳啊!」
整個下午的時間,馬蒂妲都在思索這個說法:在幸福裡游泳。但當我們游到岸邊的時候,又會發生什麼事?
自從拜讀過大衛.芬基諾斯的第一本中譯版作品《精巧細緻(La delicatesse)》後,我似乎像著魔般愛上他的文字,字裡行間的行雲流水和名符其實的精巧細緻,讓我一本也不願錯過大衛.芬基諾斯的中譯作品。
故事架構清朗,書寫情感細膩到位,也是大衛.芬基諾斯作品中決不會欠缺的,原文出版於2020年的《姊妹(Deux sœurs)》也不例外。以妹妹馬蒂妲為主角的故事和口吻,寫出女人被男友拋棄時的撕心裂肺,也寫出女人對愛情的夢幻憧憬,只要是在愛情裡受過傷的女性,閱讀大衛.芬基諾斯的《姊妹》時,大概只有「你怎麼如此懂得我的心」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