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她有什麼心願的話,那就是不受人輕視地活著。不給人們添任何麻煩,安靜地活著,然後死去。
她突然很好奇,剩下的最後一個人在聽到另一個人離世的消息時,是怎樣的心情呢 ?那個人會不會像在茫茫大海上獨自漂流的孤舟,感到寂寞和恐懼呢?即使不告訴全世界,但是否應該讓那個人知道這裡還有一個人呢?
13歲被日軍抓走,成為慰安婦的「她」,受盡肉體與心靈的凌辱,即便在惡劣的身體或環境條件下,都不能說出「我不要接客」這幾個字。二次大戰中被日本軍方以偷拐搶騙各種方式成為日軍慰安婦的每一個「她」,都有說不出口的血和淚。
如果......,如果沒有這場戰爭,如果自己沒有離家去家門前的小河流撈取食物,如果當時有人看見勇敢地救下她。那麼也許90歲的「她」不用在看完新聞報導後,想起「最後一個人」五個字的意義,90歲的「她」不用想起十三歲時起的自己。那些重複、難堪又痛苦無比的日子,那些感覺骯髒想忘掉的過去,不會在現在這時呼喚每一個「她」。
讀韓國女作家金息(김숨) 的《最後一個人(한 명)》,不知道是因為故事本身存在那樣大的哀傷,又加上譯者胡椒筒深刻的文字翻譯,總之,可以說《最後一個人》是我至今看過最好看也最揪心的韓文翻譯小說,字句斟酌的令人痛心,話語中的痛苦難耐,閱讀的每一分鐘我都感到辛酸和心酸,辛酸大時代下被犧牲的那群原本可以如花兒般迎風搖曳成長的少女們,也心酸當這些少女們勇敢說出自己故事之後的遭遇。
「神也會覺得我們很髒嗎?」
每當思考自己時,最先湧上心頭的感情是羞恥。對她而言,思考自己,是一件充滿恥辱和痛苦的事。她既不思考也不講話,最終忘記了自記是怎樣的一個人。
她因不了解自己而感到手足無措,但握著筆的手指再次出力。
我也是受害者。
《最後一個人》書中的每一句話,都出自每一位曾經被抓去當慰安婦而後倖存歸國的「她」口中,書中有幾千幾萬句話,那就代表,曾經有幾千幾萬甚或更多的少女曾經因此失去青春,失去希望,失去人生。
前往慰安所尋求慰藉的日籍士兵們其實也許並沒有錯,他們即將因為戰爭而失去生命,因此需要有所慰藉,有所發洩。人在不安時最脆弱,慰安婦的痛苦也許和士兵們相差無幾,但莫名死去的士兵得到褒揚,活下來慰安婦卻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個世界。當她們的一切都被蹂躪殆盡時,羞恥感佔據全身,直到死亡前那一刻都無法放下。
與其怪罪戰爭,或許不如說,更該怪罪的是自己可憐的命運。閱讀《最後一個人》,從第一個字開始,流淚到故事結束,從作者和譯者真誠的撰寫中,讀到太多慰安婦人生的無望與無奈。
「她」不知道這樣的人生應該怪誰,也許一開始神就放棄了「她們」。如果要說慶幸還留著一條命歸國,我想所有的「她」都不想擁有這樣的「幸運」。身為「她」,就此注定默默無語,孤身走完這一趟無謂的傷痛人生。
------只是想讀一本書,沒想到卻讀到如此令人感慨又心碎的動人故事。五顆星推薦,金息 的《最後一個人》。
最後一個人
한 명
作者:金息 김숨 @ 2016
譯者:胡椒筒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10/26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1394114
規格:平裝 / 264頁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翻譯文學> 韓國文學
轉載自~~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5511
《最後一個人:韓國第一部以「慰安婦」受害者證言為藍本的小說》內容簡介
時間流逝。
如今,倖存的慰安婦受害者
只剩下最後一個人了。
◆《大山文學獎》、《現代文學獎》、《李箱文學獎》得獎作家驚豔之作
◆2017「世宗圖書文化體育觀光部」、「韓國文化藝術委員會」優良好書
◆2018年首爾市「年度之書」
◆《朝鮮日報》、《中央日報》、《東亞日報》、《韓民族日報》推薦好書
在無盡的絕望中,偶爾仍能感受到神的存在……
倘若真的有神,祂也會覺得我們很髒嗎?
這些年來,她從未真正入睡。
在夢裡,她總會想起自己曾擁有的那些名字,以及撲向那些名字的身體;
在夢裡,她也不曾忘記那些少女的名字,還有少女們輪唱般的慘叫。
但無論是醒是睡,她已忘卻自己真正的姓名,停止去想自己是誰。
因為想起自己,她只感受到羞恥,看見男人仍覺得害怕。
擁有祕密的人,再也無法信任誰,再不懂何謂歸屬感,
甚至再也流不出一滴淚……
當電視播報著「慰安婦受害者只剩下最後一個人」的新聞,
一股恐懼油然而生──「不,這裡還有一個人……」
她終於發現,自己還是那個被禁錮在慰安所的無助少女。
她恐懼的,並非是將要剩下自己「一個人」,
而是不確定,自己可曾真正成為一個「人」……
【關於本書】
有時,一切歷歷在目;有時,只剩一片模糊。
但若是從頭到尾都記得,她是活不到今天的。
作家金息不只寫出戰爭之下,女性在身體與精神上所遭遇的性暴力,更透過細膩的心理描寫,讓慰安婦奶奶「她」持續被記憶禁錮的孤獨人生,躍然紙上。
一段歷史縱有各種解讀的觀點與立場,但「她」的故事,是要眾人清晰看見慰安婦受害者身而為「人」、為一個「生命個體」的面貌。13歲的女孩成了90歲的老奶奶,她遭受的無可挽回的毀壞,使她從未真正逃離地獄、擺脫恐懼。
慰安婦受害者是一個「人」,更是眾多「一個人」集結的一個「群體」,無論是否只剩最後一個人,我們都該共同正視這一段,她們想逃避也想面對,想擺脫、卻也害怕遺忘的記憶。
獲獎記錄
◆2017「世宗圖書文化體育觀光部」、「韓國文化藝術委員會」優良好書
◆2018年首爾市「年度之書」
◆《朝鮮日報》、《中央日報》、《東亞日報》、《韓民族日報》推薦好書
專文推薦
陳佩甄(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銘記讚譽
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
朴惠京(文學評論家)
吳秀菁(「蘆葦之歌」導演、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副教授)
崔末順(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楊佳嫻(作家)
盧郁佳(作家)
(依首字筆畫排序)
本書真實描繪慰安婦返家後的處境,也可以看到這些創傷對慰安婦受害者的影響。──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
面對集體創傷記憶,我們仍需凝視、理解與撫慰傷口,沒有梳理過去,就沒有面對未來的勇氣。──吳秀菁
本書把歷史上雖是一大痛處、韓國文學卻一直沒有正式面對的「慰安婦」問題,帶進文學的舞臺。──崔末順
本書有如一個容器,適當且溫柔地接住從少女身體落下的話語。而我們能做的,就是仔細地聆聽,並將自己為器、銘刻在心裡。──陳佩甄
以真實證言為基礎,以文學方式表現戰爭遺緒在女性身上最為暴力的銘刻。──楊佳嫻
以小說精采呈現史料,透過慰安婦藏在胸中、戰爭的殘虐回憶與和平時代今昔交織。──盧郁佳
作者簡介
金息
1974年生於蔚山,大田大學社會福祉系畢業。
1997年,以〈關於慢〉入選《大田日報》「新春文藝」,隔年再以〈中世紀的時間〉榮獲「文學村新人獎」,正式於文壇出道。並曾榮獲「現代文學獎」、「大山文學獎」和「李箱文學獎」等。
她擅長描寫人物的心理,關注的議題也深入社會、十分廣泛,包括以「六月民主運動」為題的《L的運動鞋》;講述1937年的蘇聯「高麗人集體流配」事件的《漂泊之地》,更榮獲第51屆「東仁文學獎」。
金息的目光也觸及到女性與弱勢群體。除了描寫婆媳、女人關係的《女人與她們進化的天敵》;在2016年出版的《最後一個人》,是韓國第一部以「慰安婦」議題為主軸的長篇小說。她歷時2年,研究了300多條受害者證言,詳細縝密之程度猶如「紀錄片式小說」,本書也售出日文、英文版權。
她希望透過文學,持續關注「慰安婦」議題,以「個人」的記憶喚起「共同體」的記憶與重視。2018年,她再度以滿洲慰安所的15歲少女為主角,發表小說《流逝的信》。其他作品有《我美麗的罪人》、《水》、《丟掉那隻黃狗》等。
譯者簡介
胡椒筒(hoochootong)
專職譯者,帶著「為什麼韓劇那麼紅,韓國小說卻沒人看」的好奇心,闖進翻譯的世界。
譯有《謊言:韓國世越號沉船事件潛水員的告白》、《那些美好的人啊》、《信號Signal:原著劇本》、《您已登入N號房》等。
敬請賜教:hoochootong@gmail.com
Instagram|@hoochootong.translator
目 錄
最後一個人
作者的話
導讀與推薦
導讀/銘記的歷史,歷史的銘記(朴惠京)
推薦文/以我為器,銘刻他人的記憶:《最後一個人》的歷史修復之術(陳佩甄)
銘記讚譽
詳細資料
ISBN:9789571394114
叢書系列:Story
規格:平裝 / 264頁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翻譯文學> 韓國文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