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jpg

 

每個人都很滿意自己的角色,反正卓塔從不去學校,而且穆克吉老師一定會很高興,因為卓塔在課堂上常睡到鼾聲大作。曼吉特和薩利姆會依計行事,我也早已想好上百個為什麼不能拜訪我父親的理由了,我有信心這個計畫能夠成功。太陽逐漸西沉,我們看著市集再次打烊,結束了一天,這是長久以來最安靜的一次。

 

 


出於某種閱讀的直覺,艾爾凡.馬斯特(Irfan Master)的《兒子的謊言(A Beautiful Lie)》在閱讀到20多頁之後,我起了一個疑心,於是上網路書店查詢,果然得到的資料是,這本書被歸類為童書或青少年讀物。我喜歡這本溫暖的書被這樣分類,它的確適合5-10年級學生來閱讀,故事暖調,翻譯者柯清心很用心地為每一個句子鋪陳,用很適合孩子們學習的成語或詞語,娓娓道來一段誰都不該忘記的印度分裂歷史。

 

《兒子的謊言》確實是謊言,整本書中主角比拉爾不知究竟說了幾千幾百次謊言,但是每次謊言都是「A Beautiful Lie」------在那個根本還沒有人想到病人自主權的遙遠1947年,比拉爾父親的癌症到了最末期的末期,父親一生支持印度統一,也希望能生活在統一的印度之下,然而宗教差異,印度將內部領土讓出東邊的巴基斯坦和西邊的孟加拉獨立,將穆斯林教徒分別趕到東西兩邊,讓原來住在東西兩邊的印度教徒遷徙回位於中央的印度。比拉爾不想因為印度分裂事實的發生,讓父親含恨而終,於是做出各式各樣隱瞞的謊言,只希望父親走時,心中仍是唯一存在的印度。

 

生離,也許就等同於死別。13歲的比拉爾與三位不同宗教家庭出生的死黨,原本因為住家相近,自小就是互有難同當有樂同享的好朋友,宗教於他們小小男孩的心中,也許存在一定意義,但那只是行禮如儀不帶意義的日常,友誼本身大大超越這些形式的存在。故事到了尾聲時,四位死黨的家庭都各自做出是否搬遷?邊遷到何處的決定,孩子的一句「我永遠會是你的朋友,只是我們不能當朋友」,如此令人錯愕,又如此揪心。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21673265694097/

 

00.jpg

 

詳  情


當生活不受控,生命溢出常軌,你如何自處?
但這卻是我們每個人的日常。

「關於這些前女友們,麥卡想著,每一個都會從你身上拿走一些東西……在新的親密關係中,你不再是全部完整的那個你了。再往後就會一次比一次更少。」


當代最能溫柔洞悉世情的小說家。

普立茲獎得主安‧泰勒的最新小說;

文章標籤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786874-1.jpg

 

「我深深覺得啊,個性好的人不適合當作家。個性好又率直的人是寫不出小說的,至少寫不出那種讓人嘆服的作品吧。能夠寫出優秀小說的人,其實人格很扭曲,不然寫不到人心最裡面、最深層的東西。要是沒有冷徹又帶著惡意的視線,根本無法觀察「人」這個生物。」

 

 


無論這段話是否成立,由一位14歲的小女生寫來太奇幻,號稱/也實至名歸的「史上最年輕文學獎得主!」鈴木 露莉佳(鈴木 るりか),竟然能發表出這樣深沉的意見,但讀完整本令人著實讚嘆的《14歲,明日的課表(14歳、明日の時間割)》,會忍不住聯想,這孩子是真心對於寫作這樣想的嗎?

 

以七篇相互串連的短篇小說架構起的《14歲,明日的課表》,讀完真感動,14歲的孩子筆觸如此溫柔,書寫如此深入人心,讓人對於書店裡其他完全寫不出什麼又硬要寫的作家,突然覺得受不了。14歲的溫柔,真的打動我的心。

 

《14歲,明日的課表》描寫一群國二同班同學之間的故事,雖說可能因為還年紀輕,作者似乎無法駕馭除了兩、三人之外更多的人物故事,但想要好好書寫兩三位同學的日常交流寫得如此細膩、貼心也不容易。一群正在長大中的孩子,在學校、在家裡、甚至在其他場域中,如何互動出那樣多的情緒與那樣有意思的故事呢?或者應該說,14歲的鈴木 露莉佳能將生活周遭觀察入裡至此,真是好不可思議。

 

文章標籤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86319479_b2.jpg

 

「現實哪來這麼多奇蹟」

「生命不盡是遺憾」

 

 


終於發現,閱讀純愛小說對我而言,是必須的。雖非可以每日三餐都吃,還要偶爾像嘗精緻甜點般的,讓自己的味蕾感受到充分被滿足。

 

香港女作家瀰霜「第三屆香港天行小說賞」獲獎作品《黃昏交會的A.M.與P.M.》,就是本不折不扣的純愛小說,一開始是因為發現作者是香港作家,想說,只看過台灣、日本和歐美的純愛小說,人生再怎樣也要讀一讀香港的純愛小說,看看彼此間有什麼不同?

 

結論是,我太蠢了,既然是純愛小說,那麼必備元素與架構肯定是大同小異的,否則就不會被歸類到純愛小說的範疇中。

文章標籤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下載.jpg

 

「媽媽,早安。」
「您是誰?」
就這樣,我的天地瞬間驟變:短短的一句話,使我成了第一個被遺忘的人。------那一天的三年後

 

死吧,媽媽,快死,我求求妳。若能讓妳死,我願意少活一點。------那一天的八年後

 

 


只單純覺得書名很有意思,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又是因為誰而成為「第一個被遺忘的人」?結果翻到書的第二頁,過去的噩夢又跳回來,緊緊勒住我。是啊,八年太久了,真的太久了,久到那期間的每一刻,我都希望,不是妳死,那就我來死吧。

 

文章標籤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kh8jhi_460x580.jpg

 

亞馬遜(Amazon)的字根為希臘文的乳房(mazos),前面加了A代表:去除。這些古代女人割掉自己的右乳,以便更俐落地射箭。她們是讓人既害怕又尊敬的戰士民族。

 

某種奇特的感覺讓絲蜜塔醒了過來,她感覺到一股和緩的迫切,像是有隻從未見過的蝴蝶在她肚子裡振翅。今天,是會讓她記得一輩子的日子。今天,她女兒要上學。 

 

 


於文學或寫作而言,法國新銳女作家萊蒂西亞.寇隆巴尼( Laetitia Colombani)的首本處女作《三股髮辮(La Tresse)》,也許並不特別出色。但因為有一顆想藉由書寫鼓勵女性的本心,讓這本書的由來、存在、與影響,充滿濃濃的正向意味,無論身處怎樣的環境,無論前方的路有多難,無論妳現在是什麼年齡,我都推薦所有的女性來閱讀這本書。

 

坦白說,長期閱讀經驗下來,《三股髮辮》並不是特別搶眼或厲害的書,書中故事很平凡,平凡到隨時都可能會在其他書籍文字或網路文章中讀到類似的生命故事。但正因為作者創作的本心不平凡,於是讀者讀到了三個不同年齡、處境、和社會文化不同的女性的故事。

 

文章標籤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1.jpg

 

口頭上說嚴懲罪犯輕而易舉。

然而,審判他人這件事並沒有說的那麼容易。法官經常會為了增加或減少一年刑期傷透腦筋。

那次之後,勳還曾經參與了另一起死刑的判決。當時在判決書上簽名和蓋章時,都覺得玷汙了自己的手。雖然是不可動搖的判決,但內心還是感到痛苦不已。

他覺得法官是一個不幸的職業。

 

 


雫井 脩介的《鄰居(火の粉)》很有意思。感覺故事整體架構相當巧妙,但比起前一本中譯作品《檢方的罪人﹙検察側の罪人﹚》 ,感覺少了一些什麼,作者最令人印象深刻且擅寫的是法庭小說,《鄰居》一書中敘述匆匆,作者沒有多所著墨,感覺有點事物忘記深入去探討。又有一些什麼太多了,例如描寫兩代之間婆媳姑嫂間的老人照顧問題,故事一開始大量且深入的描寫,令人誤會像要寫一本支持長照系統的小說。

 

新書怎麼會反而書寫退步呢?好奇之餘查了一下版權頁,原來《鄰居》在日文首版是2004年,而《檢方的罪人》 原著發表於2013年,以年份相反方式去閱讀,難怪會感覺,《鄰居》雖然布局安排也很巧妙,但總比不上《檢方的罪人》的書寫有力,令讀者激動不已。10年的時間,果然還是會讓優秀小說家書寫更優秀,這是用時間換來的努力成果,相當令人感動。

文章標籤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xebSobsjaTKpayCOzaE-iA.jpg

 

反正,她說,你還好嗎?

他知道她這句問話是真心的。他不是習於向其他人吐露心聲或向別人提出要求的人。正因為這樣,所以他需要梅黎安。他很震驚,彷彿是頭一次發現這個事實。梅黎安是他可以開口提出要求的對象。儘管他們的關係裡存有一些困難和怨懟,但始終持續未斷。這對他來很重要,令他莫名感動。

 

 


看著網路書店上擠爆了的國際盛讚,以為莎莉.魯尼(Sally Rooney)的《正常人(Normal People)》會是多麼吸引人的作品,但是讀完發現,我錯了。

 

《正常人》的閱讀行進並不容易,我在一開始鬼打牆了好幾次,翻讀了十幾頁,覺得無聊難耐於是擱下未讀,過了幾天又試了好幾次,每次感覺都一樣。然後經過很多次的努力,才有今天的一口氣讀完這本書的韌性(?)

 

莎莉.魯尼的《正常人》,故事敘述一對從高中起就開始交往,然後分分合合到大學畢業的男女的日常故事。可能因為年輕,見所聞有限,對自己的很多思緒或行為感到疑惑,偷偷拿出來跟同學或好友相比,哪知有些點在統計學上偏偏屬於少數,於是就對自己失去信心,認為自己非「正常人」,於是又努力想違反個人個性,努力想往「正常人」方向走去。

文章標籤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2.jpg

 

「你們自問,證據在哪裡?他有任何證據來支持他的故事嗎?你們自問,在他個人和公司的財務危機期間,真的會有一位CIA探員神奇地抱著一鍋金子出現在他的農場?這種故事只會出現在荒誕不經的劣質小說中,讀了令人好笑,隨手一扔,不值一讀。」

 

 


這段話言簡意賅將羅伯.杜格尼(Robert Dugoni)的《尋找代號八(The Eighth Sister)》主要故事的來龍去脈都說明了,但這本書絕非「荒誕不經的劣質小說」,相反地,我會想用五顆青推薦。

 

這本劇情緊湊,毫無冷場的《尋找代號八》,前半部是諜報小說,後半部變成法庭小說,無論屬性如何,劇情豐富精彩,感覺得到作者對書寫這本書的用心。

 

前半部的諜報小說,主角詹金斯受前上司囑託,前往莫斯科從事間諜工作,卻不知一開始就被蘇聯情治單位盯上,俄方以殺掉詹金斯為目的,展開一場激烈的追逐戰,從莫斯科一路纏鬥南下,又經過土耳其,來到希臘的海上小島,最後智高一籌的詹金斯險勝,順利逃回美國。

 

文章標籤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自~~https://www.facebook.com/winniehsinfanspage/posts/246643843489353

 

131615637_10224130584562568_751202336872188020_o.jpg

 

 

(辛小編)#回報以歌演唱會2021新時程公佈!

2021/5/22 (六) 19:30台中惠蓀堂
2021/5/8   (六) 19:30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2021/5/9   (日) 16:00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請照原12/19,12/26、12/27對應入場)

謝謝主辦單位很迅速地確定了明年很難敲定的檔期、也萬般感謝各位歌迷們的體諒支持和鼓勵指教,最近台灣的疫情變化的確是越來越嚴重和詭異,希望大家能夠多多注意自己的健康安全遵守防疫準則,我們明年五月演唱會圓滿相見!

12/25 #演唱會門票重新啟售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251604461363150158.jpg

 

活著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對吧?只有想著自己總有一天也會死才活得下去,您不這麼認為嗎?

 

 


說來尷尬,直到真正拿起這本書準備閱讀時,我才發它不是加納 朋子的《魔法飛行》。佐野 洋子更棒,比起其他的作家說,能閱讀一本相對早期的佐野 洋子作品,其實讓我更驚訝也更期待。

 

佐野 洋子在年老出版的散文或私小說,直言敢論,嗆辣大膽,想必當年曾在保守的日本也令多數讀者瞠目吧。原著出版於1995年的《兩個夏天(ふたつの夏)》,是由當時還是夫妻身分的妻子佐野 洋子與丈夫谷川 俊太郎合作,簡簡單單三篇奇妙異想又颯然俐落的小巧短篇小說,帶讀者進入三個完全不同的時空。

 

雖然不是很清楚關於佐野 洋子與谷川 俊太郎的婚姻關係,但書中推薦序中讀到這樣一段文字~~

一九九○年,谷川俊太郎五十九歲,佐野洋子五十二歲。兩人之前都有過婚姻,在人生的中後段,選擇要廝守,這絕不是魯莽的決定。然而,畢竟沒有走下去。一九九五年出版了這本兩人共著的《兩個夏天》,隔年宣告仳離。現在看來,非常像是一個挽救婚姻的決定。兩個人在這本書中,試圖走向對方,卻反而是透過書寫,看清了雙方間的距離。

文章標籤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789150411664874

 

Image 1.jpg

 

【《妹妹的墳墓》作者羅伯.杜格尼最新力作──《尋找代號八》試讀活動】

 

✧AMAZON、《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三冠王!

✧全球銷量超越4,000,000冊!

✧美國亞馬遜推理驚悚文學No.1,讀者5顆星高度讚譽!

《妹妹的墳墓》作者羅伯杜格尼 開創間諜小說新巔峰之作─《尋找代號八》1月即將上市!

 

文章標籤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9961144_10224042350716777_4605628523675774534_n.jpg

 

我在每次被關在陽臺上時相同的位置,也就是陽臺的正中央,背靠著落地窗,雙手抱膝坐在那裡等待,但那天實在太冷了。後背一碰到玻璃,就好像靠在冰牆上,一股寒意貫穿脖頸,而且風也不停地灌進來。
 
竟然把我關在這種地方、竟然把我關在這種地方……如果淚水湧上眼眶,我或許會哭喊著敲打落地窗,就像不久之前在連續劇中看到的那個女人,想要挽留為無聊的事爭吵後準備衝出家門的男友一樣。
 
你不要走,不要留下我一個人,你不要不喜歡我。如果我也能這樣直接說出我的感情,媽媽就會像連續劇中的那對情侶一樣走到我身邊,然後緊緊抱著我嗎?
 
討論這種幾十年前的假設毫無意義。

 

 


文章標籤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jpg

 

養著你的狗,就像你或多或少還在我身邊。 

 

 


啊不,即便是妳親口要我幫忙養妳的貓,我也會拒絕。妳可能不知道,我有極重度心因性寵物過敏症(我自己編的病名)。還有,我很蠢,在得知妳走後的好久時間都陷入某種與人隔離狀態,這時是因為我得到極重度心因性人類接觸恐懼症(還是我自己編的病名)。我竟然蠢到忘記去妳的辦公室將我的碩士論文拿回來,那本跟著妳,從高雄到花蓮,從慈濟到東華,從原民系到社會系,二十多年,連我都快忘掉它的存在,而妳卻小心翼翼,到處帶著它,放在辦公室最顯眼處,老是炫耀給不同人看,那本早在畢業後第三年就被我放棄掉的職業的論文。

 

西格麗德.努涅斯(Sigrid Nunez)《摯友(The Friend)》出版的第一天,我就上網買了書,收到書時想馬上讀,卻一而再再而三卡在書中<第二部>中那句~~養著你的狗,就像你或多或少還在我身邊。 

 

是啊,我該擁有著一個妳的什麼做作為依靠的,只是這場病來得太突然也太快,我只能很理性地陪妳,叫妳不要怕,其他的,我完全無法為妳做到。秋初東京自助行歸來,累極了的我在睡了一場長長的覺後,接到妳的電話,第一句話就是很冷靜的:「小舫,我得了胰臟癌,醫師說最多剩六個月。」我只感覺頭腦轟然一炸,然後卻也能冷靜地跟妳確認當下的病情,對,轉移到周邊器官了,對,都是沒辦法切除的部位,對,妳的狀況據我所知至多只能活六個月,對,甚至更短,對,因為我接觸過太多癌友了。

 

文章標籤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Image 3.jpg        1Image 2.jpg

 

但事實上,對自己男友保有些奇怪的秘密再正常不過。

這點每個人都知道。

 

 


因為手中有書也有改編成電影的DVD,想了一下,先從DVD入手好了,書一本400頁那麼厚,怕又一個不小心困在其中出不來。

 

果然這個選擇是對的,蘇菲.金索拉(Sophie Kinsella)《我的A級秘密(Can You Keep a Secret ?)》2003年的原著 ,放到2019年才改編成電影,大概是書本支線比較複雜,所以影片改編得簡潔有力,看完就理解這是部輕鬆有趣的浪漫愛情小品,故事放在17年之前或之後,都沒有妨礙,永遠成立。

 

閱讀文字的蘇菲.金索拉的《我的A級秘密》則是別有另一種風味,首先是電影設定場景在紐約,而書本很令人訝異地是在倫敦,兩個都是我喜歡的城市,因此各有不同的感覺。書本由於作者設計的篇幅較多,人物故事拉出來的支線也比較多,幸好先看過影片,所以知道故事大概會怎樣進行,雖說400頁份量不輕,但很驚訝於比改編電影中更多人物的相互流動,好像原來之有樹幹與枝枒,如今漂漂亮亮地點綴上葉子,變成一株很討人喜歡的樹木。

文章標籤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072_cover_m.jpg      000Image 1.jpg

 

真正的原因......是,那件事讓他了解到,每個孤獨死去的人都有張自己版本的椅子。無論他們其餘的人生有多庸俗,總還是有些故事或戲碼。一想到沒有人會在場陪他們走完最後一程,去肯定他們也曾經在世界上苦過愛過等等,他就是無法忍受。

 

 


如果不在意書本的厚薄,我會推薦您閱讀這本厚達400多頁卻相當迷人的理查.洛普(Richard Roper)的《如何不孤獨死去(Something to Live For / How Not To Die Alone)》。

 

一拿起書最先注意到的是英文書名,《Something to Live For》,簡單翻成中文就是「為了生活而活」,再怎麼想,好像也與繁體中譯版書名《如何不孤獨死去》連不上關係。於是特別上網找了一下,原來在原始出版原文硬殼書時,書前名是《How Not To Die Alone》,中文繁體版書名可能因此由來。等到細細品完這本溫馨、療癒、又充滿英式幽默的小說之後,突然感覺,兩個書名都不夠好,感覺似乎配不上這個故事,這本好書值得有更棒的書名的,否則可能讓人誤會是本枯燥的書。

 

書中關於主角安德魯的故事,其實只有一句叩問:「謊言」是否等於「幻想」?

 

文章標籤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89kmhn_210x315.jpg

 

 

三榮事件本身是輕罪,說起來只是隨處可見的小坑洞。沒人想像得到,踏穿那個洞,裡面竟然有著偌大的空間,充滿蠕動的人群,他們生活在其中,自成一個生態系,那模樣是同質而緊密的,令人聯想到蟻窩。老街辦當工廠的敲詐案------這起平凡無奇的犯罪,短短一個月竟發展成連續殺人案,報導的臨場感深深吸引了讀者。

 

 


前幾天剛閱讀完一本連兩顆星都不想給的小說,讓我頓時對閱讀這件事很起了疑心,之所以會想創作並真的加以實踐,想像中創作人不應該都是閱讀過相當多書籍的嗎?但那如果閱讀過相當多小說創作,還無法感覺自己的創作是不及格的呢?究竟是創作者太自我感覺良好?還是讀者我自己的閱讀眼光被太多好書寵壞了?

 

懷抱著很慘淡、幾乎失去信心的心情來到今天這本望月 諒子《人蟻之家(蟻の棲み家)》的小說,不得不說,想寫推理小說的作家們,來讀一讀這本根本就五顆星以上的創作吧!  質樸無華的文字,用心的編排與書寫,故事敘述線的流暢與明快,一樁樁一件件有順序性地冒出頭了的推理事件,讀完感覺的確很像出版社所聲稱「令人聯想到被殺了三次的女孩》的作者清水潔」。兩本書有同等的精彩與認真,掠過不讀,太可惜了。

 

今年年初閱讀被殺了三次的女孩的驚艷,身為記者兼作者的清水 潔以流暢的文筆,一步一腳印循著犯罪的最末端開始疑心,也許憑著好奇,也許憑著新聞人的追根究柢性格,努力認真調查後的成果,以新聞紀實書的方式呈現在讀者眼中。世間從此有了一本五星級的書籍出現。

文章標籤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jpg

 

在推理小說這個容器裡,作者於《空烏》填入了兩個老元素:綁架與復仇。綁架是一種手段,綁匪與肉票的關係、罪犯與偵探或警方的鬥智具備前述大眾期待的要素;復仇則是一連串的籌畫及行動,在明瞭法律刑責的狀況下罪犯依然執意施行的強烈動機,最終必須引發讀者的滿腔共鳴。

有趣的是,盧導賦予這兩個老元素新的活力──綁架不僅是書中角色的遭遇,亦是閱讀這個故事的你我正默默承受的現實;讀者並非這齣復仇劇的旁觀者,作者正用力搖撼你我的雙肩大聲詢問:為什麼不反抗?為什麼不發聲?為什麼縱容這一切?

------by 各界推薦,冬陽/推理評論人

 

 


若以讀推理小說的角度出發,盧建彰的《空烏》空洞得令我害怕,「在推理小說這個容器裡,作者於《空烏》填入了兩個老元素:綁架與復仇。」這句專業書評的話某種程度是真的,但整個故事架構作為一本小說,也太鬆散了吧。

 

盧建彰的《空烏》想藉由書名和內容批評或討論或諷刺台灣現在相當惡化的空氣汙染,空汙來源是什麼?是誰?又為了什麼原因?要將社會一般民眾的身體健康棄之不顧,只求開更多間重汙染的工廠賺錢。這個議題,如果將書中文字重新刪減編排,會是一本很實用的環境社會學參考書;編寫成作者自己心裡偶發而創作的散文,也可能會是一本好書。但是做為一本小說,甚至是一本推理小說,只能說,太單薄,太沒有重點。

 

文章標籤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000000.jpg

 

醫師也是人,雖說是協助他人離開人世的安樂死,不過對醫師來說,就是藉由注射藥劑刻意結束他人的生命。 患者可以感受到的幸福,醫師完全無法體會。 聽到女醫師流下眼淚,不知為什麼,我心裡感覺一陣寬慰。 

 

 


在法學院畢業之前,我是從社會科學院畢業的,又在這之前,我是從醫學院畢業的。

 

三種不同邏輯與專業訓練,讓我在閱讀宮下 洋一 的現場紀實書《如果可以好好說再見(安楽死を遂げるまで)》時,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感受。談「安樂死」議題,從法律、社會學、醫學三種不同思考模式閱讀,肯定,否認,矛盾,贊成,反對,感動,恐怖,合理或不合理,合法或不合法,如何用與作者抗衡或支持的角度去閱讀這本書,在一開始就造成我閱讀預設立場上的充滿矛盾與不確定。作者只是一句話或一段文字,卻不知分別以法律、社會學、醫學去讀,各有不同的發展和思辨領域。剛翻開書頁時,我有如此深感幸運卻又苦惱的感覺。

 

最後我決定,既然書名副標題為「以愛告別,人生最後選擇的現場紀實」,那就很放掉無謂的思考,直接以閱讀現場紀實書的最單純初衷,直接當成故事來閱讀好了。可不知,這樣還是沒辦法讓我撐過整本書的閱讀,我分成三次才有辦法將本書閱讀完畢,因為在故事與故事間,我經常入戲地讀到非常痛苦;我知道不同人------作者、醫師、病患、家屬、其他外部人,無論什麼角色,只要閱讀了其中某個故事,就會理解故事中每一個人為什麼會有如是的想法,或者說,不得不有如是的想法。

 

文章標籤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000000.jpg

 

不想說話時,可以不跟任何人說話。所謂的孤獨,不就是這麼回事?

 

我在十七歲的時候失去了父親,在二十歲的時候失去了母親。我本來以為所有悲傷的事情都已經發生在我身上,未來再也不會流淚了。

但是我錯了,在二十一歲的今天,我還是哭了。

即使沒有遇上悲傷的事,眼淚還是有潰堤的時候。

 

 


如果現在你想讀一本好書,請選擇【日本2019年本屋大賞TOP2】作品,小野寺 史宜 的《人(ひと)》吧! 

 

文章標籤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