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ertg.jpg

 

 

米蘭達是個十八歲剛申請上大學的年輕女生,她有位小她兩歲的妹妹,兩人從小到大都相處得不錯。喔,但是今天姊妹倆發生一個小小問題,她家只有一輛車,所以姊妹倆必須輪流使用,今天的順序明明是輪到米蘭達可以使用車子,但是妹妹卻說她想要出門找朋友需要用車,姊妹倆為此相爭不下。

最後父母很公平公正地決定,不管有什麼狀況,都需要按照既定的順序,今天就是姐姐米蘭達可以開車出去。沒有車可開的妹妹只好搭朋友的摩托車,誰知道路上發生了相當嚴重的車禍,朋友當場喪命,妹妹也陷入重度昏迷的狀況。

這時的米蘭達自問:「為什麼我不把車子讓給妹妹開呢?今天出不出門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的………」

 

蘇菲雅在藝術博物館工作,今天當她和客戶相約吃飯時,一通電話進來了,她的先生通知她,小女兒發生車禍。當蘇菲雅趕到醫院時,女兒已經陷入重度昏迷狀態,處理交通事故的警方告訴她,女兒是與友人騎乘摩托車發生意外的,女兒的友人當場死亡但身分不明,蘇菲雅可否向警方提供女兒有人的相關資料呢?

死者是一名年紀長女兒將近二十歲的男人,蘇菲雅非但不知道對方是誰,更奇怪的是小女兒今天明明說要和女同學一起去逛街的呀!這位女同學很快地現身,也向蘇菲雅坦承,死者是蘇菲雅小女兒的男朋友,她們時常騙蘇菲雅說要一同出遊,其實都是小女兒和男友在約會。蘇菲雅想起之前有好幾次一大清早起床見到女兒衣著整齊,她曾想過小女兒是否半夜偷溜出去直到清晨才回家,但是她又認為女兒不可能騙她,所以不曾問過女兒。

這時的蘇菲雅自問:「為什麼我那麼相信小女兒呢?當我自己在她的年紀時不也經常向父母說謊跑出去約會,我應該在當時立刻問個清楚的………」

 

達瑞斯是一名大學教授,他與結縭多年的妻子感情很好,他們育有兩名女兒,全家人一直過著平和快樂的日子,一直到有一天小女兒出門發生嚴重車禍。隨著小女兒腦部傷勢的嚴重程度,日子一天天過去,小女兒卻始終沒有醒來。

對於小女兒的病情,達瑞斯想從女兒的主治醫師眼裡找答案,醫師卻避不見面。達瑞斯要求一家人守候在醫院等待小女兒醒來,大女兒卻在一個月後拒絕一同前往醫院探望妹妹。最後院方認為小女兒已經超過住院期限,詢問他們要將女兒送到一般的養護中心或送回家照顧時,達瑞斯的妻子明白地反對讓仍舊昏迷的小女兒回到家中。

這時的達瑞斯自問:「為什麼每個人都不相信小女兒會醒過來?甚至連自己的妻子----女兒的親生母親也想將她遺棄在養護中心,這怎麼可能呢?………」

 


芮貝佳.強森(Rbecca Johnson)的《有時候很想要問為什麼 (And Sometimes Why)》沒有更複雜的情節,或背後有什麼天大不可告人的秘密,沒有陰謀,也沒有人有令人髮指的惡意。

《有時候很想要問為什麼》只是描寫一場車禍之後,所有和這場車禍相關聯的人所發生的事情,故事簡單卻又不簡單。

 

簡單的是,這個故事裡所有人的反應和表現,都很平常,平常到是那種,如果事情發生在你我身上也會有的表現。這個故事又很不簡單,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和苦衷,每一個人都必須很無奈地面對發生意外這個事實------只是願意面對的時間點不同,有的人很快就接受了車禍的事實、有人否認且拒絕相信、有人沮喪走不出來。

每個人都後悔,但是每個人都沒有蓄意犯錯,出事了每個人也都盡量在想辦法彌補。------然而世間總是這樣的,當你想問為什麼時,沒有能給你答案,所有的一切變得如此無力又如此無奈。

 


所以,海倫,我來跟妳說再見,並不表示我不愛妳,也不表示我不會時時想念著妳。我不知道你是不是聽得見我,或者說這一切其實都沒什麼效果,我也不知道怎麼做可以更好。但假如妳在那裡,而妳只有過去可以回憶,嗯,我想那樣可能也滿好的,因為妳過去真的很棒!

 


And Sometimes Why?真的,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想這樣問………

 

 

41r+rT7RaTL__SL500_AA266_PIkin3,BottomRight,-16,34_AA300_SH20_OU01_.jpg

 

 

 

有時候很想要問為什麼    And Sometimes Why

  

 

 

轉載自~~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54144?sloc=main

 

內容簡介
 

   生命中,有許多事情是準備不來的......

  我們都想保護自己所愛的人不受傷害;偏偏意外總是讓人措手不及!

  療癒系新銳作家芮貝佳.強森,寫出全天下父母最難承受的痛:孩子,說再見並不表示我不愛你,也不表示我不會時時想念著你!

  蘇菲雅深愛著兩個女兒,每次看著她們出門時,她總不禁擔心,要是誰出了什麼事該怎麼辦?要是發生了什麼意外該如何才好?

  她想提早為失去做些準備,卻不知道,生命中,有許多事情是準備不來的......

  接到小女兒海倫出車禍的消息,蘇菲雅心裡升起一陣恐慌,她這才知道,自己之前的準備完全派不上用場。

  蘇菲雅一家人的生活因為這場意外而陷入矛盾和混亂!面對陷入昏迷的女兒,他們不能放棄任何一絲希望。雖然蘇菲雅不想死,但如果可以把自己的腦子給女兒,她會這麼做......

  照顧海倫是一場長期的抗戰,誰要陪伴她度過漫長的可能?

  離開,是自私的決定嗎?

 

 


作者簡介

芮貝佳.強森 Rebecca Johnson


  The New Yorker、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Esquire、Allure、Forbes FYI、Mademoiselle、Seven Days Magazine、Talk Magazine等知名雜誌專欄作家,Vogue雜誌資深編輯,任職超過十二年。目前與丈夫及兩個小孩住在紐約。

  本書是芮貝佳.強森的第一本小說,也是她歷經喪子之慟的深刻體悟,無奈與無常的生命力道寫來撼動人心,深深引起讀者共鳴。

 

 


譯者簡介

楊惠菁


  自由的文字工作者。喜愛閱讀、藝術、美食和旅行。曾為多家旅遊雜誌與媒體撰寫報導及遊記,譯有《讓他為妳戴上Tiffany》、《愛德華的禮物》等書。

 

 


推薦序

捨不得說的再見  廖輝英(本文作者為知名作家)


  我們的一生,總有不得不說再見的時候:告別童年、告別摯愛、告別好友、告別親人……人活著,其實就是不斷捨棄一些人事物,或是被一些人事物捨棄的歷程;終此一生,我們就是不斷地在說再見,不斷地割捨和失去。

  說得出口的再見,即使痛,卻還承受得住,因為我們對這樣的放手、對如此的失去,在心底已經有了確認和覺悟;那也是因為這種「失去」十分確定,沒有疑慮和模糊地帶,沒有任何一絲絲「或許會有奇蹟」的期待空間──它就是事實,除了接受,誰也束手無策。

    在這種時候,人才會認命,才能放手。

  但是,人生的事,不總會如此工整平實,人們面對的,往往是命運的無字天書,風雲變色、天崩地裂、覆巢幾無完卵,而當事人偏偏既無法抽身離去,也很難冷靜面對,只能接受無盡的折磨,等待老天開眼。

  芮貝佳.強森的處女作《有時候很想要問為什麼》(And Sometimes Why)所要描述的,正是這種不可預料、也無從掌控的狀態。文學教授達瑞斯和他在博物館工作的妻子蘇菲雅育有兩女,即將升上高三的次女海倫,在跟男友提分手的那天,因搭上男友酒醉駕駛的摩托車而發生車禍。海倫從此陷入重度昏迷,醫院放棄救治的希望,甚至要求將海倫移出加護病房。

  而自從海倫出事之後,達瑞斯便堅持家中所有的成員〔他自己、妻子和長女米蘭達〕每天一大早就得到醫院去探視海倫,和她說話、朗讀給她聽,或做任何他認為有益的事。但醫院已宣告海倫醒來的機會渺茫,加上每天這樣的折騰,對蘇菲雅和米蘭達無疑是一種難以承受的重。被嚴重忽視的米蘭達,決定遠赴阿拉斯加投奔男友傑森;而被達瑞斯認定為遺棄海倫的蘇菲雅,從抽菸、酗酒到丈夫搬出去住,最後只能出走紐約尋求獨立生活。一個原本和樂的家庭,到此完全解體。

  如果小說完全繞著這個家庭、這件悲劇打轉,我相信一定愁雲慘霧、單調悲悽,完全擺脫不了這類小說的窠臼。

  但作者讓幾條線交錯進行,小說順暢明快地交織遊走,讀者一下子緊張地猜測是否有人故意要害死海倫的男友;一下子又興致勃勃地關心起米蘭達在阿拉斯加的荒野歷險記;蘇菲雅似乎正要萌芽的羅曼史,更讓我們又興奮又擔心……雖是處女作,但作者展現非比尋常的才華,讓每一章節都引人入勝、欲罷不能。本質上,它不僅是本很好看的小說,也是一本有企圖心的作品。它試圖讓我們正視「小孩離開、大人留下」的家庭最終面貌;也期望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人生不得不說再見、卻遲遲難以出口的時候,期間是多麼地折磨人!這種折磨,甚至會毀掉十分恩愛的夫妻和貌似美滿的婚姻。它應該也帶給我們省思家庭看似無為、其實非常重要的功能;以及配偶對這個家持恆不斷所付出的心力,多麼值得感謝。

  這本書不會說教,但它的確用故事的張力,不著痕跡地在許多面向,給了讀者好幾聲暮鼓晨鐘。

 

 


《有時候很想要問為什麼》作者訪談紀實


  問:這本小說是根據妳曾經失去第一個孩子的親身經驗所寫的,但是妳將故事中發生意外的孩子設定為青少年,這麼做是為了讓妳自己能夠保持一些情感的距離嗎?

  答:洛奇(我的第一個孩子)死了之後,我最不想要的就是裝出一副冷靜、我沒事的樣子,我不怕面對自己的悲傷情緒。所以我在雜誌上寫到他的死,寫作讓我能夠以不同的方式去梳理和分析事情。我了解到,面對孩子的死是件多麼孤單的事,因為那代表你的世界變了,但是外頭的一切卻毫不受影響。我也發現,不同的人面對死亡的方式是如此不同。有些人會沉浸在哀傷中無法自拔,有些人則想要趕快往前進。看著這些不同的體驗,給了我寫作這本書的靈感。

  而我把故事主角設定為青少年,是因為我認為那個階段的人生有些特別之處。戀愛、初吻、第一次離開家,彷彿身體裡的細胞快速成長。在那個階段,你接受到許多訊息,你的感受比生命中的任何時期更為強烈。我在十四歲時離家到寄宿學校就讀,但直到現在,我都清楚記得離家那天我穿著什麼樣的衣服和鞋子!

  問:小說中的夫妻原本感情穩固,卻因為孩子的死而使兩人關係破裂。有個令人不安的統計是,遭遇孩子過世的夫妻,很多人都在幾年之後就離婚了。妳覺得這種狀況是無法避免的嗎?

  答:經歷長期婚姻的人,即使是健康的婚姻關係,有時候難免會幻想能夠拋下一切,重頭開始。我算晚婚,不過我了解那種對一成不變的生活感到厭煩的感覺。要是婚姻有內建的「安息年」就好了,你可以有一年的休息時間,而且不會傷害到任何人的感受。

  那就是發生在我故事主角身上的事。在女兒發生意外之後,他們難以忍受彼此,所以其中一方離開婚姻出去喘息一下。我想像他們最終又會聚在一起。我相信這是一個避免雙方都陷入悲傷痛苦的方法。

  問:故事中的父母,其中一方試著尋找來自其他同樣失去孩子的父母的支持,但另一方卻不願意。妳覺得這樣的支持是好的嗎?

  答:多年以前,我有一個當記者的男友,他應《浮華世界》雜誌的邀請,撰寫一篇關於某個支援團體的報導,這個團體的成員都是經歷過孩子被謀殺的父母。我不確定那篇文章後來有沒有刊出來,但是我記得我當時對於把歷經如此恐怖悲劇的人聚在一塊兒這件事,感到有些困惑。

  雖然我並不是一個熱中加入社團的人,但是我必須承認,那樣的團體是帶著希望的,他們透過分享彼此的遭遇來達到療傷和撫慰的效果。

  問:所有為人父母者,都能夠從小說中的媽媽蘇菲雅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為她總是擔心會有不好的事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這是全天下父母都會有的擔憂嗎?

  答:當了父母之後,會讓一個人的情緒變得更容易緊張,因為突然間,你的生命中出現一個你在乎他遠勝於一切的人。幾年前,我採訪過一個走遍世界各地的攝影師,她曾經在蘇聯入侵時待在像阿富汗那樣危險的地方。她熱愛她的工作,但在她生了寶寶之後,她就把攝影機束之高閣了。我問她怎麼忍受得了,她說:「假如我死了,誰要照顧我的孩子?」那時候我還沒有小孩,無法了解她的感受,但現在我完全能夠理解。

  每個人對生命的看法都不同,我是屬於比較悲觀的人。往好處想,當事情變糟時,我就不會太過失望,而當事情變好時,我也會比別人更容易開心!

  問:根據妳的觀察,有沒有信仰,對失去孩子的父母會有不同的影響嗎?

  答:我實在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自己也搞不清楚。洛奇生病時,我們帶他受洗,他死了之後,我們將他葬在教堂的墓園裡,如此我才有個地方可以去看看他,懷念他。但我其他的孩子,就沒有受洗了,不過假如他們長大後要受洗,我完全支持。所以,你看,我是不是真的搞不太清楚狀況。

  問:故事中的父母,媽媽比爸爸更能夠接受女兒生命無法持續的事實,這也造成他們之間的失和。這種狀況常見嗎?

  答:死亡是所有伴侶在交往過程中,就要討論的話題。不過就算你們已經討論過,當你有一天真的面對死亡這件事時,你還是無法準確預期自己會有怎麼樣的反應。寫到關於死亡的事,對我來說也是歷經一番天人交戰,因為死亡是生命中一個禁忌的事,是生命中最令人不安的事。

 

 

 
詳細資料


ISBN:9789866369797
叢書系列:iFiction
規格:平裝 / 384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溫馨/療癒小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