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  失落的祕密手稿書封...jpg

 

難怪天下文化在把《失落的秘密手稿》試讀本寄出前後,一直再三千叮嚀萬囑咐,拜託讀者不要把結局寫出來。我看到書末知道結局時,也不禁「呀!」的大叫一聲出來。作者說故事的功力真的是一流的,如果有人先把結局說出來,那這個人的確是小狗!

 


我在廢棄的紙上寫下自己的人生,從一張乾淨的紙開始,陸陸續續愈寫愈多。現在我多麼想留下一個故事,一段脆弱卻又坦誠的個人歷史。如果上天賜給我足夠的力量,我將娓娓道出這故事,並將它囚禁於地板木條之下。如此我將懷抱喜悅,在盧斯卡門的草皮下安息長眠。

 

這就是塞巴斯提安‧貝瑞(Sebastian Barry) 的《失落的秘密手稿 (The Secret Scripture )》這本書一開始的背景。

羅珊娜這位老婦人自從一九五七年起就居住在盧斯卡門精神病院裡------她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幾歲了,只曉得自己很老很老,說不一定都超過一百歲了。

時間對她來說,或對任何一位久住在盧斯卡門精神病院裡的病患來說都一樣:時間是存在的,但是也是毫無意義的。

就像葛林醫師形容的:「要說他們心智瘋狂,不如說他們無家可歸又古老。」就這樣寥寥數個字,道盡了老婦人羅珊娜一生的淒苦。

當然這也是羅珊娜開始動筆寫下她一生記憶中所發生過的故事的原因之一:也許人們和世界都遺忘了她的存在,但她有必要對自己負責,她要證明自己曾經存在於這個世界上過。

 


讀羅珊娜回憶她一生的自白,就像把二十世紀的愛爾蘭完整經歷過一次。

關於接連不斷戰爭的愛爾蘭------第一次世界大戰,接著是一九一六年的復活節起義,一九一九年開始的英愛戰爭,然後是持續了數十年的愛爾蘭內戰。

關於宗教歧視的愛爾蘭------除了外在有形的國與國間使用武力的戰爭,部分愛爾蘭的人民也經歷一場無聲但可怕的宗教迫害,篤信天主教的愛爾蘭容不下自己國家裡的基督教徒。

一個人工作是否努力、是否有才能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一個天主教徒嗎?你願意改變皈依成一位天主教徒嗎?如果二者答案都被否定,那這個人的前途也幾乎被天主教會所控制下的政府所否定掉了。

 


那些日子裡,愛爾蘭充滿仇恨。我當時是十四歲的女孩,如花兒似地努力對著世界茁長盛放。但四處卻瀰漫著仇恨的煙霧

------羅珊娜的這幾句話,再對照後面漫漫數十年光陰裡,羅珊娜受到的各種凌遲和殘忍的對待,真的令人想掉淚。

 

尤其像我們生長在台灣這個幾乎沒有宗教歧視問題的國家中,其實很難想像一段你情我願、自由戀愛下產生的婚姻事實與婚姻儀式,竟然能以簡單一句「天主教會認為這段婚姻是無效的」,然後一切就一筆勾銷。

我在滿臉淚水讀著羅珊娜年輕時那一段悲慘的婚姻故事時,竟然毫不猶豫地在腦海中想起學校裡『國際私法』教到婚姻法這一章節時,看過的十幾則令人難以想像的婚姻無效的外國判例,居然就發生在《失落的秘密手稿》的故事裡;而且,在學校研讀的判例沒有告訴學生後來案例中的人物發生了什麼事,而我卻在《失落的秘密手稿》裡讀到一則令人哀傷的故事。

 


抱歉,我的心得先在此打住,雖然我都沒有提到葛林醫師筆記的部分,但那也是另一個深沉且哀傷的故事。

發生在葛林醫師與妻子之間的------它的催淚度不輸給羅珊娜的故事,只不過,因為葛林醫師終究生長在比較現代,他是男性,而且受過高等教育、過著還算優渥的生活,所以......至少我沒有掉眼淚啦!

 


《失落的秘密手稿》是一本驚人的好書,作者塞巴斯提安‧貝瑞的文筆流暢而優雅,對於操控整個故事的架構完整性和時間流動性遊刃有餘;而且根據手邊天下文化提供的資料,塞巴斯提安‧貝瑞還有許多部好作品,近年來也曾數度入選曼布克獎決選名單。

我好想跟天下文化的主編說:快~~請快去把他作品的華文版權通通都簽下來,一定會叫好又叫座的。

 

最後感謝 11-13 解zip--image001.jpg 提供寶貴的試讀機會。

 

 

 

 

 

轉載自~~https://bookzone.cwgv.com.tw/books/details/BLH085

 


書籍介紹


當命運有如謀略家,
完美地抓準時機,驅使人逐漸走向毀滅時,
她唯一的選擇,只有保守祕密,
為愛瘋狂一世紀……


名人推薦:王浩威、朱天衣、高維泓、陳玉慧、莊坤良、鍾怡雯 


★2008科斯達文學獎
★2008愛爾蘭書籍獎年度小說
★2008布萊克紀念獎
★2008曼布克獎決選名單
★版權售出30國,暢銷全球  


她無法用行動來為人生留下紀錄;
命運已將她的人生埋在地底:
她只能靠想像力來完成……

當盧斯卡門精神病院面臨拆遷之際,年屆百歲,在此度過大半生的羅珊娜面臨了難以確定的未來。資深精神科醫師葛林於是開始為她做評估,決定羅珊娜是否能重返社會,卻在過程中發現數十年前一位天主教神父所做的紀錄,與她口中的真實人生有著極大出入。為了更了解彼此,兩人從相敬如賓的醫病關係,逐漸打開心房,娓娓道出各自的人生,最終竟發現一個足以同時撼動兩人命運的祕密……。

《失落的祕密手稿》文字如詩如畫,劇情鋪陳精巧,在羅珊娜以及葛林醫師兩人手記雙線交叉之下,一個屬於一九二○年代愛爾蘭西北小城斯萊戈的故事從中浮現,不但震撼,且深刻美麗。經過記憶與想像的重組,羅珊娜有如迷霧般的一生彷彿幻化為愛爾蘭另類的私密歷史,記述著一段遭受恐怖與無知所摧殘,卻依舊懷抱著愛、熱情、堅毅與希望的人生故事。

 

 


作者簡介

塞巴斯提安.貝瑞   Sebastian Barry


1955年出生於都柏林,畢業於三一學院,為當代愛爾蘭劇作家、詩人以及小說家。劇本代表作《基督國的總管》(The Steward of Christendom)等曾在紐約、倫敦、雪梨,以及柏林各大劇場演出。小說作品更是屢獲好評,且得獎無數,其中《漫漫長路》(A Long Long Way)以及《失落的祕密手稿》曾先後入圍曼布克獎決選名單,而《失落的祕密手稿》更榮獲2008年科斯達文學獎等多項大獎。貝瑞與妻子、三位小孩住在愛爾蘭的威克洛郡(County Wicklow)。

 

 


譯者簡介

謝靜雯


荷蘭葛洛寧恩大學英語語言與文化碩士,主修文學。譯作有《失物之書》、《默默地我相信天使》、《鋼琴教師的情人》、《歸鄉路》、《一隻貓 療癒一個家庭》、《失落的秘密手稿》、《生還者希望你知道的事等》、《寫給離家出走的女兒》。譯文賜教:mia0815@gmail.com

 

 

《失落的祕密手稿》推薦序

尋找母親的身影    by  劉森堯(知名作家、逢甲大學外文系講師)


「我不想在這奇怪而哀傷的日子裡給你錯誤的希望,當母子團圓只差一步遠的時候。」
──保羅.賽門(Paul Simon),〈母子團圓〉(Mother and Child Reunion)

「我無法用行動來為人生留下記錄;命運已經將它深埋在地底:我只能用想像力來完成。」
──蒙田(Montaigne),《蒙田隨筆》(Essays)

愛爾蘭的文學自從十九世紀末以來即分為兩個方向,其中之一是以愛爾蘭語(即Celtic或Gaelic,統稱為蓋爾特語)為主寫作的文學。這是屬於少數人的文學,他們自己稱之為「愛爾蘭文學」,但這樣的文學近年來似乎有瀕臨絕跡的傾向,因為這樣的作者極少,讀者亦少。事實上,蓋爾特語本身即是一個瀕臨死亡的語言,在今日的愛爾蘭只剩極少數人使用,即使愛爾蘭政府標榜其為官方語言,絕大多數人們還是樂於使用英語,不管是日常生活溝通或學校教學,甚或作家寫作,一概以英語為主。因此,以英文寫作的文學遂形成愛爾蘭的另一種文學,我們稱之為「英語的愛爾蘭文學」(Anglo-Irish Literature),今日一般人所說的愛爾蘭文學即是指此而言。這是多數人的文學,也是世界文壇上我們耳熟能詳的英語文學極占分量的一支。十八世紀以降,所有我們所熟悉的世界級愛爾蘭文學名家,從十八世紀寫《格列佛遊記》的史威夫特到十九世紀的王爾德、蕭伯納和二十世紀的喬伊斯、葉慈、貝克特、悉尼等名家,乃至今日寫《大海》(The Sea)的班維爾(John Banville)和寫亨利.詹姆斯傳記《大師》(The Master)的托賓(Colm Tóibín),還有本文要談到的《失落的祕密手稿》的作者塞巴斯提安.貝瑞,這一大串長長的文豪名單,都一概以英文從事創作,主要的理由是他們大多數都不諳蓋爾特語。像葉慈那樣純愛爾蘭風格且領導愛爾蘭文學復興運動的大詩人,完全不懂愛爾蘭語,喬伊斯也只是略懂皮毛,卻在《尤利西斯》一書中賣弄個不停。

我們為什麼要釐清上述有關愛爾蘭文學的基本觀念呢?因為這將牽涉到愛爾蘭文學傳統和政治紛擾的問題,特別是從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喬伊斯和葉慈時代的愛爾蘭文學復興運動。這是愛爾蘭近代歷史上最動盪不安的一段歲月,包括一九一六年殺戮極慘酷的復活節叛亂活動、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一年的愛爾蘭獨立戰爭,以及緊接而來的一九二二至一九二三年的內戰,甚至在內戰之後的整個一九二○年代,愛爾蘭的社會都從未真正平靜過。《失落的祕密手稿》一書中有關過去倒敘的部分主要即是奠立在這些紛擾不安的歲月之上,期間有天主教和新教的對立,也有愛爾蘭自由邦和愛爾蘭共和軍的瓜葛,更有愛爾蘭人本身狹隘的民族性問題。這些都形成二十世紀初以來愛爾蘭文學中喜歡書寫的民族創傷記憶,好比某些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喜歡透過描寫一九六○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來呈現當代中國的創傷記憶。

 

 


《失落的祕密手稿》導讀

大歷史下的抒情聲音    by  郝譽翔(知名作家、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在當今世界文學之中,以愛爾蘭為題材的作品不少,然而這本《失落的祕密手稿》可以說是其中企圖心最為雄厚者之一,它幾乎是要為二十世紀的愛爾蘭作史,舉凡政治、宗教、地理和歷史諸多層面,無所不包,相當完整地反映出現代愛爾蘭複雜難解的課題,以及島國飽受創傷的靈魂,也讓人在讀完之後,不禁要深深地為之動容。

然而,它的寫作企圖雖然宏大,而為愛爾蘭作史此一題材,更看似沉重又尖銳,但頗堪玩味的是,作者卻是以女性的敘事聲音為之,亦即透過女主角羅珊娜——一位盧斯卡門精神病院病人的日記,帶領讀者一步步進入二十世紀愛爾蘭紛爭的核心,以個人的小歷史反寫國族的大歷史,也因此,在大敘述(grand narrative)的脈絡之下,便有了嘈嘈切切、多元喧嘩的可能,更在陽剛的政治和革命之外,提煉出細緻、真摯又動人的抒情與感性。

作者塞巴斯提安‧巴瑞向來最被人稱道的,也正是在於他的小說語言,充滿了詩意和音樂性,宛如河流一般自然、流暢、優美。他便以此種詩的語言,透過日記體的方式:女主角羅珊娜的日記,及葛林醫師觀察她的手記,交互組合而成這本小說,而女性與男性不同的聲調,彷彿男女之間對於同一主題的對唱與輪唱,交織出豐富的共鳴音響。至於敘事觀點,巴瑞則是採取日記體第一人稱方式,透過主角的誠摯告白,最能直擣人心深處,宣洩內心所壓抑的創傷、焦慮、眷戀與哀痛。魯迅的〈狂人日記〉便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其小說引人入勝之處,並不在於故事情節的曲折離奇,也不在於人物角色的複雜多元,而是在於內在心理所構成的緊張與衝突,以此來構成扣人心弦的張力。而《失落的祕密手稿》也正是如此,可說將這種日記體小說的特色,發揮到淋漓盡致,深刻的抒情獨白涓滴反映出愛爾蘭嚴酷的政治社會現實,而在自我告白之中,卻又處處可見言語的縫隙,潛藏著閃躲、作偽、修改、自我懷疑、乃至自我安慰的多重意義,而形成撲朔迷離的懸疑氣氛,更吸引人要一窺究竟的好奇心。而貝瑞也沒讓讀者失望,整本小說便在如此精巧的設計之下進行,而結尾戲劇性的真相大白,更是留下了令人回味無窮的裊裊餘音。

 

 


推薦


「本書以有如輓歌般的寂寞聲音寫成……迴盪穿越於小說裡的各個年代,為這個作品帶來勇氣、奇異與生猛粗獷的美麗。貝瑞的小說獨樹一幟、精彩非凡。」

──愛爾蘭名劇作家法蘭克.麥基尼斯(Frank McGuinness)

「本書宛如一首歌曲,節奏與愛爾蘭的脈搏契合,輕快卻深沉地被唱著,在斯萊戈的山嶺與夜空間迴響。」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驚心動魄的故事,高雅卻充滿悲傷,宛如閃耀著光芒的影像。」

──《泰晤士報》(The Times)

「我時常在讀到羅珊娜的話語時停下來,希望將文字據為已有……當我讀完故事,彷彿與她共享了一個深刻的經驗。」

──《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一部宏偉卻令人心碎的作品……兩位主角在作者的投入與細膩的描述下,好似活出生命,讓我們有置身在歷史其中之感。」

──《衛報》(Guardian)

「情感能量巨大,卻不自怨自艾。如詩般的語言更是令人印象深刻,抒情時直教人心跳停止,戰慄時能讓心跳再度搏動。這是一幅令人無法忘懷、關於二十世紀的愛爾蘭肖像畫。」

──《書單雜誌》(Booklist)

「如歌般的文字令人屏息。貝瑞的小說有如一道光采奪目的文學謎題,更是一則對腐敗權力提出嚴厲控訴的警世寓言。」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作者以大膽、充滿活力的語言重現1930-1940年代的愛爾蘭。」

──《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這是一份愛爾蘭的心理、宗教、家庭,以及政治研究,內容機敏、微妙。貝瑞以無比的精力與熱情來書寫他的祖國……並美妙地將蜿蜒曲折的兩條故事線結合在一起。」

──《克科斯書評雜誌》(Kirkus Reviews)

「本書證明了貝瑞是當代愛爾蘭文學的引領者。」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一部讓人不得不重讀,並經得起考驗的小說作品……貝瑞用絢爛的拼貼技巧讓一段軼事、隱藏的真相,以及必要的文學想像變得如此耀眼。」

──《觀察者報》(Observer)

「一本強而有力、充滿詩意的作品,闡明了『一個國家的歷史,其中每個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祕密。』」

──《週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

「一部由當代最偉大的小說家所完成的偉大作品。」

──《愛爾蘭時報》(Irish Times)

「這是一部關於記憶與歷史衝突的卓越之作。」

──《愛爾蘭週日郵報》(Mail on Sunday, Ireland)

「貝瑞直接了當地提醒我們,現實的殘酷雖然無法忘記,仍舊可以找到救贖之道。」

──《邦諾書店評論》(B&N review)

「文字抒情,故事熠熠生輝。」

──《歐普拉雜誌》(O Magazine)

「故事鋪陳手法上可謂上乘,交纏的情節難以一眼看透。此外,這也是一部頌讚生命的故事,提醒我們在宏觀的大時代歷史之下,微觀的個人歷史同然充滿人性。」

──Herman Norford,亞瑪遜網路書店五顆星推薦

「貝瑞的文字值得一字一句地慢慢咀嚼,彷彿啜飲一口美酒,在齒顎之間散發出迷人香氣,愈喝愈上癮。在他的生花妙筆下,語言有如火花般噴散,可謂愛爾蘭文學的最高傑作。」

──Thomas J. Rice,亞瑪遜網路書店五顆星推薦

「這是二十一世紀真正的文學經典之一,文字如此之美,幾乎讓人無法承受。我真不敢相信之前我錯過貝瑞的作品。現在我得馬上把他所有的書買回家好好細細品味。」

──Gabrielle O.,亞瑪遜網路書店五顆星推薦

「美麗動人的一本書,獲得各方肯定可說是實至名歸。貝瑞描寫愛爾蘭的宗派主義、仇恨、背叛,以及其中的悲苦、回憶與失去。但儘管如此,羅珊娜的精神還是勝過一切。我得重讀一次,再次回味那充滿魔力的文字。」

──Wynne Kelly,亞瑪遜網路書店五顆星推薦

「身為普通讀者,我發現曼布克獎的得獎作品通常都很難以親近,但這本入圍決選的小說卻從頭到尾抓住我的心。閱讀過程中,我得不斷提醒自己,這是小說,不是真實故事。」

──M. Beatty,亞瑪遜網路書店五顆星推薦

「這是一本讀完之後久久無法忘懷的好書。我甚至買了十本,當成禮物分送給親朋好友。故事絕美動人,每個人都應該讀一次。」

──Angela D’alton,亞瑪遜網路書店五顆星推薦

 

 


出版資訊


出版日期  2010/11/27
書號  BLH085
出版社  天下文化
裝幀  平裝
開本  14.8x21cm
印刷規格  黑白
ISBN  9789862166420
頁數 35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naRay  的頭像
    TinaRay

    劃錯重點的另類閱讀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