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家裡已經很習慣,這麼多創作者擠在一個屋子裡頭。維吉尼亞.吳爾夫講書寫者需要一個房間,這你我都知道,可是我就想說那個房間門老是關不緊。
原來想看一部好電影,不只是要電影本身吸引人,對我這樣生來任性彆扭的人來說,觀影前的天時地利人和,彷彿比電影更重要。
看《我記得》的過程非常不順利,首先是粉絲專頁po出的時刻表不對,室友與我算好時間去到電影院,卻被告知只有上午才有播放。
於是趕緊打電話詢問另一間電影院,得到的答案是,1個鐘頭後就要開演《我記得》。
兩間電影院離得不算近,必須穿過舊台南市區彎來繞去的路,到達現今最熱鬧的地區。我們一邊趕路,一邊找車位,直到電影院門口,活生生一個正常收費的車格,被前面一台黑色跑車停走。
不順利開始接二連三,最後被迫停在私人停車場,一場電影看下來加上走路時間,離開停車場時的收費,又可以再看一次電影。
《我記得》在【目宿媒體】的粉絲專頁裡用的關鍵字是「一生修一藝」。我在看到這六個字時,心中半感動半不以為然。
「一生修一藝」,以我活到50歲的生命歷程已經證明是絕對不可能的事,要一個太陽射手、上升雙子的人一生只修一藝,簡直逼他走向絕路。我細想這一生至此的所學:藥學、社工、社會學、諮商、開公司做生意、再考一次大學讀法律、之後做了8年看護、最後還去讀了財金系。可說是什麼都學,想學就學,對於上一段歷程累積的知識和學問,沒有一次不是痛快瀟灑地毅然決然放棄。
《我記得》讓我想起初接觸朱天文和朱天心和三三集刊是小學高年級的時候,朱天文的短篇小說引我進入閱讀的世界,從此再沒離開。再過一年,朱天心的《擊壤歌》文字讓我著迷,更甚者讓我仿她的文字感覺開始寫作。
朱天文與朱天心於我來說,已經是畢生的偶像,除了最近寫貓的《那貓那人那城》我真的因為書中一直寫貓而受不了只讀了一次以外,連上一本也是寫貓的《獵人們》都一字不落地讀了又讀。
我私心很愛朱天文的《荒人手記》、《世紀末的華麗》和《巫言》三部曲。這幾本書都在我很能閱讀又很想閱讀時出現,書中除了故事主軸吸引我以外,用來裝飾背景的華麗文字,和與之相對的華麗文字背後的滄涼,帶給當時年輕的我莫大震撼。我想著,書寫理當如此的用華美掩飾荒涼,而荒凉之人始於宿命又終於宿命,終歸無力改變什麼。
這些閱讀上的衝擊,一直要等到幾乎是10年後閱讀郭強生的《斷代》,我才又再次有類似感動。
透過觀賞電影《我記得》,看著偶像活生生地在眼前螢幕說話。她們只略略帶過之前我最鐘愛的作品,更多時間是用來紀錄作家的現在,和,為什麼成為現在。
可是這好像並不是我想瞭解的,雖然我也不知道自己希望知道什麼或瞭解什麼。但我究竟想知道什麼呢?
「一生修一藝」一詞,一直在我心中蠢動,我稍微想了一下周遭親朋好友,特別是我在讀不同大學不同科系時的同學,「一生修一藝」在他們身上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充滿理所當然。
那為什麼我就是做不到呢?
轉載自~~https://www.facebook.com/poemmovie
[目宿媒體 Fisfisa Media] 臉書粉絲專業
轉載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1KqOOpSbZY
【朱天文 朱天心紀錄片《我記得 I Remember》|正式預告】
轉載自~~https://movies.yahoo.com.tw/movieinfo_main.html/id=12419
[Yahoo奇摩電影]
劇情介紹
稿紙糊成的文學朱家,孕育出嗜字如命的傳奇姊妹——朱天文、朱天心。這對姊妹雖同根共生,但各憑本事在稿紙格線攻城占地,建立起風格殊異的強大文學國度。
姊姊朱天文在內斂靜氣中帶有高度敏銳的感知力,繼承父親朱西甯的書寫態度,不斷試探文風的翻新與可能,是鍊字成金的先知女巫;因發表〈小畢的故事〉與導演侯孝賢結識並長年合作,文學創作牽引她跨足電影第二人生,劇作數度叩關金馬獎與各大國際影展。
妹妹朱天心,一身俠氣、浪漫直率,高中時期寫就的《擊壤歌》是青春世代必讀的自由宣言,如野火燎原般燃起閱讀風潮;她筆下有都市街弄裡漫遊觀察的感觸,也聚焦社運參與、族群認同的議題,時間雖淘洗歷史,但她的記憶明亮,以筆刻下的都算數。
《我記得》由小說家林俊頴執導,以長年友人的貼身視角,紀錄朱家姊妹的成長軌跡,從桂花樹下的家作為記憶的場景出發,在此雙姝少年師承胡蘭成、廣交才俊創立《三三集刊》。鏡頭隨著她們的腳步移動,走訪鳳山眷村故居,渡海祭拜東京胡墓,談笑間分享對彼此作品的見解,也錄下她們穿梭街頭巷尾照顧流浪貓的身影。姊妹倆在片中毫無保留地坦露內心,展現文學成就背後,如同常人一般隨性親和、溫暖立體的生活光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