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高興自己變成現在這樣。」她和他在一起時,偶爾會感到害羞,但不知什麼緣故,和他在一起的時候感覺好親近,這種親近感裡頭存在著某種元素,是她以前和裡查在一起時從來沒有感受過的。帶點懸疑未知的感覺,她很喜歡。就像加了一點點鹽吧,她想。
原先我已為自己以前曾經過讀過《鹽的代價﹙The Price of Salt﹚》的,內容是關於一名因故流浪至巴黎的越南青年,到了當時法國巴黎最著名的女同性戀文化評論家葛楚.史坦家中幫傭,眼見各界名流在史坦家中出入所發生的各式各樣事情……,當然其中也描寫葛楚.史坦的公開同性戀人愛麗絲之間的互動,是一本很有意思、故事性很強、很好看的小說。
但,翻開手上新版本的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Patricia Highsmith﹚在年代尚屬保守的1952年,被迫另外以克萊兒.摩根﹙Claire Morgan﹚為筆名,出版的這本《鹽的代價﹙The Price of Salt﹚》,咦,雖然同屬女同志的故事,但主角卻變成了年輕的孤女特芮絲和正在辦離婚手續的熟女卡蘿。
一再查證,原來我之前提到的書是原籍越南的美國女作家莫妮卡.張Monique Truong的第一本小說《鹽之書﹙The Book of Salt﹚》。原來,兩本書名都有『鹽』字,而且故事中都涉及女同志戀情,因此我才會混淆。
年輕、孤單的特芮絲在大都會紐約裡尋找劇場事業的開端,卻被困在一個百貨公司裡面當售貨小姐;同樣的,儘管身邊有著對她死心踏地的男友,她卻感到這份愛虛弱得可有可無,隨時可以揚棄……
直到聖誕節前,特芮絲在百貨公司遇見了卡蘿——金髮高挑、正在為女兒挑選禮物的少婦——特芮絲的心像是被什麼觸動了,想要認識卡蘿的慾望無法遏抑,於是她寄了一張卡片出去;而卡蘿同樣出自難以形容的感動,與特芮絲相約見面,從此發展出讓她們自己都驚訝的關係:兩人終於明白,自己找到了真愛。
特芮絲的男朋友斷言她只是一時頭昏,而卡蘿的丈夫則請了私家偵探,蒐集妻子不適為人母的證據——她愛的是女人而非男人——想在離婚官司中取得女兒的監護權。
特芮絲與卡蘿毅然決定離開紐約,僅在彼此的陪伴下展開一趟公路之旅:旅程中,年輕的特芮絲經歷了所有戀人會面臨的考驗,從熱情、希望,到嫉妒、懷疑、 困惑與絕望……當卡蘿不得不隻身回返紐約,並在法官的要求下暫停與特芮絲見面——難道嘗過了鹽之後,她們還能安於平淡無味嗎?
《鹽的代價》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不僅是女同志文學的早期代表作,也是同類型當中的經典創作,在上個世紀女性爭取自主意識的辛苦過程中產生巨大影響。這部作品也奠定了作者劃時代的地位:早在同性戀議題尚未能公開論述、出版之前,作者便以樂觀的語氣與誠摯的關懷寫下了這部作品,結局亦首度樹立了女同性戀者在小說中的正面形象。
在閱讀或生活上,我向來都不排斥同志文學和以同志身分生活著,我覺得那僅僅是一種愛人的方式。愛一個人沒有對錯,只是,是否能不去理會旁人的閒言閒語和異樣眼光,才是真正的考驗。
就像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Patricia Highsmith﹚《鹽的代價﹙The Price of Salt﹚》一書中特芮絲與卡蘿的相識相戀,雖然雙方都互有愛意,但卻必須苦苦躲避他人眼光,甚至連卡蘿的閨中密友都不得不隱瞞,一段無人能給祝福的戀情,想走下去,毅力要比一般戀人大得多。
因此讀者會在《鹽的代價》一書讀到特芮絲與卡蘿的愛苗滋生是那樣難以發芽,發芽之後又要比別人更加小心呵護。在特芮絲這邊,有發現她是女同性戀者後冷言冷語的男友。在卡蘿這邊,離婚之後小女兒的監護權要取得,前夫以她是女同性戀者為由,在法官面前佔有大部分的優勢,眼見女兒的監護權就要失去,卡蘿陷入愛情與親情的掙扎。
原著發表於1952年,六十多年過去了,同志權益多多少少有獲得某種程度的改善與尊重,這或許才是喜愛《鹽的代價》的讀者,在閱讀同時,內心最深感安慰的吧。
鹽的代價(電影《因為愛你》原著小說)
The Price of Salt
• 作者: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 克萊兒.摩根 Patricia Highsmith / Claire Morgan @ 1952
• 譯者:李延輝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出版日期:2016/01/2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3592006
• 規 格:平裝 / 384頁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翻譯文學> 美國文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