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侶就像體細胞,具有彼此滲透的特性。
該說這本書非常有創意,還是說作者在寫書時太過偷懶呢?
總之,我在瑪姬.歐法洛 ( Maggie O’Farrell ) 這本《我愛人的愛人》( My Lover’s Lover ) 讀到了一種想讓我拍手叫好的創意!
莉莉以房客的身分住進新結識的男友馬可斯的房子裡,一開始馬可斯帶莉莉參觀這間房間時,房間完全沒有經過整理,到處都充滿著使用中的氣味,只是留下前房客一夜之間匆匆離去的那種感覺。
當莉莉入住這裡之後,她漸漸感覺到被人凝視或有女人的身影在屋子裡出沒,莉莉鼓起勇氣詢問馬可斯,前位住戶、也是馬可斯的前女友希妮特怎麼了,馬可斯只是相當沉痛地回答;『她離開了……』,然後就什麼也不願意多談了。
這個留連在莉莉身邊總是不去的女人身影,是馬可斯的前女友希妮特嗎?難道是她的幽魂仍不願離開馬可斯,而且對後來的莉莉抱著妒忌和仇視的心態,所以才經常以一副冷漠不削的眼光,在莉莉一個人在家時候,以怨靈的姿態報復莉莉?
完全不知該怎麼辦的莉莉,這天居然在街上看見一名長得與希妮特一模一樣的女生,與友人有說有笑地走過馬路、買東西、最後還進了書店看書。莉莉鼓起勇氣來到她這名女子的身邊,開口問道:『請問妳是希妮特嗎?』對方毫不猶豫地抬頭回答:「是啊,請問妳是……?」
天呀!莉莉究竟碰上什麼事情呢?這個活生生的希妮特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接著,在《我愛人的愛人》第二章裡,顯然是個活生生的人而非幽靈的希妮特,向莉莉娓娓道來自己和馬可斯的故事。
最怪的是,讀者會覺得,這簡直就是把第一章莉莉和馬可斯共同生活的情況,換個女主角的名字,又重新謄寫一遍而已。這………可叫我這個小小讀者讀著讀著有點頭昏腦脹外加暈眩感了,是書本排版錯誤嗎?還是女主角精神錯亂?還是………?
愛情的世界裡真的容不下第三個人。瑪姬.歐法洛在《我愛人的愛人》一書中,清楚明白地告訴讀者。
特別是對那位自己完全陌生、伴侶卻不願多談的前愛人,很多人自然而然會好奇去想像:對方長得如何?個性如何?為何要與伴侶分手?
更慘的是,有些人不只是好奇的想像,還會更進一步想比較,誰比較好看?誰愛伴侶比較多?伴侶愛誰比較深?
如此這般無止盡地想像和比較,最後把自己逼到死胡同裡。想想也真是一種悽慘的愛情(但是可一點都不淒美唷!)
我愛人的愛人 My Lover’s Lover
• 作者:瑪姬.歐法洛 Maggie O’Farrell
• 譯者:王亦明
• 出版社:寶瓶文化
• 出版日期:2011年05月
• ISBN:9789866249471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04874
內容簡介
當你邀請別人走進自己的生活時,請留意,是否也邀來了危機。
我知道那個人,我愛人的愛人,
我感覺得到,我愛人的愛人,一直存在於我們生活的另一端……
莉莉絕不會忘記,第一次和馬可斯在派對相遇的悸動,她相信這是兩人注定的機緣。在他的邀請下,她毫不考慮便拋下原有的生活,搬進他的公寓,從此展開一段似室友、似情人的關係。 「這是愛情嗎?」莉莉心裡不停萌生這樣的疑問,尤其當她發現房間的衣櫃裡竟有一件洋裝時,更無法克制自己懷疑這個男人,甚至對他更加迷戀。然而,男人卻說:「那個人,已經離開了。」離開,是什麼意思?是已離開人世?或是離開了男人的生活? 隨之而來,莉莉不時看到另一個女人的身影,有時在窗台旁晃盪,有時在他們做愛的現場,這究竟是莉莉的幻覺?或是一個不請自來、遊走於兩個世界的女性?
或許,我愛人的愛人,才是真正能解救我的人…… 馬可斯,他一直是希妮特的一切,但是當他對希妮特坦承犯下的過錯時,幾乎讓希妮特決定毀了自己。她永遠記得,一通越洋電話牽引他們相愛,讓她毅然決然放下手上的一段感情,飛往新戀情的懷抱,她曾以為兩人會走到長長久久;但沒想到,男友所坦露的實情,竟比背叛更殘忍,她不禁懷疑,對自己而言,這是不是最好的解救? 這是瑪姬.歐法洛繼《你走了以後》最顛覆人性的作品。從一段偶然開展的戀情,透過多層的視角,她以細膩動人的筆觸呈現出愛情最動人的部分,原來是那麼令人毛骨悚然;而最大的難題,不是忠誠與背叛,竟是你能否確定真實的自己依然存在。
本書特色 ★英國「柯斯塔文學大獎」得主瑪姬.歐法洛,描寫感情驚人之作!
作者簡介 瑪姬.歐法洛 Maggie O’Farrell 她是當代英國極負盛名的小說家,處女作《你走了以後》名列英國《衛報》「25年來最佳小說」,而後更被英國最大連鎖書店Waterstones選為「影響未來最鉅之25位作家」之一。 一九七二年出生在北愛爾蘭的瑪姬.歐法洛,成長於英國的威爾斯與蘇格蘭,在成為專職作家之前,曾當過餐廳服務生、快遞員、教師與劇場經理,也在香港當過記者,在倫敦擔任《週日獨立報》副總編輯。這些豐富的職場經歷,雖未完全反映在她的作品裡,但多少影響了她從少年時期即已開展的寫作活動。 瑪姬.歐法洛的作品多涉及家庭關係、家族祕密及個人情感,探討不可違逆的意外與災難對家庭的影響,她的筆法細巧而充滿熱情,擅於以層層剝繭的手法將一個尋常的故事寫得鮮活動人。如此濃烈的風格,在她28歲出版第一部小說《你走了以後》,即以強大的渲染力擄獲廣大讀者群。這部作品不僅創下耀眼的銷售佳績,為她奪下2002年由作家協會頒發的「貝蒂特拉斯克獎」(Betty Trask Award),而後更在2006年入選《衛報》「英國25年來最佳小說」。 歐法洛至今共出版四部小說,繼第二本作品《我愛人的愛人》(My Lover’s Lover)之後,第三本《我們之間的距離》(The Distance Between Us)為她奪下2005年的「毛姆文學獎」,第四本《消失的艾思蜜》(The Vanishing Act of Esme Lennox)獲選為2007年亞馬遜網路書店的年度選書。不只在文壇累積極高的聲譽,在國外也已被譯成十六種語言,廣受日本、法國等地讀者喜愛。 瑪姬.歐法洛的作品在英國文學版圖佔有重要地位,英國最大連鎖書店Waterstones亦將她選為「影響未來最鉅之25位作家」之一。就如評論界所言:「只要瑪姬.歐法洛願意持續寫下去,我們將永遠期待閱讀她的作品。」
譯者簡介 王亦明 自由企劃、編輯、譯者、撰稿人,以不同的形式在閱讀產業中工作與生活,希望能夠不設限的挑戰一切可能。 |
名人推薦
相關書評:
媒體通路欲罷不能、強力推薦!
「喜愛瑪姬.歐法洛初試啼聲之作《你走了以後》的讀者將不會失望……這是一本充滿洞見與情感魅力的創作」──《每日郵電報》
「親密關係裡矛盾心情最扣人心弦的探索……敏銳的觀察,超凡的想像力。」──《週日郵報》
「讀完《我愛人的愛人》,我馬上衝到住家附近的書店,去買她的第一本小說──瑪姬.歐法洛的敘事功力,擁有讓人上癮的強烈魅力。」──《文學評論報》
「與眾不同的懸疑故事……她擁有出色的筆風,有技巧的鋪陳事實與虛幻之間的情節,緊緊的抓住讀者的注意力。」──《Time Out》雜誌
「出色描寫愛人間的緊張關係。」──《ELLE》雜誌
「描寫愛情中永恆的議題──背叛──的心理劇,在緊湊的情節中感受到和她第一本作品相同的驚訝、憂傷與失落。」──《週日電訊報》
「引人注目的美麗文字……十足感性的語言……本書為所有盲目於愛情的人提出警語。」──《每日快報》
「莉莉是莫里哀的《瑞貝卡》與《簡愛》的二十一世紀版……歐法洛擅長於探索愛情關係中最難以捉摸的地帶,吸引我們進入她的故事,如果她停筆不寫,將是種罪過。」──《週日獨立報》
「都會諷刺文學與靈異故事的混合體材……以超自然的方式寫出一種典型。」──《泰晤士報》
「一點恐懼、一點愛情,偵探情節加上如詩般節奏,是獻給『危機四伏』時代觀眾的暈眩版小說。」──《臉》雜誌
「一開始是鬼故事,很快的轉變成為可怕的真實。本書彷彿想要闡釋任何想像都不可能安份不作亂,就像我們邀請別人走進自己生活時,同樣得面臨潛在的危機威脅。」──《觀察家報》
「重新界限情感疆界,歐法洛用她精準的筆法,將戲劇效果注入故事裡……是一本讓人背脊發涼卻又興趣盎然的小說。」──《魅力》雜誌
「又一部令人讚賞的小說,一部分是鬼故事,一部分是失落的愛情。」──《約克郡晚報》
「結合了鬼故事的懸疑與驚悚……偏執與狂熱的黑色主題非常具有哥德風,現代的場景更提高了小說的衝擊張力與刺激感受。」──《大誌》雜誌
「瑪姬.歐法洛探索哥德式的愛情悲歌,探討的是破碎的愛情關係。」──《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歐法洛強烈的敘事風格引人深入故事情節……非常具有魅力,從一開始便令人目不轉睛。」──《美麗佳人》雜誌
「她的技巧不容忽視,是非常出色的故事策劃,與深具自信的風格創造者,她勇於書寫愛與性的課題,充滿熱情與說服力。」──《金融時報》
「歐法洛是充滿見識與熱情的愛情編年史專家,這是一本令人血脈賁張、欲罷不能的警世愛情小說!」──英國「亞馬遜網站」書評
「現代文學小說的經典!」──《書商週刊》
詳細資料
- 叢書系列:Island
- 規格:平裝 / 320頁 / 20.8*14.8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序
我愛人的愛人(及其幽靈)
文/楊佳嫻
怎樣進入一段感情?怎樣從一段關係當中離開?
進入和某一個人感情固定的狀態,搬進對方的房子,共用盥洗室、冰箱和廚房,詢問那條領帶那條絲巾的來歷,牆壁上的污漬,花瓶口的裂痕。你們開始公開出席朋友派對,彼此詳細交代愛情履歷,其中一方可能會在你某個小動作裡發現上一個戀人的幽靈。這一切可能充滿探索樂趣,也可能是嫉妒的開端。
從一段曾經穩固的關係中離開也非易事。從共居的房子離開,重新打包分類,這是你的,這是我的,盆栽給你,小貓給我。旅遊紀念品,書本,電視,絨布沙發,銅座玻璃綠罩銀行燈。手機裡的快速鍵要解除嗎?共管的ptt2祕密個人版怎麼處理?失戀的故事要對多少人解釋過才不會再有人來問?帶著前任戀人的幽靈要活多久,才可能妥當、順利的,對另一個人動心、被另一個人接受,並且再次做好進入關係的準備?
許鞍華的電影《幽靈人間》,M. Night Shyamalan執導的《靈異第六感》(The Sixth Sense),全都展示給我們一個人鬼難分,甚至自我分類錯誤(到底誰才是幽靈?到底是誰嚇到誰?)的曖昧世界。如果幽靈意味著「以非物質體存在」的人形,我們一生幾乎都是活在各式各樣幽靈的糾纏中。小說中莉莉總是在新男友馬可斯的家裡看見希妮特飄忽的臉,冰箱的鏡面,玻璃窗,總是在黑暗中感覺到空氣緊張起來了,像潛水者在黑箱裡突然起了戰慄,鯊魚沉默的靠近,腳趾尖努力要把夢境蹬開一個裂口。只有莉莉一個人看到的幽靈,電影或小說裡獨自承受恐怖的主角。可是,當她開始在馬可斯充滿回憶的房子之外的現實世界看見希妮特,這是否意味著噩夢的邊界擴大了?
希妮特的反應也是劇烈的。莉莉和困擾自己的幽靈面對面了。又或者是,莉莉自己才是那個困擾希妮特的幽靈?那是幽靈還是恐懼的現形?那是水上可以撈捕的死亡的魚隻,還是自我臨河投影,太扭曲了以至於總是無法認清?
當愛人想要瞭解愛人的過去,那並非挑釁,也非窺視。毋寧是有這樣的潛台詞:「我想知道你遇見我之前是怎樣的?」更進一步,可能是:「我想知道你以前的感情是怎樣結束的?」因為「我想盡可能避開那些危險,我想要長久」,或者是,「我想知道你經歷過什麼使你是我遇見時候的樣子」,因為「如果不是這樣子的你,我們可能就不會在那個時空點上遇到」了。
但是,這樣的探索是需要負擔風險的。你可能召喚出愛人的愛人的幽靈,而非一個坦誠的愛人。你可能將逐漸發現邂逅的夜晚沒發現的,愛人施加於以前的愛人的種種親密暴力,這股蠻橫力量,並未隨著他們關係的解除而消失,反而,如同找到新的宿主那樣轉移過來,或者是從回憶本身反彈,只是改了方向。於是,莉莉受傷了。馬可斯對她樹立了一道牆,那憤怒的、悲傷的幽靈的臉,是牆上反彈之力的具形。而同時,馬可斯也不斷地,暗中,擴大他和莉莉之間的海溝。莉莉以為海溝裡的怪物是希妮特。不,其實就是馬可斯本身。
人們慣於在每段愛情中犯同樣的錯。我說的不是牙膏從頭擠還是從尾巴擠,馬桶蓋有沒有掀起來,上廁所是否關門,之類的命題。而是更為本質性的。例如總是因為和母親共生的那種親密情感,而忽略戀人,同時又充滿愧疚,這種不穩定就可能傷害愛情。也許這不是犯錯,而是生命底層的一個黑洞,以為已經不斷提醒自己,以為已經修補,其實只是虛掩。馬可斯尋找一種與固定愛情關係平行的性愛冒險,對象隨機,且不在他的感情道德律範圍內。我並無譴責之意,但是小說內的女人們顯然都無法接受這種多元關係。他把兩者分開看待。小說裡創造了一個薄弱的對照組,即馬可斯的室友艾登,他對希妮特的情感,在馬可斯失去希妮特以後,才鮮明起來,因而顯得遲疑而又良善。
莉莉彷彿替代希妮特、艾登,成為馬可斯的愛人和新室友。她飽受猜疑、恐怖之後的追尋裡,是勇敢,而難以迴避的,終於,撞上了希妮特也曾遭遇過的,馬可斯的不忠。希妮特面對的是數量不明、姓名不明的眾多一夜伴侶,莉莉接收了希妮特的歷史故事,然後,聽見馬可斯在電話中怎樣急切可是徒勞的挽留即將遠去其他國家工作的希妮特。在追尋幽靈的時候,莉莉至少有一個「現在」的位置,在她的版本的愛情裡,她才是馬可斯當下愛情世界裡,活生生的駐在者。可是莉莉在馬可斯房門外知道了,她真的就是個室友,她想要的關係並不真的已經展開──和希妮特一樣,她也當機立斷,選擇離去。
而幽靈和幽靈,終於在遙遠的陌生陸塊上,又變回那個緊緊、確切的抓住自己的女人,不再是誰的幽靈,也不再需要擺脫幽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