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期許自己「積極、前瞻、放眼天下」。寫下這三句詞彙很容易,但要如何實踐卻不簡單。台灣做為被海洋環繞的島國,沒有條件成為一個封閉的市場,必須和海外交流不息,台灣必須要放在世界的體系當中去思考出路,國際觀成為競爭力的基礎。
我個人初接觸《天下雜誌》是在1999年,當時我從一個主修社會福利也實際擔任社工工作,進入另一個全然嶄新的起跑點----我進入了當時正要開始蓬勃發展的金融業界。換條跑道重新出發,對於求學時代從未修習過任何商科學分的我,是壓力,更是挑戰,但,我不想輸給別人,更不允許輸給自己。
如何彌補自己『先天不良又後天失調』的『體質』呢?我想到的唯一方法就是利用下班時間閱讀各類商業書籍和雜誌。------畢竟不是商業本科系畢業,有些財經金融雜誌對我來說彷彿天書,每個字都認識,串成一句話就完全不懂。
在當時,以記者報導分析角度為出發點所寫的《天下雜誌》,完完全全解決了我這個財經門外漢的窘境。因為《天下雜誌》是以記者報導分析的方式寫出每一篇文章,讀者在閱讀時首先不會有一種在上課聽講的排斥感,反而會生出一股在家中閱讀報紙的熟悉感。讓讀者容易親近,讀這自然能開始閱讀,開始閱讀之後,必然得到大量收穫也產生大量疑惑。
那時也不知為何,我就是十分氣定神閑,既不貪心也不貪快,每個月固定以《天下雜誌》的專題報導為主軸認識原本全然陌生的財經金融界;遇到不懂的、或想深入了解的,再找其他相關書籍雜誌來參考。當時的我只是很單純地想,既然雜誌命名為『天下』,那它就必然會帶我看遍整個天下,我只要默默跟隨著《天下雜誌》關心的議題走,就應該不會錯了。
當年只是天真的二十八歲女生的我,就這樣追隨《天下雜誌》至今。
這次有機會讀到《希望永遠在路上:《天下》的故事》,才讓我有機會『哇』地一聲,瞭解並佩服一路走來始終堅持的《天下雜誌》。
想在一九八○年代的台灣做點什麼事,除了理念,還真的需要一股『傻勁』和一顆『傻膽』才行。從《希望永遠在路上》一書中,我讀到了創辦人殷允芃老師和早年一同為《天下雜誌》打拼的工作人員們的辛苦和理想。
不為什麼,只為台灣一定要有世界觀,才能獲得國際間平等的尊重。所以就算被視為傻子,還是堅持要創辦一份以台灣為出發點的財經雜誌,整理台灣的過去,呈現台灣的現況,引導台灣看世界,帶著台灣企業思考如何穩健、正直地踏出下一步。
我自己從商以來一直深有所感,思考一個企業如何穩健或有前瞻性地踏出下一步,也許並不太困難,只要掌握對的和最新的資訊,加上敏銳的思考和立即的實踐力,想要達成這個目標並非不可能。但是如何要求企業『正直』,我深知那真的太據挑戰性,畢竟投入商場無非就是為了賺取較可觀的金錢報酬呀!
但是中期的《天下雜誌》憑著對社會的良知與使命感發現了這個問題。
由亞洲到歐美,再由歐美回到亞洲,從國家到區域,再從區域市場回到國家。《天下雜誌》眼光會馬不停蹄地繞著地球跑,背後都有著為台灣找出路的關懷。
2001年《天下雜誌》創刊二十週年的厚厚四大冊《319鄉向前行》,真正感動了我。原來一本有理念、有格調的雜誌,除了完整充實的專業知識以外,還能以溫柔卻不失理性的角度,帶讀者暫時停下商場上匆忙、競爭的腳步,停下來看看自己生長與所在的這片土地有什麼。
不要以為《319鄉向前行》與金融財經無關,如果這樣想就大錯特錯,因為我在這四冊厚厚的資料裡,深刻體驗到『台灣無處不是商機』的說法。------只是因為地理位置與地方特色不同,所以不能用相同一套模式將商機導入每一個鄉鎮;而是應該配合當地的特色、人文風情、甚至季節氣候,選擇不同方式去接近和開發一個陌生的鄉鎮。
整整兩年,我抱著這四大冊特刊開車走遍台灣的鄉鎮(不過沒有319那麼多~~殘念)。也為自己的公司開拓了無數的商機,至今我仍然感恩這《319鄉向前行》特刊帶給我所有有形與無形的財富。
就像《希望永遠在路上:《天下》的故事》書中描寫初出社會的《天下雜誌》創辦人殷允芃老師一樣,年輕的她認為:『什麼事總要試一下再說』。
人生沒有一個問題有標準答案,必須由自己去思考什麼是真正的答案,然後相信它。
這是殷老師的理念,也是《天下雜誌》一路走來的理念。我將它寫出,希望也能成為自己人生的座右銘。
希望永遠在路上:《天下》的故事
• 作者:林秀姿、許芳菊
• 出版社:天下雜誌
• 出版日期:2012年05月
• ISBN:9789862414903
轉載自~~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42647?sloc=main
內容簡介
一個信念、30年的堅持、∞的夢想
追尋心中的鼓聲走出去,只要在路上,就有希望。
這本書,獻給所有努力實踐夢想的人們!
辦雜誌,「只是一個媒介,一個推動社會朝向美好未來的平台。」
30年來新聞幕後的故事,分享這群媒體人不畏的單純力量。
創辦於一九八一年六月的《天下雜誌》,目前已發展成「天下雜誌媒體事業群」,所屬事業包括了:《天下雜誌》、《康健雜誌》、《Cheers雜誌》、《親子天下雜誌》、天下雜誌出版(含財經、日本館、人文館、教育、童書、健康生活等書系)、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等等。
透過發行人兼總編集長殷允芃的自述訪談,以及蒐羅天下同事、故舊友人、採訪對象,以及新聞學者等等的觀察見證,本書記錄了《天下雜誌》創辦的緣起,更透過對三十年一路走來的回顧,具體的描繪出天下堅持專業精神、關注社會與公共利益的理念,如何落實在自身事業的經營發展上,進而一步步建立起今天所擁有的公信力與影響力。
天下自創辦之初,就走上了一條不同的道路。以記者親臨現場採訪報導的方式,選擇具有正面示範果的題材,以「積極、前瞻、放眼天下」自我期許,從財經新聞議題開始,擴大至對生活的、社會的關懷。而當台灣社會經濟面成熟,個人需求被喚起,一九九八年創辦第二本雜誌《康健》,二○○○年創辦《Cheers》,二○○八年再創辦《親子天下》,以及相關叢書的出版,陸續開展,每一個產品的開創都起自於回應社會的需求。
今天,「天下雜誌媒體事業群」員工從創辦初期的二十三人到現在二百七十人,每天服務超過五十萬名讀者;每年創造十億元營業額。但是,創辦人殷允芃還是篤定的認為,辦雜誌,「只是一個媒介,一個推動社會朝向美好未來的平台。」對於天下的成功關鍵,她在書中開宗明義指出,就是要「愛你所做,做你所愛」;至於如何做到,她認為就是憑藉著「單純的傻勁」以及堅持--三十年不懈的堅持。《希望,永遠在路上——《天下》的故事》,看起來簡單,做起來似乎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作者簡介
林秀姿
《天下雜誌》資深記者。曾任《自由時報》採訪記者,從事新聞媒體工作九年,採訪與書寫過的人物從政要企業大老闆,到路邊攤老闆與一般小市民。作品有《燦爛時光:Lucie的人生探索》。
作者簡介
許芳菊
政大中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曾任天下雜誌記者、天下雜誌副總編輯;康健雜誌主編、副總編輯、總編輯、康健叢書總編輯。現任「親子天下」總主筆。
目 錄
一. 愛你所做,做你所愛
訪談殷允芃:為什麼創辦天下?
二. 探索 台灣競爭力
新聞幕後:尋找台灣優勢
台灣過去靠什麼走過來?
三. 拓展 國際視野
訪談殷允芃:決定啟動,櫻花計畫
新聞幕後:現場直擊歷史一刻
大陸動盪的根源
四. 打開 歷史縱深
訪談殷允芃:一同走過「從前」,一起「發現」台灣
五. 追求 事實真相
新聞幕後:調查報導 推動改革
黑金民主蔓延時
六. 深耕 在地關懷
訪談殷允芃:為什麼我們不能「哈台」
美麗台灣為什麼這麼重要?
未來,我們要往哪裡走?
七. 堅持 媒體獨立
訪談殷允芃:聯盟企業做公益
八. 分流匯流,多元發聲
新聞幕後:關注教改 思考未來
海闊天空的一代
九. 後記:希望,永遠在路上
附錄:天下大事記
序
前言
時空的變遷快速,往往超出意料
在天下三十年的時刻
謹以此書
紀念 那些一同走過的日子
記錄 某些里程碑吉光片羽的歷程
分享 一些新聞幕後的故事
感念 那些在天下崎嶇成長
向上的途中,陪走或長或短
一段路程的讀者與伙伴
邀約 在未來向前的路上
仍共同堅持理想與溫暖的必要
後記
希望,永遠在路上 訪談 殷允芃
對我而言,與其當經營者,我更喜歡做記者。
做記者給我一個免費的護照,讓我探索世界,you are paid to learn,是別人付錢讓你有不斷學習的機會,實際上是很有趣的工作。而且一個好的訪問,幾乎是人生的一場對談,我們去訪問人,然後分享他的人生智慧,對於自己往後的人生受用無窮。
我年輕時採訪過張愛玲,她說,「人生是樂不抵苦的,但生下來就要好好的活下去」,這句話常常在我有困擾的時候,給我很大的鼓舞。張愛玲一再強調,「深入淺出是重要的」,她說最好的文章是讓大家有興趣地看下去時,自然而然地停下來思索,這對我創辦《天下》之初有很大的啟發。
《天下》的英文名字CommonWealth,是均富的思想,是一種修正的資本主義。目前台灣社會氣氛強調個人利益,金錢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天下》堅持的一些價值,不是目前台灣一般媒體、社會表面上看到的價值,比如專業的精神、理想、關懷、勇氣與公共利益。可是我覺得,在每個人內心深處,《天下》堅持的價值,還是大家期待的價值,因為,這都是亙古不變的價值。
人們認為記者就是替代閱聽大眾來探索事實真相的,這話講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很困難。因為很多事實加起來不見得是真相,但記者是為了公眾來做這件事情,所以記者就像探照燈一樣,帶著閱聽人去看一些他沒有機會看到的角落。
舞台上是黑暗的,記者就是那盞燈,探照燈打到哪裡,大家就往哪邊看。你可以把角落有人打架的情況照出來,但探照燈也可以把有人默默努力工作的情況照出來。
所以,媒體如果是探照燈,我們就必須慎選要照到哪裡。
戒嚴期間,很多人辦媒體都選擇站在政府的對立面,監督政府。但是當解嚴後,國家政府的控制力越來越小時,隨之而來的反而是市場化、新聞商品化的問題。當媒體也成了市場的一環,在市場裡運作,面臨的挑戰就更大。
媒體必須完全跟隨市場運作嗎?這必須先釐清,媒體只是商品嗎?新聞只是商品嗎?
社會責任的必要
其實,媒體是有不一樣的地方。媒體應該要有社會責任,否則憑什麼說媒體有代表人民知的權利,誰給你這個權力呢?媒體對公眾有很大的責任,對社會必須有貢獻,有好的影響力,而不只是賺錢不賺錢的思考。媒體應該是文化事業,而不只是商品、商業。
台灣的新聞商品化越來越激烈,我覺得很遺憾。二○一○年獲頒卓越新聞終身成就獎時,我忍不住當著新聞局長的面前致詞說:台灣有一個怪現象,就是政府帶頭做置入性行銷,這是從扁政府時代就開始,但很不幸的,在馬政府時代也延續了:
「政府在媒體做置入性行銷,說直接點,就是拿人民的納稅錢,來欺騙人民。這樣的民主不值得我們驕傲。」
還好,這件事已有改善。在中時記者黃哲斌辭職起義,《天下》給予報導,他也在網路上寫部落格揭露,得到數百位傳播學者聯名支持後,政府終於通過法律禁止政府單位再做置入性行銷。對此,我還是懷抱著期待。因為媒體的影響力非常大,媒體對於國家的未來發展,以及下一代的視野,也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媒體拼湊了閱聽大眾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雖然我們現在身處黑暗的媒體環境,我還是希望可以早一點走出黑暗,讓我們堅持久一點、互相鼓勵,找回當初加入新聞行業的熱情、理想與好奇心。
很多社會與政治問題,我們沒有一定的答案,但是我們努力給一點解決的方向,讓社會朝向美好公平的方向,盡量讓讀者開卷有益。即使社會中有許多黑暗面、負面新聞,我們還是願意報導黑暗中有一群人努力做事,社會裡還有希望存在。
要說這是理想性嗎?其實全世界在六○、七○年代學習成長的人,都有這種理想吧,因為當時我們身處的時代是艱苦的環境。那時社會比較窮,沒那麼多自由,但我們經歷過只要努力,就可以把社會推動到一個更好的方向。
世界不會總是如你想像的美好,不管怎麼樣的逆境,你都可以站起來,在逆境中找到一些樂趣。我不是樂觀相信「明天一定會更好」,而是強調積極的態度,即使不知道明天會不會更好,還是要很努力去做。美好社會的願景,不是一個人的相信,或一家雜誌社的相信,而是這塊土地上有很大一群人的共同相信,這也是支撐《天下》走下去的動力。
我一向欣賞勇敢作夢的人。肯作夢,不管夢多大或多小,然後一直去追求夢想,聽到心中的不同鼓聲,就跟著鼓聲走出去。
經營《天下》也是如此,當初並不是做一件很有把握的事情,但就是有一個聲音叫你應該去試一試。過了一關,就會大膽一點,再過一關,就會更大膽一點,其實就是這樣一路走來。
我一直認為,只要在路上,就有希望。
未來,我們會繼續積極面對。
詳細資料
ISBN:9789862414903
叢書系列:天下報導
規格:平裝 / 248頁 / 14.8 x 20.5 x 1.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商業理財> 傳記> 企業傳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