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WsjvYalL__SL500_AA300_  

 

 

來個文學腦力激盪小遊戲:請說出《善心女神》、《HHhH:希姆萊的大腦叫做海德里希》、《廣島末班列車》的共同點。

 

 

 

旦凡寫過碩博士論文者都知道,那簡直可以說是一段要命的過程。先不談擬定論文題目前那些曲曲折折的過程,好不容易論文題目定出來之後,接下來的文獻資料蒐集、閱讀再閱讀(至幾乎可以背訟的程度)、反芻、內化、比較、批判………,把相關文獻疊起來是自己身高的數倍以上的參考書籍通通一字不漏讀完。

 


然後開始進入慘烈的書寫階段。自己每天寫了又修改,修改完又重寫;到了指導教授手裡,嗯~~這一大段通通刪掉、那一小段務必再加強補充文獻資料至少一頁以上………。真的,我個人感覺寫論文像懷孕,每次指導教授刪我文章,心痛得像被強迫墮胎一般。每當我含著淚說這段話時,週遭朋友都懷疑~~有這麼嚴重嗎?如果是寫過論文的朋友就會跟我說:「這是我聽過最棒的形容。」

 


好了,該進入正題,我讀《廣島末班列車》的心得。

(之前純粹因不敢面對《廣島末班列車》的內容和事實,所以東扯西扯,敬請見諒!)

 

 

 

在他演講結束時,一位男孩舉手發問,「佐佐木先生,是哪個國家投擲下原子彈?」

他沒預料到孩子的問題會如此天真,簡單到用一個字就可以回答。雅弘回答說,「原爆後已經過了超過六十年。上帝讓每個人都平等。因此,我已經忘記是誰丟下原子彈了。………我想說的是,是誰丟下原子彈已經不重要。那不是問題所在。那對任何國家都不造成問題。那是所有人類的問題。………」

然後,他看著問他問題的男孩說,「孩子!教導你的父母。」

 

 

 

我不知道《廣島末班列車》 ( The Last Train from Hiroshima ) 的作者查理.裴列格里諾 ( Charles Pellegrino ) 是花了多少時間、精力、金錢?蒐集了多久的相關文獻、口述歷史?最後又是如何面對這排山倒海而來卻慘不忍睹的事實,然後理性與感性兼具地寫出這本《廣島末班列車》。

 


我只知道查理.裴列格里諾的《廣島末班列車》一書,絕對值得七顆星以上的評價。

 

 

 

對於二次世界大戰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的兩顆原子彈,說實話,在這之前我只有『蕈狀雲』和『核爆後遺症』兩個粗淺的概念而已。至於如原子彈如何進行核分裂?裡面每一種化學物質的半衰期?這些化學物質會對人體產生多大和多久的傷害?這些專業性的問題,我既不瞭解也從未想過。

 


但是作者查理.裴列格里諾本身在年輕時就是一位研究鑑識考古學方面的博士,因此從他所學的專業中,他瞭解核爆前後的地質、地貌如何被改變,當然也可以由相關實驗和後續的訪談中推斷出核爆當時身歷其境的人們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身體出現了怎樣的變化、家庭遭受了如何的衝擊。

 


最重要的是『投擲原子彈』一事,永遠不會是過去式,它將會以現在進行式的型態、隨著時間、不斷向著未來走去。

 


那是人類殘害人類永遠的鐵證。

 


二次世界大戰中誰是邪惡的一方?誰又是正義的一方?且聽作者查理.裴列格里諾怎麼說:


不管明天或後天會發生什麼事,其實與美國人的行徑或日本人的行徑沒啥關係。最終結論在於大部分的人類歷史注定由原始本能促成,而非文明思考。原子死亡的曙光是個特殊的人類故事,遊爪子站著鈾和鈽的老虎來訴說。

很久很久以前,全世界只有三顆原子彈。老虎們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裡試爆了一顆,以確定其能夠運作。三週後,投擲了另外兩顆。

 

 

 

就此讀者可以開始從《廣島末班列車》一書中,把自己想像成就是身處在當下的任何一個人------成人或小孩、女人或男人。隨著書中作者的描述,眼睛雖然看見其他人所不曾見且難以想像的景象,內心卻走過一趟地獄之旅------也或許地獄都比那當下好很多。

 

 

 

「即使你成為地球上最後一批人,你都必須反對戰爭。」這是一位1945原爆倖存者,在1951年終於死於核爆後遺症前,對兒子的最後遺言。

 


我想,這也是地球上每一個人類必須去感受、體會、瞭解,然後去實踐的事情。

 

 

 

 

 

 

41c7A6Pr8dL__SL500_AA300_  

 

 

 

 

 

 

 

廣島末班列車:1945原爆生還者的真實故事
The Last Train from Hiroshima

 

• 作者:查理.裴列格里諾   Charles Pellegrino
• 譯者:廖素珊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11年07月
• ISBN:978986120952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naRay  的頭像
    TinaRay

    劃錯重點的另類閱讀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