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jpg

 

她們坐著緊靠在一起,眼睛看著照相機。快門關閉,照相機捕捉所有人的身影,把時間凍結在那一刻。鐳表盤的女工,在作坊外面:永遠年輕、快樂、健康。

至少在底片上是這樣。

 

 


科學的進步,對於人類終究是福或是禍?相信大家幼年時都讀過居禮夫人的故事吧,在1898年發現了鐳(Radium)的居禮夫人與先生傾盡終身研究這種化學物質,企圖將鐳的作用完全解謎,成為改善或協助人類的一種化學物質。

 

然而諷刺之點就在這裡,當年幼的我們讀到居禮夫人終身孜孜不倦地研究的同時,並沒有人告訴我們,化學元素鐳的運用不當,在後來的數十年甚至百年之後,都將成為傷害人類的無聲物質。至少在20世紀初,曾有一群全然不知鐳的放射線性質會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北美洲女孩,曾經因為工作場域的需要加上雇主嚴重怠惰於告知,她們成為鐳副作用下的犧牲品。

 

年輕無知的她們,曾經那樣深愛著身上的鐳會在夜間閃閃發光,讓自己看來像夜空中一朵嬌豔奇巧的漂亮花朵,經過數年長時間接觸含鐳物質後,鐳的極長半衰期和嚴重放射性,讓這群如花少女變成夜空中散發著詭異光芒的鬼女子,一個接一個開始生病,從身體健康到衰敗,從牙齒到骨頭,從傷口潰爛治療無效到身上長出奇特腫瘤,從年輕一下子走到死亡末路。19世紀初的北美大陸,曾有一群女孩因為對鐳的無知,沒有多加預防,終於造成死亡或終身嚴重殘疾。

 

凱特.穆爾(Kate Moore)的《鐳女孩(The Radium Girls)》,幽暗地紀實這段報導,黑暗中的亮光,無知的少女,惡質的資方,作者從頭至尾娓娓道來,讀者卻讀得驚心萬分。

 

 


《鐳女孩》書中最吸引我的莫過於女工們開始發病之後,想對資方提出的賠償訴訟。雖然女工們的接連得病和科學家的一再證明,讓國家修訂工業安全相關法規,明明有法律規範,但想讓女工伸張正義卻不容易,原因出在立法者沒有在其中明定加入溯及過往條款。立法後想獲得賠償的鐳女孩固然能得到賠償,但真正受傷害最深,身體早已出現各種惡疾而無法繼續工作的前女工們,卻被立法者遺忘得不到賠償。

 

面對有法律規定卻不能使用來伸張自己的「前鐳女孩」,四處尋找願意幫他們打官司的律師,然而多數律師不知道是不願意用心幫助弱勢者,或是沒有能力和勇氣挑戰現有法令,對於「前鐳女孩」總是以自己無能為理由,拒絕女工的法律訴訟委託。

 

一直到讓事件直接翻盤的律師出現------他巧妙地解釋法條,必且提出立法者的原意應該是以「從得知自己是受害於鐳」的時點作為訴訟的起算點,加上遇見見解同樣,相信這樣解釋法條的法官,第一則女工的勝訴訴訟判例就此出現,接下來,其他前女工陸陸續續提出訴訟。為數眾多的「鐳女孩」終將得到公平正義的審判,這位破解法條限制的律師,在閱讀中才是最吸睛的那位。

 

「鐳女孩」遇見好律師,但相對方的鐳公司也請到優秀的律師,有人會問,後者不是壞人嗎?並不是,我覺得她們只是忠於自己委託人的律師,在每個人都需要工作養家餬口的狀況下,接到一樁訴訟委託的委託金能為自己的生活帶來保障,相對於協助女工打訴訟的律師,兩者都沒有所謂對錯或好人壞人。

 

小時候我們可以天真的以為世界只有黑和白,因為教育也這樣告訴我們,然而每個人都會長大,在過程中,似黑又白或似白又黑的事件會不斷活生生在我們生命中上演。對於很多事情的評價,在這裡會變得因每個人的價值觀養成不同而出現分屬兩端的看法。

 

 


《鐳女孩》詳細又精彩地記錄了一段美國女工曾經的歷史事實。只是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如鐳公司那樣昧著良心只顧賺錢的公司,無法直接說他是錯的、惡的。就像也不能直接批評如「鐳女孩」般只是為了賺得高薪而進入這個行業工作的人們吧。

 

世界中沒有極惡之人,也沒有真正完全無辜者,做怎樣的事,得怎樣的果,「鐳女孩」選擇了高薪和快樂的工作場域,但那不太可能出現當時的生活現況中,所以 謎底/病因 揭曉,資本主義之下,真的沒有誰對誰錯。唯一有的結論是,每個人永遠要為自己曾做出的選擇而可能背負一輩子的責任。

 

凱特.穆爾的《鐳女孩》,細膩的文筆寫來一段慘痛的歷史,被紀錄的同時,閱讀《鐳女孩》的書友,最感慨的又是什麼呢?五顆星好書,在此推薦。

 

 

 

0000.jpg

 

 

鐳女孩:二十世紀美國最黑暗的歷史與一群閃亮的女孩改變世界的故事
The Radium Girls:The Dark Story of America’s Shining Women


作者:凱特.穆爾   Kate Moore  @  2018
譯者:高紫文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08/07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6267012307
叢書系列:光書系
規格:平裝 / 448頁 / 21 x 14.8 x 2.9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自然科普> 科普叢書

 

 

RadiumSlider2 (1).jpg

 

轉載自~~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8812?sloc=main

 

《鐳女孩》內容簡介


她們從此成為了殘忍而奇異的存在??

照亮美國勞工史的一段黑暗篇章,

鐳女孩??在穆爾的筆下重新活了過來!

 
 
從花樣年華的美麗少女,變成顎骨脆裂、長短腳、髖骨固縮、下巴肩膀膝蓋長出異型巨大腫瘤、貧血暴瘦、全身疼痛、需要背架支撐才能行走的「活著的死人」,只花了短短幾年時間。她們只是在工坊拿筆塗繪表盤而已。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一百年前全球最知名公害事件

     ★取材自未公開日記、信件和訪談的真實傳記

     ★亞馬遜暢銷榜第一名、近8,000名讀者4.5顆星

     ★全球最大書評網站Goodreads讀者票選「2017年度最佳歷史書籍」(2017 Goodreads Choice Award for Best History)

     ★美國圖書館員2018年「最喜愛的非小說圖書」

     ★美國國家圖書館協會評為 2018 年「非小說類優秀圖書」

     ★《學校圖書館期刊》、《書單雜誌》星級推薦

     ★艾瑪.華森讀書俱樂部選書

     ★各大媒體書評推薦,族繁不及備載……

 

林宜平|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顧玉玲|北藝大文學所助理教授、北捷潛水夫症戰友團召集人──專序推薦

果子離|作家

房慧真|報導文學作家

藍佩嘉|台大社會系教授

陳信聰|公視《有話好說》主持人

林靜如|律師娘 

賴芳玉|律師 

吉佛慈|台灣師大附中化學科教師兼國中部主任

林厚進|賽先生科學工廠創辦人

陳竹亭│台大化學系名譽教授 

蘇上豪|外科醫師、金鼎?得主── 口碑推薦

 

 


1898年,當居禮夫人發現新元素「鐳」的新聞點亮各大報紙頭條時,也令那些美妝藥廠商人眼睛一亮,從身體乳液到氣泡飲料都打出添加鐳的廣告,任何號稱添加鐳的商品都廣受歡迎,除此之外,鐳也被廣泛用在美妝產品上,人們將這閃亮發光的元素塗在頭髮、眼皮和指甲上。在放射性元素的危險性已成為常識的今日看來,當時人們的行徑簡直匪夷所思,然而,歷史不會憑空改變,這是一群女孩以她們的生命和健康為代價,改變世界的故事。

故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說起,當時軍事對於用鐳製成的白綠色發光塗料需求大增,從飛機、潛水艇、戰艦到士兵的手表等各項儀表,都需塗上這種塗料,供軍事作戰使用。生產夜光表的鐳工廠全都生意興隆,對外宣稱鐳對身體有利而無害。

表盤塗繪這項精細作業多由十幾歲女工進行,她們多為不富裕的二代移民,個個眼靈手巧,領有以當時婦女薪資標準排行前5%的薪水,被認為是一群幸運的「閃亮」女孩,鐳也在字面意義上使她們「閃閃發亮」,即使在黑暗中,他們的身體也都在發亮,而有「鬼女郎」稱號。

表盤女工整日浸淫在鐳元素中工作,甚至用舌尖舔舐沾有塗料的筆尖,謂為「舔尖」,以使作業順暢。然而幾年後,故事急轉直下。一開始是揮之不去的疼痛,接著是不會癒合的傷口,從牙齒周邊化膿潰爛,及至顎部腫脹,關節、骨骼脆化,全身在無盡的疼痛中虛弱地邁向死亡... ...開頭幾年,發病的女孩和診治的醫生對疾病一無所知,隨著越來越多女孩發病,鐳的趨骨性和侵害性才慢慢昭顯確立,然而鐳公司自始至終否認鐳具任何毒性,更拒絕賠償因工傷亡的勞工。

這些曾經覺得自己很幸運的鐳女孩們發現自己捲入了二十世紀最大的謊言和醜聞,決定挺身而出,爭取應得的正義,然而病情急速惡化,隨著她們一個接著一個地凋零,她們的時間不多了,她們要讓大眾認識到鐳的毒性,以免企業繼續毒害更多的人,在一切太晚之前。

她們的勇氣改變了法律,十多年的訴訟歷程贏來勝利,更啟發了美國政府對核彈危害的研究,拯救了日後成千上百人的性命。

 

 


【鐳(radium)】小百科


1898年居里夫婦發現的化學元素。

鐳是一種放射性物質,是鈾和釷分裂後的產物。

暴露到高劑量會造成罹患骨癌、肝癌、和乳癌的危險性增加

 

 


【推薦語】


★ 在新冠病毒蔓延的2021年夏天,我接到出版社送來的《鐳女孩》譯稿,一口氣讀完,心情久久無法平復。這個故事實在太駭人了!……在氣溫攝氏36度的盛夏裡,一陣寒意襲來,我比原本的悲傷,更悲傷了。安徒生童話裡賣火柴的女孩,在寒夜裡擦亮一支支的火柴,照亮寒冷夜空。但是從火柴女孩、鐳女孩到RCA女工,在女性勞工史上,發光發亮的不是火柴,也不是蠟燭,而是她們年輕的生命。她們真正「燃燒自己」,用病痛讓我們認識各種化學毒物的危害。在現代公民社會,不只選修大學通識課的學生需要多認識職業病,指定閱讀《鐳女孩》。預防職業病的發生,也是現代公民的必修課。──林宜平|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 作者凱特.穆爾收集大量剪報、影像、訴狀等史料,採訪相關人物的後代,以這些閃閃發亮的鐳女孩作為敘事主體,細筆寫下她們的性格、外貌、夢想、身世,以及工廠裡的勞動流程,發病求醫的脈絡。陸續登場的還有企業幹部、科學家、雇主、醫師、律師、調查人員、勞動官員、民間團體、新聞媒體、社區居民、工人家屬等,各有不同的實質介入。作者以科學論證、訴訟過程編織為推動故事的情節,將這個發生於百年前的職業災害案例,留下清晰動人的敘事,每個人物及場景皆歷歷如繪。──顧玉玲|北藝大文學所助理教授、北捷潛水夫症戰友團召集人

★ 《鐳女孩》是一本人文的科普書。居里夫人發現放射元素鐳,竟成為仕女趨之若鶩的美妝塗料。新科技若只是追求市場價值,常常帶來不可挽回的悲劇。只有帶著勇氣的人文關懷能夠救贖科學於功利的象牙塔。──陳竹亭|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名譽教授 

★ 真希望《鐳女孩》只是作者用反諷手法杜撰出來的科普故事……《鐳女孩》一書把鐳元素在1898年被居禮夫人發現後在人類社會中的商業發展歷程寫得很精采。鐳,用得恰當可以治病,若非如此,則有可怕災難發生,鐳工廠底下這些表盤女工的遭遇就是最佳例子。化學元素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誤導與誤用。──吉佛慈|國立台灣師大附中化學科教師兼國中部主任

 

 


【本書特色】

 

全球第一本、也最完整的「鐳女孩事件」真實重現!了解全球最早、最著名公害事件!

取材自未公開日記、信件和訪談而成。

敘事如同小說,故事性十足:透過穆爾的詳盡史料與妙筆生花的說故事天分,以紮實史料為底,以類小說筆法,描寫20世紀初真實發生過的鐳女孩故事,帶讀者了解從鐳所發出的「閃亮面」走入鐳所侵害的「黑暗面」,有如閱讀偵探小說,贏得官司勝利就像電影《永不妥協》結局叫人爽快。然後鐳女孩畸型演變的生命令人唏噓,再喚不回來。

滿足對鐳元素知識、輻射性物質對人體的傷害,與美國一戰時期及表工藝的認識:1898年一個新興元素「鐳」發現後,鐳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命運與帶給人類的課題,透過此一事件看出人類面對科學發現,害於一種喜新且崇拜「科學」心態而導向厄運。

小蝦米對大鯨魚的故事:書中一個個活力十足的十幾歲女孩的生命故事,日積月累受到鐳侵蝕,身體長出莫名腫瘤與脆裂崩壞,她們長期蒙受掌握知識的雇主鐳公司的謊言,又因欠缺科學醫學相關證據,及法律不公,而無法爭取既有權益。一來是,「鐳」元素對人類而言還太新,鐳的真實特質未足以讓大眾全面認識。二來是,資本主義體制以來,資本家和勞工間的不對等,使得平反之路難如登天。

遲來的正義,標誌勞工權益的重大分水嶺:「鐳女孩」這場公害事件犧牲掉無數女孩的健康和生命,要等到很多女孩身體陸續畸變病逝才打贏官司,換來美國政府立法,並開啟新的研究。

 

 


【媒體好評】


★ 穆爾點亮一盞新的光,照亮美國勞工史的一段黑暗篇章;鐳女孩??在她的描述中再度活了過來。──普立茲獎得主作家梅根.馬歇爾(Megan Marshall)
★ 凱特.穆爾描寫鐳女孩遭到背叛的故事,寫得引人入勝──文詞優雅,研究透澈──讓這本書成為非小說類的經典著作。穆爾憐憫她描寫的人物,說故事的本領高超??栩栩如生地描繪美國工業史的一段可恥年代。」──《奧勒岡小徑》作者林克.巴克(Rinker Buck)
★ 這段引人入勝的社會歷史──深刻省思當事人的階級和性別──彷彿凱瑟琳.庫森(Catherine Cookson)遇見《廣告狂人》(Mad Men)??這些生病但卻勇敢的表盤女工至關重要,怎麼說都不為過。──《星期日泰晤士報》
★ 內容驚悚,刻畫謹慎。──《星期日郵報》
★ 扣人心弦。──《星期天電信報》
★ 凱特.穆爾??寫得極具戲劇張力,帶領讀者遊歷這場悲劇的迂迴曲折,不過這個故事的結局卻令人振奮。──《旁觀者》
★ 引人入勝,卻令人悲從中來。──《太陽報》
★ 令人心碎??本書描繪精彩之處在於,闡述對抗大企業並非易事。──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廣播四台《女性時刻》
★ 完美融合歷史、科學和個人,這本細節豐富的書點亮一盞全新的光,照亮這個獨一無二的元素,以及它在改變勞工權利中所扮演的角色。《鐳女孩》讓讀者無法忽視這些女性的驚人故事,也證明了為什麼我們現在比以前更加不能忽視科學。──《喧囂》
★ 研究謹慎,這本著作將震撼讀者,描寫那些散發夜光的畫工,把畫毛放到嘴裡舔尖,不曉得這樣會危害健康。──《出版者週刊》
★ 穆爾的這個故事讀來令人痛心,但也充滿人情味,描述勇敢女性們的奮鬥故事,她們到法庭打官司,爭取正義,至今仍引起共鳴。──《英雄傳說》

 

 


【編輯小語】


本書主要以在美國紐澤西州紐瓦克和奧蘭治的「鐳企業」,及伊利諾州渥太華的「鐳表盤」二大公司裡的表盤女工為主角,時間跨度從居禮夫人發現鐳元素未久的1901年到二次大戰爆發前。描寫一個個芳華正盛十多歲女孩如何投入表盤塗繪工作,到她們身體逐漸開始病變而求救無門,最後始有醫師和律師願意協助打官司,慢慢的鐳女孩之間彼此團結,贏得遲來的勝利。

鐳元素,自居禮夫人1898年發現以來,透過居里夫人個人或夫婦聯合發表的論文,稱在鐳輻射下,病變和腫瘤的細胞會比健康細胞死得更快,因此使鐳有可以殺死不健康細胞,給身體帶來益處的形象。加上鐳的發光特質,從生活日常品到戰備工具,鐳在當時簡直受到大眾風靡擁戴,吃鐳和用鐳成為時髦象徵。

殊不知,鐳在表盤女工們日積月累因工作誤食下,慢慢顯露出它另一真面貌,它的趨骨性及對骨頭的侵害性,讓女工飽受貧血、腫瘤病變、骨頭脆化碎裂、全身疼痛等問題。他們從風華絕代淪落到面目慘不忍睹的境界只花了不到幾年時間,這年輕生命的末期甚至有媒體稱她們是「活著的死人」。可悲的是,鐳的傷害無藥可救。人命短短數十年,鐳的半衰期有1600年,當女孩死後,鐳會繼續啃蝕骨頭活上1600年。

其實經營表盤的這些鐳公司並非不知鐳的傷害,實驗室研究員都身穿含鉛防護裝備,負責塗繪的表盤女工卻一個個真槍實彈上場,用舌頭去舔含鐳原料的筆尖以精細描畫,準確完成分內工作。

大約1905年起,鐳已從一新興化學元素形成五花八門的鐳產業,夜光表盤可說是十分賺錢的行業,一次大戰前,美國的鐳公司用了不到總量30公克的鐳,但二次大戰,就用了190公克的鐳以製作夜光表盤,聘請的女工更是一戰的十幾倍。種種利益,使嘗到甜頭的鐳公司無法承認錯誤,繼續隱瞞說謊,以求企業最大利益與永續經營。

人類的科學發展永遠是「在路上」,很多工業傷害即源自於對知識未明即受到不管是有意或無意宣傳吹捧而濫用,造成不可逆的人體健康或生態危害。一百年過去,鐳女孩事件彷如昨日,人類透過這群犧牲掉的鐳女孩真正得以認識鐳放射化學元素其廬山真面目,這本書有機會讓讀者對所謂「科學新知」、所謂「進步價值」、對於勞工和基本人權甚至廣泛的地球生態,有深刻反思。而對於人文傳記書寫,凱特.穆爾這本佳作可謂更上一層樓,人物故事栩栩如生,瑩資雙方有如正邪兩立,攻防交錯,讀之血脈賁張,拍案叫絕,一新耳目,各種動容,精采絕倫。謝謝凱特.穆爾!

 

 


作者簡介

凱特.穆爾  Kate Moore


以《鐳女孩》一書登上《紐約時報》和《今日美國》暢銷榜,本書更受到全球最大Goodreads書評網讀者票選為2017年度「最佳歷史書籍」(2017 Goodreads Choice Award for Best History),美國圖書館員2018年「最喜愛的非小說圖書」,美國國家圖書館協會評為 2018 年「非小說類優秀圖書」。

2015年,穆爾執導一部廣受好評的關於鐳女孩的紀錄片,名為「這些閃亮的人生」。後感於鐳女孩故事不應塵封故土,及直到今天小勞工和大企業間的不對等關係,促使她完成《鐳女孩》一書。

穆爾寫作的目標是,把人名、數字這些枯燥生硬的史料化為有生命的故事,她敘述上採取的立場是,站在鐳女孩身邊,和她們一起經驗每一個重要時刻,希望書中的鐳女孩如同是讀者的朋友一樣,因為在事件背後,是一個個各別獨立的鐳女孩的人生。

「當我們今天在媒體讀到類似故事時,我們要記得,在新聞頭條和統計數據背後,永遠代表著一個個人──或其他野生動物──的生命正承受傷害。」

穆爾以精采的說故事手法重現偉大的歷史事件。2021年六月推出新作《The Woman They Could Not Silence: One Woman, Her Incredible Fight for Freedom, and the Men Who Tried to Make Her Disappear》,她在回憶錄、傳記和歷史等文類有數十年寫作經驗,熱中於政治、說故事以及重現過去的英雄人物。現居英國。她的個人網站:http://www.kate-moore.com/

 

 


譯者簡介

高紫文


臺師大工業科技教育系畢業,熱愛翻譯,譯作二十餘冊,《永恆的懷疑》、《塔樓》、《失控的正向思考》、《馬特洪峰》、《1940法國陷落》、《狼哨》、《美國狙擊手》、《神鬼交鋒》、《納粹獵人》、《原子城女孩》、《雜碎:美國中餐文化史》等。

 

 


目  錄
 

關鍵角色列表

序言

第一部分:知識

第二部分:力量

第三部分:正義

後記

附筆

謝詞

照片來源

注釋

參考資料

索引

 

 

 
〈推薦序〉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by  林宜平(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常用來描述辛苦工作的女性,不過在歷史上真有一群女性,她們因為暴露鐳,身體會發光發亮,她們用生命,讓我們進一步瞭解游離輻射的健康危害。

這幾年國際公衛學界倡議「預警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建議在科學研究發現健康危害時,縱有科學不確定,為保護大眾健康,要立刻進行風險管制。不過製造業對預警原則有很大的抗拒,多半要求有「明確的科學證據」,政府部門才能進行管制。游離輻射就是「早有警訊,但是太晚採取管制行動」的著名案例。

第一次聽聞「鐳女孩」(Radium Girls)是我剛取得博士學位,在台大公衛學院擔任專案教師時,王榮德教授告訴我的。鐳?瑪麗.居禮發現的鐳?王教授點點頭,做一個口舔筆尖的動作,說明當年美國的女工,為了把鐳塗在夜光手錶的錶面上,重複「舔、沾、畫」,因為暴露游離輻射罹患職業病,有三分之一的女工死於癌症的故事。

這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悲傷故事。我後來在陽明交通大學開設「環境、社會與健康」通識課程,在「游離輻射」的單元,總不忘說鐳女孩的故事,提醒畢業之後許多需要接觸游離輻射的陽明校區大學部學生,要保護自己,預防職業病的發生。其實不只是製造夜光手錶的鐳女孩罹患職業病,發現與研究鐳,得到兩座諾貝爾獎的瑪麗.居禮,以及跟她同樣研究游離輻射,並且也得到諾貝爾獎的女兒伊倫.約里奧.居禮,也都死於過度暴露游離輻射的貧血與白血病。

在新冠病毒蔓延的2021年夏天,我接到出版社送來的《鐳女孩》譯稿,一口氣讀完,心情久久無法平復。這個故事實在太駭人了!當年竟然會有這麼多無辜的受害者,竟然會有長期隱匿事實的工廠,面對罹病女工求償的訴訟,先是否認暴露,然後又否認有因果關係,敗訴之後,並且一再提起上訴,一直告到美國最高法院,才終於定讞。


這是一百年前的美國?我對這樣的法庭劇太熟悉了!我研究及參與多年的台灣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女工罹癌案,爭議的不是鐳會不會致癌,而是三氯乙烯與四氯乙烯等有機溶劑會不會致癌,但是在法庭裡上演的,是一模一樣的戲碼啊!在氣溫攝氏36度的盛夏裡,一陣寒意襲來,我比原本的悲傷,更悲傷了。

雖然從一次大戰之後,到二次大戰之前,鐳女孩在伊利諾州的求償終於勝訴,醫學界已經不再爭議鐳的暴露是否會造成健康風險,美國的職業安全法令也修改,保障鐳暴露勞工的職業健康。但是這個故事最令人悲傷的是,同樣的悲劇(如台灣的RCA案),至今在世界各國持續發生,並且在「鐳女孩」之前,也發生過。在閱讀的過程中,我赫然發現,1920年代鐳女孩開始出現口腔病變,當年醫界爭辯的是「有無磷暴露」。磷?磷的暴露會導致什麼樣的職業病?我查閱資料才知道,原來在「鐳女孩」之前,還有「火柴女孩」。不是安徒生童話裡,賣火柴的女孩,而是十九世紀,製造火柴的年輕女性勞工。

十九世紀英國的火柴工廠,是典型的工業革命工廠,雇用許多14到18歲的年輕女性。這些勞工吸入製程中的磷煙霧,牙齒與下巴開始壞死,形成「銀顎」,受害勞工的臉,在黑暗中閃閃發出磷光。因為「磷毒性頜疽症」(「磷頜骨」)職業病的發生,丹麥在一八七四年率先禁止使用磷製作火柴,不過一直到十九世紀末,儘管醫學知識增長,工人不滿,但是含磷火柴因為不易變質,並且能適應不同氣候條件,廣受消費者喜愛,多數國家仍繼續生產含磷的火柴。1888年英國的火柴女孩罷工,引起民眾對火柴職業危害的關注,不過英國火柴廠直到二十世紀初才停止使用磷製造火柴。直到整個歐洲禁止火柴製造使用磷,磷頜骨的職業病才逐漸消失。

因為製造夜光手錶,暴露游離輻射的鐳女孩,跟當年的火柴女孩一樣,身體也會發光,並且鐳的半衰期是一千六百年,這些鐳女孩歷經病痛,過世之後,因為病因不明,有幾位死後解剖,甚至開棺化驗,才終於讓生物醫學真正「看到」與檢測到游離輻射在人體內的分布。

《鐳女孩》的作者凱特.穆爾是英國人,因為執導關於鐳女孩的紀錄片《這些閃亮的人生》,進而書寫鐳女孩的生命故事。專書出版之後,得獎無數,美國普立茲獎得主梅根.馬歇爾形容「穆爾點亮一盞新的光,照亮美國勞工史的一段黑暗篇章」。感謝台灣的商周出版社翻譯及出版這本好書,讓我們對這段重要的職業醫學與女性勞工史,終於有更多瞭解。

安徒生童話裡賣火柴的女孩,在寒夜裡擦亮一支支的火柴,照亮寒冷夜空。但是從火柴女孩、鐳女孩到RCA女工,在女性勞工史上,發光發亮的不是火柴,也不是蠟燭,而是她們年輕的生命。她們真正「燃燒自己」,用病痛讓我們認識各種化學毒物的危害。在現代公民社會,不只選修大學通識課的學生需要多認識職業病,指定閱讀《鐳女孩》。預防職業病的發生,也是現代公民的必修課。因為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各種消費產品背後,包括衣褲鞋襪、手機、筆電,可能都有開發中國家年輕女性勞工的身影。重大的職業病曾經發生在英國、美國與台灣,也會發生在中國、越南與泰國。我們決不能讓悲劇一再發生。

 

 


〈推薦序〉黑暗與亮光

by  顧玉玲(北藝大文學所助理教授,北捷潛水夫症戰友團召集人)

 
借鑑歷史,從來不是促成我們「珍惜現在」,而是汲取前人的抵抗精神,面對當下的困境。「鐳女孩」這面鏡子,照見悲傷,也映現勇氣,在暗夜中發出瑩瑩微光。

 
預知死亡紀事

就在二十世紀前半葉的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因應戰爭需求而大發利市的鐳夜光塗料工廠,散布在美國奧蘭治、渥太華、沃特伯里,畫盤女工因工作長期接觸含鐳塗料,導致輻射物質積沈體內,吞噬牙齒、侵蝕顎骨、關節處長出腫脹肉瘤。鐳女孩們付出沉重的健康與性命代價,接二連三挺身對抗大企業,挑戰受資本挹注而隱蔽真相的科學證據,最終留給後世重要的科學與勞安資產,影響至今。

作者凱特.穆爾(Kate Moore)收集大量剪報、影像、訴狀等史料,採訪相關人物的後代,以這些閃閃發亮的鐳女孩作為敘事主體,細筆寫下她們的性格、外貌、夢想、身世,以及工廠裡的勞動流程,發病求醫的脈絡。陸續登場的還有企業幹部、科學家、雇主、醫師、律師、調查人員、勞動官員、民間團體、新聞媒體、社區居民、工人家屬等,各有不同的實質介入。作者以科學論證、訴訟過程編織為推動故事的情節,將這個發生於百年前的職業災害案例,留下清晰動人的敘事,每個人物及場景皆歷歷如繪。

雖然鎖定個別女工歷經勞動、發病、訴訟,但作者不忘將人物鑲嵌在歷史脈絡中。鐳女孩進入工廠的時機,咆哮的二0年代(roaring twenties)即將展開,當時經濟繁榮,人們信仰科學,再過幾年,女性也將擁有投票權了。她們多半來自貧窮家庭,部分是移民第二代,她們掙錢養家,時髦活潑,懷抱夢想,自由戀愛,渴望外出見見世面。鐳所象徵的高科技、萬靈丹,甚至因美國參與一戰後鼓吹民眾支援戰事,生產戰爭設備的飛機、潛水艇、戰艦、士兵手錶所需的含鐳塗料畫盤,都隱含了為國貢獻的愛國情操,帶來榮耀。

但讀者從序言裡早已讀到,1901年巴黎的科學家被背心口袋裡試管內的微量鐳燙傷,暗示這個發光元素雖然蘊藏神力,也可能釀成災厄。我們彷彿親眼目睹了這些青春美麗的少女們,毫不知情地以舌舔舐含鐳塗料的筆尖,對身體及衣服上沾滿發光塗料不以為意地相互取笑,讀者忍不住心驚膽跳、憂心忡忡。幾年後,剛滿二十歲的少女們,因牙齒掉落、顎骨碎裂、關節腫脹而四處求醫、治療無效,每個過程都令人心碎。等到女工死亡促成1923年禁止鐳工廠的舔尖勞動,但遠在八百哩外的鐳工廠卻蒙蔽新知,新一代的畫盤女工仍繼續「舔、沾、畫」的致命流程………。我們宛如預知死亡紀事,一切都無法挽回。


歷史近在眼前

距今百年前的美國鐳災害案例,對於台灣工人來說,竟是如此熟悉。上個世紀末,台灣陸續爆發兩起重大職業病案例:1996年台北捷運潛水夫症工人走上街頭,1998年RCA(美國無線電公司)罹癌員工集結抗爭。彼時我正擔任「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的秘書長,直接參與工人的組織與行動,全程見證了跨國財團的傲慢卸責、科學證據的曖昧多義、及官方反應的遲緩被動。二十多年來,仰賴工人奮戰不懈的莫大勇氣,訴訟求償的官司跨越新世紀,至今猶未結束。

閱讀楷瑟琳.伍夫在法庭上提出證言,不斷以手帕拭嘴以抹去嘴裡流出的膿水,我也禁不住落淚,無法不想起因RCA工作而罹患鼻咽癌的黃春窕,在法庭上邊擦拭嘴角不由自主流出的口水,邊用力說出:「我非常願意作證!」一次又一次。還有那些來不及等待判決已然逝去的工人們。不管是台北捷運工人在異常氣壓作業中,因減壓不當而造成氮氣泡無以排除,導致骨壞死;還是RCA工人因有機溶劑在封閉廠區積聚,長期飲用受污染的地下水,造成流產、死胎、罹患癌症,彷彿歷史從未遠去,傷害近在眼前。

工人付出不可言喻的痛苦代價,但正義從來不曾兌現,除非卯盡全力從行動中破碎不全地提領。鐳女孩拖著病體堅持訴訟的勇氣,將自身經歷轉換為集體教材的意志,也是我所經驗的台灣工殤史。在勞資不對等的權力結構下,工人職業病面對的難題百年來不變,以下提出數點作為參照:


1.勞動控管,謀財害命

在書中,畫盤女工以舌舔尖畫毛的鏡頭,一再重複出現。那近乎自殺的勞動模式,卻在工廠裡代代相傳,即便後來出現清水、擦布、玻璃筆等替代方式,都因其效率不佳、浪費塗料,還是被棄用了。最終在法庭上,雇主將過錯推給女工個人行為導致自身受害。這幾乎是我在職災爭議時,最常面對的卸責說辭,而台灣針對重大職災的勞動檢查,也記錄著大半事故肇因於「工人的不當勞動行為」。事實上,資方以薪資結構、工作流程所形塑的「勞動控管」,才是關鍵。不管是生產線的速度控制,還是「論件計酬」催促工人追求效率,選擇「好用」而非「安全」的工作模式,幾乎是內建在勞動控管中的必然結果。如果,女工們都知道鐳的危險,誰還會舔尖自殺呢?如果,玻璃筆拖慢生產效率,調升單件酬勞以維持工資水平,不就是自由勞力市場的必然嗎?說到底,只要工安資訊不透明,知識片面由雇主掌握,工人無法決定勞動流程,商品生產終究是「謀財害命」:謀財團利益,害工人性命。

2.因果關係,證據就藏在人體中

科學並不客觀。許多研究者都拿了鐳公司的經費,不利於資方的研究報告若非延遲公開,就是隱匿真相,官方也未積極全面調查,致使女工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繼續受害。微量鐳的使用,消費面與生產面並不相同。因為年輕的女工們死了,科學家才發現,鐳的趨骨性使其沉積在工人的骨頭與牙齒中,破壞紅血球,造成貧血及白血症,最終造成鐳肉瘤。新藥上市尚且經過多次測試與嚴格規定,但生產製造的過程中使用的新科技、新元素,卻經常是由於工人抗爭後,才被暴露危險性。聯合國早在1981年就指出,至少需要八十年的試驗研究,才能確定當前電子業中廣泛使用的五萬多種化學元素對健康的危害。職業病是持續的、長期的、隱藏的傷害,損害因子埋進個別工人身體,當工人離廠四散,更是難以追蹤。若要在法庭上取得因果關係的證明,恐怕要屍橫遍野才得以達到科學上有意義的數據。

3.追訴期限,有傷害就有時效

追訴期的設定,未曾考慮疾病的後發性。一場礦災、氨氣外洩、鷹架倒塌的集體職災,死傷者眾,容易引發囑目,資方相對不易逃脫責任,但損害賠償也相對可以估算。職業病則不然,時間拉得很長,個案零星出現,資方若承認一次錯誤,只怕引發工人串連的滾雪球效應,沒完沒了,如書中的鐳企業,若不是以私下個別和解方式掩人耳目,就是要求協助團體或律師承諾未來不再涉入,這些都是北捷案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的抗爭中,具體發生過的。台灣的職業病案例,幾乎在提起訴訟時,首要面對的就是資方律師質疑有效期限。書中的貝克斯法官,很早就提出極具啟發性的見解:「在鐳造成傷害的每一刻,追訴時效都必須重新計算。」也就是說,職業病的追訴期不只是當事人「知悉」那一刻開始計算,只要持續在人體造成傷害,每一刻都有效。

 
暗面與亮面的多重隱喻

本書的副標,將黑暗歷史與閃亮女孩對照,形成多重隱喻。

黑暗,指的是商人發戰爭財,漆光錶在兩次的世界大戰中大發利市,用於殘酷的戰備需求。黑暗也同時指涉,工廠為求生產效率,鼓勵女工們舔尖工作,同時隱匿科學證據、體檢資料以迴避責任,為維護資本利益而扭曲事實,連驗屍報告都是假造的。

亮光,顯性的是鐳粉帶來的渾身發亮,在暗房,在夜間街頭,在家中臥室,甚至到臨終時皮膚仍透出微光,乃致於茉莉下葬五年後開棺驗屍,棺木也散發鐳光,每一處組織和骨頭都找得到輻射的證據。隱性的閃亮則貫徹全書,來自鐳女孩堅持為求真相而戰,將遺體貢獻給科學研究,對後人有用。

表盤畫工的抗爭,使大眾了解鐳的危害,促成美國制定「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法」,也啟發了二戰後對核彈危害的研究。一如台灣的職業病工人抗爭,促成2003年「職災勞工保護法」實施,以及勞保條例、勞安法的修訂。當楷瑟琳訴訟成功時,正值二戰爆發,美國參戰後,鐳表盤塗繪工業較一戰時更為興盛,但鑑於鐳女孩案,工廠設立較高標的安全準則以保護畫盤工人。而台北捷運的異常氣壓作業,導致高達六成以上的工人罹患潛水夫症,也帶動相關作業標準的修訂,數年後開挖的高雄捷運,依北捷經驗而大幅降低工人入坑時間,並提供足夠的加減壓時間,從而沒有罹病記錄。

可惜的是,當鐳女孩成為美國的「科學資訊的蓄水池」,北捷和RCA的罹病工人多年要求建立健康資料庫,定期健檢追蹤以作為未來相關行業的防治職業病指標,卻未能如願。長久以來,台灣職業病一直是勞動現場最不可深究的大黑洞,在勞保局的統計數據中,每年只有寥寥百例。相較於台灣每年高達五、六萬例的職業災害,職業病少得離奇;對照歐美日各國每年上萬病例,台灣職病率更是少得可疑。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官方疏於調查、從嚴認定,既未建立工人長期健康追蹤,也沒有完整勞動環境檢查,職業傷病的因果關係難以佐證,受害工人求償無門。

鐳女孩們將受傷的身體,貢獻給未來的集體健康。新科技、新的化學元素永遠沒有足夠的安全指標,因為那超乎人類的經驗值,當受害者成為行動者,個人生命便內含多重的公共意義,他們既追究職災責任,釐清勞動現場真相,也轉化自身經歷成為未來的警訊。黑暗與亮光的對照,無非是打開一點出口,讓整個社會面對,集體發展的不平等代價。

 

 

詳細資料


ISBN:9786267012307
叢書系列:光書系
規格:平裝 / 448頁 / 21 x 14.8 x 2.9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出版地:台灣
適讀年齡:0歲~99歲
本書分類:自然科普> 科普叢書

 

 

 

 

arrow
arrow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