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我愛透了寶瓶文化出版『這世代──火文學!』這五位大陸作家一系列的小說----雖然截至目前為止我只讀完第三本,但是內心那種衝擊和感動,實在很難形容。

 


『這世代──火文學!』在台灣由寶瓶文化出版,在對岸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命名為『海峡两岸"这世代"书系』。我已經讀過畢飛宇的《是誰在深夜說話》、李洱的《遺忘》、和現在要介紹的這本魏微的《十月五日之風雨大作》。

 

 

 


相較於前兩本畢飛宇和李洱的閱讀,魏微的《十月五日之風雨大作》可能因為作者是年紀與我相仿的女性,魏徵寫女性的現在和過去,我腦中總隱隱約約閃過一些模糊而相似的影子。

 


回憶少女時期的種種,有些像又有些不像,像的是那種青春期的彆扭和過多過份的小心思,不像的卻是------ㄚ~~我一整個青春期都在生活叛逆和讀書認真這兩個極不恰當的光譜兩端偏差著。但我感覺魏徵沒有,她只是很淡定、很淡然地看待四周圍的人、事、物,就算與父母鬧起脾氣來,也比我收斂許多,但她筆下的女主角多有一種莫名屬於城市人的優越感。

 


這恐怕是兩岸政治社會環境不同造成的差異,我只能領會,實際上卻沒過過這樣的生活。

 

 

 


因為同樣是女孩兒,總是經常被留在家裡聽家中女性長輩們閒聊八卦,這一點魏徵倒是跟我像極了。魏徵筆下孩提時代的小女孩,總是因為大人們的細碎言語而特別注意到一些超齡的人情世故,很奇妙地我也是,因此對於書中〈大老鄭的女人〉、〈姊妹〉、〈在眀孝陵乘涼〉等等小故事,感覺好像我小時候也似曾相識。

 


〈姊妹〉一文中,元配和小三糾葛了一輩子的愛恨情仇,到最末了化成簡潔的結尾:

生活以它不可逆轉的方向滾滾向前,把她們像沙子一樣想帶到哪裡就帶到哪裡,她們於其中雖然掙扎撲騰,可是從不分離,她們是兩粒抱在一起的沙子。

 


奇怪,共產主義兩性平權觀念下,其實在內地鄉下地區男尊女卑的觀念還是非常強,但是這些女人還是會某些程度很傳統,某些地方又相當女性主義,這是兩種衝突,卻可以平均在每一個女人身上引發一定化學反應,這讓我感覺非常奇妙。

 

 

 


眀孝陵………經過六百年的風吹雨打,早已破落。在南京,這樣的地方總是很多。南京有的是破城牆,不知哪朝哪代。身穿超短裙的少女從城牆下跑過時,回過頭去總免不了要吃驚和惶然的。………

 


妙!〈在眀孝陵乘涼〉文中一開頭的描述,像極了在書寫我童年時代居住的府城台南,當時還沒有古蹟保存或古蹟再造的概念,很多大約正是明朝鄭成功時代來到台南興建的建築物,經過幾百年之後,古都府城很多地方透出的就是像魏徵筆下那樣一種氛圍。

 

 

 


身為年逾四十的熟女,魏徵看過和經歷過的感情故事,大約也和我數量相去不遠吧?!在〈鄉村、窮親戚和愛情〉一文中,魏徵談到她的愛情觀:


他們大體上都是一類男人,有的也不是好看,有的並不富有,但是------怎麼說呢,真是一類男人的。很多年後,他們的面容也模糊了,想起來的時候就像一個人。所有傷心和盟誓都過去了,人和人之間的溫暖,那些感動和信任……也不值一提了。你只會在笑談間一帶而過。

 


我很詫異,這般熟女心情竟是如此微妙地相近。

 

 

 


魏徵在書末後記〈我這七年〉裡頭提到:


七年間,我經歷了一個中年人所能經歷的一切:空洞,虛無,焦灼,麻木,常常四顧茫茫,走在擁擠的大街上也會覺得空空蕩蕩。我覺得自己是在忍受,也是在享受,人生的廣闊細微從四方八面襲擊我,我沉墮其中,有時想徹底地被它淹沒,有時又想掙扎站起。

七年間,一些更廣大、闊朗的東西走進了我的眼睛裡,那就是對自身之外的物事的關注,千頭萬緒,越理越亂。年輕時自以為很簡單的問題,到了中年變得繁複無比,甚至對於寫作,我也產生過懷疑,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寫作,如果寫作不跟人生發生關係,那還有什麼意思?而這些年,我確實是活在比寫作更遼闊的人生困擾裡,而寫作從來就是附帶品。

 


讀到一個對岸同齡女性作家的嘳嘆,魏微的《十月五日之風雨大作》我愛極了那裡頭書寫各年齡層少女和女性們的內心世界。那麼微妙的相似與不相似,卻都讓我回味再三。

 

 

 

 

 

 

 

imagesCAJ13S84  

 

 

 

 

 

 

 


十月五日之風雨大作

• 作者:魏微
• 出版社:寶瓶文化
• 出版日期:2012年06月
• ISBN:978986624987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