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減三』,不是一個單純等於一的數學問題。
《四減三》是一本很揪心的書。
如果有一天我也離開了我的身體去找你,我一定會認出你的靈魂,我一定會找到你們。………當我想到死亡,我希望有一天也同樣欣喜地與地球告別,然後歡喜地奔向你們,因為我知道你們在門後等我。
《四減三》,看似簡單的標題,背後藏著多到幾乎要潰堤的淚水。作者芭芭拉‧帕赫艾柏哈特(Barbara Pachl-Eberhardt) 原本和丈夫及一兒一女過著簡單平凡但幸福美滿的日子,但是一場車禍意外,奪走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另外三個人。
我在書裡讀到芭芭拉的震驚、哀傷和惶恐,以及隨之而來的憤怒、自責和沮喪。
我相當佩服作者芭芭拉‧帕赫艾柏哈特,換成是我,一個字我也寫不出來,因為我會害怕去回憶,還有因回憶隨之而來的崩潰。
芭芭拉‧帕赫艾柏哈特在書中這樣寫著:
『每個人有自己面對死亡的方式,或者刻意不去面對,這也沒什麼不可以。』
我好像就是屬於後者那類人。
不同讀者面對一本書感覺可能完全不同;就算是同一個閱讀者,在不同時間空間下閱讀同一本書,感慨也可能完全不同。《四減三》算是我個人在參加試讀活動中,最難熬的一次。原因不是書寫得不好,原因也不是故事太哀傷,原因只是我不知道我竟然即將和作者一樣,面對一場人生不願面對的生離死別------母親被檢查出癌症復發,她也下定決心不接受化學治療,就讓一切順其自然………
收到《四減三》的試讀本時,正好是母親做完決定的第二天,我還處在一種完全拒絕去相信的心理狀態之下。但是,試讀《四減三》這本書對我而言,是遵守對商周出版的承諾,我以為,只要做出承諾過的事情,不可以輕言放棄。
於是我開始試著從第一頁、第一段文字讀起:
『我該用什麼做開始?用天地遽然變色的那一天?用我突然一無所有的那刻?』.........
『在我們人生的道路上,什麼時候我們會因為所有的東西在某時刻消失、破滅而遺失那童稚天真的笑?』
有好幾天的時間我試著閱讀,卻始終跨不過第一頁。我心想,如果連閱讀第一頁的文字都會讓我自己哀傷到某種狀態,我又如何能撐過讀完整本書而不崩潰呢?
我覺得作者芭芭拉‧帕赫艾柏哈特勇敢之處就在這裡,她是一位在醫院工作的小丑心理治療師,在意外發生之後,她一直保持著某種程度的堅強和試著走出陰霾。很慚愧的,我和作者一樣,受過專業心理諮商的訓練,但是我實在無法想像,這些所謂的諮商技巧,我要如何用它來……欺騙我自己或麻痺我自己呢?
我也試著問自己,如果人生可以安排,我會希望是像作者芭芭拉那樣,毫無預警地發生四減三、剩下獨自一人的情境?或者是如我現在處境,清楚知道二減一等於一的那天遲早要到來,卻完全無能為力阻止?二者哪一個比較……輕鬆呢?
沒有答案,不會有答案,因為我知道,都一樣,沒有人能坦然面對這種事情,或者去做選擇說哪一種方式比較輕鬆。
我雖然沒有芭芭拉的勇敢,但是我還是把《四減三》讀完,但是說實話,我沒再讀第二次。我猜想芭芭拉寫出這個故事是在自我治療,是想抓住回憶。而我呢………?
四減三,我和在天堂的家人
Vier minus drei: Wie ich nach dem Verlust meiner Familie zu einem neuen Leben fand
• 作者:芭芭拉‧帕赫艾柏哈特 (Barbara Pachl-Eberhardt)
• 譯者:林敏雅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11年08月
• ISBN:9789861209432
更多與本書相關資料 請參閱 http://blog.roodo.com/dali_novel/archives/15959921.html
失去,必定帶來痛苦
痛苦中,生命正等待我們重新定義
原本幸福快樂的四口之家,
一夕之間走了三人,剩下她孤獨一人。
生死永隔,但她要讓四個生命融為一體,繼續踏上自己的漫漫人生路……
蟬聯12週奧地利排行榜第1名
德國amazon、明鏡週刊暢銷排行榜
【書籍簡介】
從「四減三」的破碎家庭,到「一加三」的無限生命,
這是她的真實人生。
一場平交道前的意外事故,奪走了芭芭拉一家人的性命,先生、兒子與女兒從此與她天人永隔。悲劇發生五天後,芭芭拉寫了一封公開的e-mail給親朋好友,除了表達自己的感受,並主動卸下在此情境下,橫亙在人與人之間言語無法超越的「藩籬」。這封e-mail透過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在網路上快速流傳,喚起無數迴響。信中處處流露為人妻為人母的真情,也讓人意識到,失去親愛的家人不只有帶來源源不絕的痛苦,在與死亡面面相對的時刻,也更深一層看見生命,以及一切與此相繫的事物。
芭芭拉為家人舉行了一場充滿著「小丑」表演、故事與歌聲的葬禮,在與丈夫及兒女告別的同時,也慶祝他們靈魂的新生。當然,在這之後所有該出現的巨大黑洞,一個也避免不了,悲傷、沮喪、憂鬱、孤單、寂寞、崩潰……都如巨浪般席捲而來。這一切給了她更多契機,去凝聚勇氣,思考什麼是死亡?什麼是失去?它們的意義何在?在椎心刺骨的痛苦中,她努力闢出一條條岔開逸出的小徑,披荊斬棘、尋幽訪勝一般,試圖挖掘那背後的人生祕境。
芭芭拉.帕哈艾伯哈特(Barbara Pachl-Eberhardt)
1974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時期,修習橫笛音樂與表演藝術,同時取得小學教師資格。觀賞馬戲團表演時,發現觀眾中都沒有笑聲,覺得很令人傷心。至於小學老師的職業,經過四週的的實習,確定不會踏上這條道路,因為課堂上只有笑聲,沒有人認真聽課。
自2000年開始,成為「紅鼻子小丑醫生組織」成員,以小丑的角色在醫院中服務,為病童帶來歡笑,同時也為兒童與合唱團作曲。目前為自由作家,正在進行呼吸與身體治療師、團體談話治療陪伴者的職業訓練。
2009年獲頒奧地利重要的獎項「女性領導者獎」。
譯者簡介
林敏雅
台灣大學心理系畢業,德國特里爾(Trier)大學心理系,並於薩蘭(Saarland)大學修習藝術史,目前旅居荷蘭並從事翻譯工作。譯著包括《小國王十二月》、《黑貓尼祿》、《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巴黎釣手尤納斯》、《但願我不是一隻小鳥》、《會跳舞的熊》、《海豚的夏天》、《獅子的足跡》(玉山社)、《童話治療》(麥田)、《女性自戀》、《dtv心理學百科2》、《失眠的北風吹來愛情》、《第七道海浪許下願望》(商周出版)等。譯作曾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最佳青少年圖書獎。
詳細資料
- 叢書系列:@awake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