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dergw.jpg 

 

當我年幼時,醉心於西洋古典藝術的母親曾經一度幻想把我栽培成一位古典鋼琴演奏家,可惜叛逆如我者,寧願聽咆哮爵士樂、自由自由奔放的R&B,說什麼也不肯走進西洋藝術那個規規矩矩的藝術殿堂裡。


不過我幼年時期的朋友,幾乎大多數是乖乖牌,她們都在父母苦心栽培下,走上古典音樂的路,鋼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長笛、巴松、豎琴、還有各式男女聲樂家、甚至是學習定音鼓的………真的耶,我還真沒認識半個學低音大提琴的朋友。

 

若按徐四金 (Patrick Süskind)在《低音大提琴 Der Kontrabass》裡頭的說法,學習低音大提琴者,幾乎都不是自小就開始學習此種樂器。

因為低音大提琴體積太龐大,年紀不夠大、身型不夠虎背熊腰者,幾乎是不可能將低音大提琴駕馭操控得很好。因此低音大提琴手,是被特別挑選出來的一群音樂人,請他們放棄原本學習了十數年的樂器,改學低音大提琴。

像《低音大提琴》故事中的男主角,也是因為這種情況才變成一位,低音大提琴的演奏家。

 

然而,矛盾的事實又在這裡曝露出來了,年紀夠大、身型虎背熊腰者,就一定必須放棄自己原先練習的樂器,改學習低音大提琴嗎?其實又不是這樣。

這些被刻意揀選出來的人必然有一個悲哀的共通點------他們在自己原先的樂器上表現不是頂尖的、不是第一流的、甚至不是第二流的------也就是說,他們是一群注定在原先選擇樂器上,相對沒有才華和吸引力的人,才會聽從學校老師的建議改學低音大提琴。

 

這樣一想,事情又變得蠻悲哀的。就像男主角所說的,一個交響樂團裡不能沒有低音大提琴,但是他被放置的位置是在相當偏遠的角落------這雖然是由於低音大提琴音色和發出的音頻所不得不的安排,但是也注定了台上燈光永遠不可能單獨落在低音大提琴手身上。

 

低音大提琴沒有獨奏曲,甚至連兩種樂器合奏的機會都很少見;幾乎沒有聲樂家配唱時需要請低音大提琴手練習伴奏的,這也是男主角無法接近愛慕的女聲樂家的原因之一。

試想,會想站在舞台上表演的藝術工作者,相當程度上是熱愛觀眾注視的眼光和崇拜的心態,他們喜歡表現、喜歡被注意、被欣賞,觀眾的目光越是熱切,對他們而言正式走下去的原動力。

但是一個交響樂團裡的低音大提琴手卻能深刻感受的,雖然台下觀眾欽慕和陶醉的眼光是有的,但,那從來都不層投射在他們身上,這崇拜的眼光只會屬於越團中其他任何一種樂器,有獨奏機會的樂器------從來就沒有低音大提琴的份兒。

 

讀徐四金的《低音大提琴》,作者想要強加到讀者身上的各類低音大提琴的知識,並不亞於作者後來轟動文壇的《香水》一書,讀者從書終能學到的諸多有關氣味的知識。因為我只看過徐四金的這兩本書,因此不免懷疑,這就是他的寫作風格嗎?(有點類似《世紀末的華麗》以後朱天文的寫作風格)

 

我知道唱片市場上買得到類似『村上春樹的音樂世界』這一類的專輯,也就是把村上先生書中所提過的樂曲,通通挑選出來放在同一張CD上,這樣書迷們可以一邊閱讀,一邊聽音樂,想像自己就是書中人物的心情。

 

不知道世界上(特別是德國或法國),有沒有一張音樂CD是將徐四金的《低音大提琴》中提到的樂曲集結而成的專輯;若是有的話,我真想買一張來聽聽。還有,下次如果有機會再到德國去,一定要打聽有沒有《低音大提琴》的舞台劇演出,如果有幸看過一遍,不知又會是怎樣的感覺。

 

com.jpg 

 

 

低音大提琴 Der Kontrabass

  •  作者:派屈克.徐四金  Patrick Süskind
  •   譯者:彭意如
  •   出版社:小知堂
  •   出版日期:200111
  •   ISBN957927884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