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61.jpg

 

第二件工作,指板。迎棺。乞水。土公仔交代,迎棺去時不能哭,回來要哭。這些照劇本上演的片場指令,未來幾日不斷出現,我知道好多事不是我能決定的了,就連,哭與不哭。

 


劉梓潔的《父後七日》在去年造成文壇和影壇一陣轟動,不過,電影我只看過大約1/4,書本也是今天才看完。


《父後七日》這本書正確說應該是作者的散文集,同名之作〈父後七日〉是其中最主軸的一篇散文,也拿過國內文壇大獎。就文字的表現度和創意度,那自然是沒話說,流暢中帶點戲謔,倒是沖淡不少憂傷的情感。反而是之後幾篇作者客居異鄉時的文章,淡淡的鄉愁卻是相當勾魂。

 


很早就有書友跟我討論過《父後七日》,這幾位書友都是未滿三十歲,年紀和作者劉梓潔相當,所以從她們口中聽來的《父後七日》是既哀傷又具強烈催淚性的。


但是,這本《父後七日》對於年長她們幾乎一輪歲數,歷經太多長輩生老病死,年過四十歲的我而言,〈父後七日〉只讓我感覺像在看一篇文筆美而通暢的文章,說實話,我感受不出太多屬於自己的憂傷。( 當然,作者的哀傷我有感覺到,請大家千萬放心,劉梓潔寫作技巧超好的。)

 


書的最前面推薦序中,賀景濱 (真對不起,我不知道他是誰) 的一段話,算是讓我感受蠻深刻的,他寫道:
「劉梓潔的《父後七日》,向我們證明了這一種可能。即使永恆的哀傷,要到第八日才埋種在心中。」

 


我一向就屬於個性很ㄍ一ㄥ的人,從十五歲開始,歷經祖父、外祖父、外祖母的往生,始終掉不出一滴眼淚,不是不悲傷,是哭不出來;為此母親曾經相當不諒解我,認為我是個冷血沒眼淚的傢伙,母親不能理解這些長輩明明都很愛護我,為什麼我就沒感覺呢?

 


一直到研一升研二的暑假,祖母往生了,整個儀式過程,我還是沒掉一滴淚------雖然我和祖母最親,她常告訴別人,我是她最小的女兒(而非孫女)------家族親友早已習慣我這種不哭的個性了(想必眾親戚們也曾在背後討論過我的種種不是吧?)。


我記得當時自己感覺也是七分哀傷,三分木然 (就是這三分讓我沒眼淚)。不過就再祖母的靈柩移上靈車要開往火葬場時,我突然跪了下來,哭到不能自己,不讓祖母走。也哭到家裡的長輩說,不要再哭了,怕會耽誤吉時;於是很破例地讓我坐上靈車陪祖母最後一程。------我們這裡的習俗是,孫輩不用再送了,只要子女輩的送行即可。

 


所以當我看到賀景濱寫的:「即使永恆的哀傷,要到第八日才埋種在心中。」

嗯~~過去的種種突然又在我腦海中被記憶了起來。

 

 

父後七日
 
作者:劉梓潔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8月
ISBN:9789866249174

 

 

2020-12-31 家扶捐款一萬 10065.jpg

 

 

轉載自~~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76365?sloc=main


內容簡介


  那年夏天,颱風將至,我們並坐在我打工書店前的梯階,一團厚重的橘色的雲糾結在我們之中。
  親愛的你問,你最怕的事情是什麼?
  我說,挾以爆破的哭聲,我怕被你忘記。
  ──摘自〈雲南書簡〉

  一場笑中帶淚、荒謬華麗的告別!
  林榮三文學獎首獎首作!
  同名改編電影《父後七日》8月27日全台感動上映!
  .2010年台北電影節競賽片,並榮獲最佳編劇、最佳女配角獎!
  .香港電影節競賽電影!
  .韓國首爾數位影展競賽片!
  .溫哥華國際影展觀摩電影!
  .日本福岡影展亞洲焦點!
  .即將角逐本屆金馬獎六項大獎!

  二○○六年,劉梓潔以短短四千字的〈父後七日〉,驚豔在座評審,奪下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在那時,作家陳芳明早已讚道:它開闢了散文的全新版圖!而今,我們終於盼得《父後七日》成集,甚至多了一部作者編導的同名電影。

  長達七個年頭的醞釀,劉梓潔將此自比為一段旅程,回首自己到都市求學、工作與生活的歲月。書中處處可見的,正是由中南部北上的城鄉移民,對鄉愁與生存的刻劃感觸,而她獨特的敘述節奏與風格,更在此被鮮明地展示了出來。

  講離去,能令悲傷輕盈;寫思鄉,卻童趣橫溢;獨居獨行在城市與愛情裡時,竟又有如旅行異國般,無處不入地自適!如此尋常卻饒富滋味,那便是她文字裡感性真摯、最惹人凝睇的深情。

  循著劉梓潔的筆下幾度回望,我們不自覺地、俯伏成一名離鄉的遊子,在那一篇篇回憶絮語中,找到了屬於你我鄉愁的共同記載。

 

 


作者簡介

劉梓潔


  1980年生,彰化人。台灣師大社教系新聞組畢業,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肄業。曾任《誠品好讀》編輯、琉璃工房文案、中國時報開卷週報記者。寫散文,得過林榮三文學獎首獎;寫小說,得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寫劇本,入選台北、香港、福岡、溫哥華等國際影展。但其實寫最多的是採訪報導。問她最喜歡寫什麼?她會借村上龍的話回答:「我喜歡趕快寫好出去玩。」因為愛玩,寫了好多年才終於出了第一本書,與同名執導電影《父後七日》一同面世。

 

 


推薦序

讓悲傷昇華──評〈父後七日〉


  散文創造必須放膽下手,才能掙脫文字枷鎖。〈父後七日〉突破許多禁忌,而終於開闢了一個全新版圖。

  首先是形式上的突破,散文的速度呈現出來的是跳躍與斷裂。由於不斷分行的結果,幾乎每段文字都保留鮮明的意象。父親走後的七天裡發生許多事情,作者刻意把無謂的雜事與瑣事剔除,僅剩下值得記憶的事件。這些事件,對作者本人都造成強烈的情感衝擊。

  然後是文字上的突破,使閱讀時發生許多聲音,國語的、台語的、典雅的、狎邪的詞語到處流動,恰到好處地把各種矛盾、衝突、和諧、緊張的情緒並置排比。

  殯葬儀式的繁文縟節,混亂了家族中每個未亡者的生活秩序。作者的速寫與素描,極其深刻掌握應該掌握的情與景。

  最後是感情上的突破,親情的死亡並未全然拭去作者冷靜的觀察。那樣投入地被捲入各種庸俗的祭拜,作者卻又能自我抽離,隔岸觀火式地俯視全局。以幽默、調侃、嘲弄、反諷的語調,描述守喪七日的悲傷與荒謬。

  語言是那樣放縱,然而深沉的哀悼就暗藏其中。痛苦被淨化了,對父親的懷念變成永恆。

陳芳明
(本文為第二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評審意見)

 

 

 
詳細資料


ISBN:9789866249174
叢書系列:Island
規格:平裝 / 208頁 / 14.8 x 2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華文創作> 散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