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照-1

 

我納悶地想著,什麼東西是在擁有者去世後未被丟棄,而留下來的?現在我聽到了自己的回答:孤兒。




在每年春天和秋天各一次,到城鎮另一端去探訪墓園時,我都會倚著一塊溫暖的墓石,眺望著那片許多人埋葬他們父母的地方,諸多思緒縈繞心頭,尤其是成為一名成年孤兒的奇特經歷。








我一歲喪父;視我如賞上明珠般呵護倍至的祖父在我十五歲時無預警離世;二十五歲那年夏天,已經把我當成么女般疼愛的祖母也離開了;自此我知道,在這茫茫人海中,若再失去母親,那我就是一名毫無所依,飄來盪去的失根之人了。




這樣的一天,也終於在一個月前來臨;癌症末期卻奇蹟似地存活滿八年多的母親,在決定停止積極醫學治療,轉入安寧緩和照護體系的八個月後,終於也離開我。是的,我正式成為一名『成年孤兒』。








在習慣瀏覽的臉書版面看到寶瓶文化的新書,亞歷山大.李維﹙Alexander Levy﹚醫師寫的《成年孤兒﹙The Orphaned Adult﹚》~~


中年時痛失父母,會引發一種揮之不去的孤獨感,過往關於「失去」的記憶、未得化解的種種衝突湧現,使我們對自己的人生目標產生疑惑。








短短數行文字,卻深深揪住我內心最不想拿出來討論的痛處。我是孤兒,是一個沒有兄弟姊妹、不婚、也不打算擁有下一代的完完全全的孤兒。在這世上,於現在、於未來,我終將一個人憑著自己的直覺或運氣,(只能)勇敢地走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直到……




亞歷山大.李維醫師在《成年孤兒》書中提到,很多人會關心喪偶者、關心自小失親的兒童,甚至將之哀傷輔導列為研究重點之一。但,成年人甚至是中年人和老年人的失親,這一小塊每一個人只要活得夠久都必定要經歷過的過程,卻在心理與輔導的學術界或實務界都甚少被探討論到。




我想,原因之一可能因為『成年孤兒』雖然也是面對失去雙親的憂傷,但他們本來就因成人而各自有家庭、有工作、有下一代、有許多伴侶姻親而來的種種生活瑣事,所以太忙,忙到僅僅能給喪親哀傷的時間太少。




再者,美國與台灣不同的文化與傳統背景,孩子一旦成年,就會自然而然搬離原生家庭,另創造一個新家庭。也或多或少都是喪親之痛之所以能平息的原因之一。








我本想在《成年孤兒》書中找到一些對自己有幫助的建議,但很可惜,因為我自己個人原生家庭以及後來我自己做出各種選擇的特殊性,讓這本書到了中段以後,在我讀來,幾乎是一件在討論外太空或化學之類的事情------我無法理解,也覺得自己無法融入書中的討論。這些討論議題包括信仰、失親後兄弟姐妹關係變化、金錢遺產上的糾紛、如何與自己的伴侶和下一代共同面對失去雙親的哀傷等等。




不知幸或不幸,這些,有些是我無須經歷的,有些是我在十五歲那年就開始承受的。對我好的人或惡意欺負我的人,在那樣孩根本就是一個小孩子的時期,對我親切或露出貪婪的嘴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對於正式成為一名『成年孤兒』,我的資歷尚淺。倘若依照作者亞歷山大.李維醫師的說法,也許我並還沒有開始正視我的哀傷;又或者我已然在母親生病八年間數次病危中,悄悄地練習了如何面對成為孤兒的各種恐懼。




未來事情會如何發展,我並不知道,也不想先去揣想------畢竟,母親和我這樣八年辛苦走到這裡,畫下句號,我也想當一個新的自己。不再是某某某的女兒,而是獨立個體的我自己,Tina。








我一點都不想回到過去,因為那個時空已不復存在了,但是,我仍然永遠與我的過去連結著,在照片、想像、回憶與故人的來訪之中,甚至是我的孩子們不經意比出某個微妙手勢,那都是我所熟悉的------我父母的形影不時出現,彷彿是從『那個地方』意外捎來的信,使我回到那處哀傷的時空,就像我在此時此刻所感到的哀傷一樣。




一本讀來可以更理性面對失親後的自己的好書,亞歷山大.李維醫師的《成年孤兒》

 

 

 

 

1  

 




成年孤兒     The Orphaned Adult



•    作者:亞歷山大.李維   Alexander Levy   @ 1999
•    譯者:洪明月
•    出版社:寶瓶文化   
•    出版日期:2016/02/25
•    ISBN:9789864060443
•    規 格:平裝 / 272頁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心理勵志> 兩性與家庭關係> 家庭/親子關係


 


 

轉載自~~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7113


《成年孤兒》內容簡介


「從此,我再也不是誰的小孩了……」
以理解和寬容,度過失親的悲傷與巨變。
口碑流傳經典!幫助成年孤兒找到歸屬的療癒之書!   


   當那一刻來臨,
   為什麼要堅強以對?為什麼不敢放聲哭泣?
   剝去成年的硬殼,我們只不過是沒有了爸爸、媽媽的……
   孤兒。


   直到父母過世,我們才真正成年。


   那是生命中最深沉難解的痛。
   在一切都處理好後,我們裝扮上大人的穩重與成熟,回到了日常軌道,彷彿一如往昔。然而,無止無盡的悲傷並未消失,只是深潛入心,趁著每一個毫無防備的空虛伺機而動。


   成年喪親,其實是極普遍的現象,那種失去歸屬的感覺,需要受重視、受疼惜,卻往往被社會避而不談,更被我們自己刻意視而不見。可是,如何為失親之痛找到出口,面對身邊關係的轉變,並重新定位自我,每一個人都必須學習:


   「失去了爸/媽,我要如何自處?悲傷,又能如何面對?不去想,它會自己消逝嗎?」
   「若有一天傷心不再,是否也表示我遺忘了他們?」
   「我也知道日子還是繼續要過,只是不曉得如何跨越眼前的這個大洞,而人生的路,就在那一方……」


   我們以為只要轉過身繼續前行,傷痕自會消失,但是不管走了多遠,終究無法逃避自己。當失落成真,唯有正視它、接納它、撫慰它,我們才能超越這份巨大的哀傷,完整拼回人生。

   那一聲最後的再見,是我們陪著自己,真正迎向成年的開始。


   ◎口碑流傳經典!幫助成年孤兒找到歸屬的療癒之書!
   「悲傷/喪親之痛」(Grief & Bereavement)百大熱銷好書!


   ◎蘇絢慧專文作序!洪仲清、郎祖筠、許皓宜、廖玉蕙、劉秀枝、駱以軍動容推薦!
   美國《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特別推薦!


   ◎以喪親為主題的書籍不少,但大多限於童年經驗;唯有《成年孤兒》直視「成年喪親」議題,幫助我們,不再為此擔憂受怕或茫然無助。


   ●資深心理學家李維醫師從親身經歷出發,以充滿包容、理解和關懷之筆,帶我們面對內心的所有未知、恐懼與不安,從心理出發,擴及人際情感、身體健康、財務現實,以充滿包容、理解和關懷之筆,指引我們,為終將到來的那一刻預先做好準備。而這將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最需要的,獨一無二的療癒之旅。

   ●六天內失去父親,四年後失去母親──面對如此巨變,即使身為資深心理學家,李維醫師同樣經歷了無比失落與沉重哀傷,甚至一度無力從哀痛中脫離。經過一段長久的自我療癒之旅後,他將自己走過哀傷的所有體悟與方法,全部寫入了本書中。

 

 

 


名人推薦


   蘇絢慧◎專文作序

   洪仲清、郎祖筠、許皓宜、廖玉蕙、劉秀枝、駱以軍◎動容推薦

   這本書讓我們可以更懂得尊重成年的失喪之痛,也更深入地了解這獨特的痛。這本書也是一份提醒,關於生命「難以躲避的失喪」。
   從哀傷歷程中,好好地告別所愛的雙親,正是宣告自己要以勇氣,獨自擔負自己生命責任的決定。而在哀傷轉化後,讓此生與雙親有關的種種親情記憶,成為我們內在,最不輕易消失的愛及領悟,陪伴我們繼續完成屬於自己的人生。──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作者簡介

 【臨床心理專家】亞歷山大.李維醫師(Alexander Levy)


美籍猶太醫生,從事臨床心理治療工作已逾四十年。

然而,即使身為資深心理學家,面對父母相繼離世的巨變,李維醫師同樣經歷了無比失落與沉重哀傷,甚至一度無力從哀痛中脫離。期間,他遍尋指引,卻發現人們對於「成年喪親」竟是如此迴避。而當他親身走過了那一段自我療癒旅程,便決定寫下這本書,從心理出發,擴及人際情感、身體健康、財務現實,以充滿包容、理解和關懷之筆,指引我們,為終將到來的那一刻預先做好準備。

本書出版至今經由口碑流傳,成為長銷書,撫慰著無以數計的讀者。透過這場獨一無二的療癒之旅,我們將能幫助自己和身邊親愛的家人、朋友,面對未知、恐懼與不安,不再逃避或擔憂,更不再茫然無助。

李維醫師現與妻子定居於美國賓州的匹茲堡。

 

 

 


譯者簡介

 洪明月


淡江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現為自由譯者。

 

 

 

 
目   錄


推薦序──難以躲避的失喪 文◎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前言──生命是無盡的感謝

第一章
我不再是誰的小孩了 
──失親之後,陪自己走過悲傷旅程

第二章 
和自己同哀傷 
──回憶,是一切的開始

第三章 
我的身分到底是什麼? 
──直到父母過世了,我們才會真正長大

第四章 
在熟悉的地方見到你 
──失去,帶來了深刻的連結

第五章 
為何是現在? 
──愛與婚姻、朋友、家庭,變得不一樣了

第六章 
生命的那一方 
──父母,宛如我們心中的永恆

第七章 
來勢洶洶的哀傷風暴 
──我們愈想逃避,愈可能迷失方向

第八章 
學會在哀傷之海中泅泳 
──健康、休息,與一些小而簡單的技巧

第九章 
失去父母的這堂課 
──以愛與勇氣,跟失落的自己和好

 

 

 


推薦序

 難以躲避的失喪 文◎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台灣對於心理相關的專業人士總有一個迷思,覺得身為一個心理專業者,應該就是個完美強大的人,沒有情緒、沒有困惑,不需要調適,也不需要經歷任何「凡夫俗子」該經歷的生命困頓及調適歷程。

   這種將心理專業者「神格化」或「上師化」的誤解,給予心理專業者莫名的期待和想像,剝奪了心理專業者可以具有的人性及經驗真實生活的空間。若心理專業者內在的自我支持度不足,或是也想像自己為完美及強大的形象,那恐怕也將迷失,迴避了生命該有的真實體驗和歷程。沒有體驗和歷程,何來對人生的轉化和歷練?又何來對生命受苦的同理及涵納?

   在我認為,心理專業者是比任何其他人都更為誠實的人;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在歷程,誠實地坦承脆弱及有限,誠實地經驗真實情感的波動起伏。即使這些部分是外在世界尚無能力面對與理解的,但為了對人類的生活經驗有更深層探索與理解,心理專業者勇於去感受和經驗,也勇於去探索及發現。

   《成年孤兒》的作者是一位醫師,從事臨床心理治療已逾四十年。在親身喪失至親之後,處在哀痛中難以脫離,親自寫下了這本喪慟之書。即使是一名有豐富臨床診療經驗的醫師,也無可迴避地必須面對生命的悲、歡、離、合,也需要去體會生命裡那些痛徹心扉的生離和死別。

   關於喪親的體會,極其難受,對於一般人,任誰都想逃避或閃過。對於任何心理或具權威的專業者來說,只要躲進權威形象裡,或是讓一個智識說法合理化,我們就可以壓抑住那些感受,並且避免經歷。特別是成年的喪親者,更是被社會期待與要求成為一個堅強、冷靜、快速經歷失喪歷程的人,彷彿這種事和吃飯、睡覺一樣,不應該有什麼太多感覺或太長的反應。

   所以,成年的遭喪者,必須壓抑自己內在的真實感受,暗自哀悼。如果無法坦然接納自己哀悼的人,只能躲藏在黑暗角落裡,獨自舔傷,又痛惡自己的脆弱,加以無情地,如同外在人們的對待一樣,冷言冷語。

   這本書讓我們可以更懂得尊重成年的失喪之痛,也更深入地了解這獨特的痛。同時,我想這本書可以是一份提醒,關於生命「難以躲避的失喪」。

   不能否認的,如今的家庭,有越來越多獨生子女存在。許多孩子在沒有任何手足的情況,誕生在這世界。父母親成為他在世上,生活安頓的保障者,也成為內在情感的重要支持者。如果時序如預料中的進行,這名獨生子女將隨著生命歲月增長,逐步地、逐漸地,承受及經歷自己父母親的老邁及死亡。痛失雙親,成為在世的孤兒,將會是生命裡無可避免的經歷。對於核心的家庭結構而言,失去雙親,就猶如失去了此生最重要的安全堡壘。即使是成年人了,對生活的影響性及破壞性,可能像是推倒骨牌一樣,難以阻擋與終止。

   在我的心理諮商職涯中,也曾陪伴過痛失雙親的成人,他們的悲痛,往往不見得是親密伴侶、親人朋友、同事長官可以了解及容許的。我們的文化對於哀傷體驗,有太多堅硬而難以鬆動的批評看法及誤解,以致很困難理解失喪所引發的悲痛感受及反應。這不僅在個體調適失喪的哀悼過程,造成許多阻礙和傷害,對整體社會而言,友善容許哀傷歷程的環境(空間),也尚未有顯著改善。

   此本《成年孤兒》能讓我們對於成年失去雙親的哀傷,有更多寬厚的理解和接納,畢竟,失去雙親之後,「社會」將成為他最重要的支持者及接觸者。社會若能涵納及支持成年喪親者有哀傷權利經驗完成自己的哀悼,那麼,從哀傷歷程中,好好地告別所愛的雙親,正是宣告自己要以勇氣,獨自擔負自己生命責任的決定。

   而此生與雙親有關的種種親情記憶,不是成為自己已然孤立、無援、悲慘的「被拋棄」提醒,而是在哀傷轉化後,讓這些記憶,成為我們內在,最不輕易消失的愛及領悟,陪伴我們繼續完成屬於自己的人生。


 
 

 

 
詳細資料


ISBN:9789864060443
叢書系列:Restart
規格:平裝 / 272頁 / 16.5 x 2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心理勵志> 兩性與家庭關係> 家庭/親子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naRay  的頭像
    TinaRay

    劃錯重點的另類閱讀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