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pi.org.tw/marketinfo_market.php?record_id=622

作者:王乾任  2012-04-13


小雜誌出版旋風
 
2012年春天,台灣的出版界突然颳起一陣「小雜誌」旋風。先是詹偉雄推出了《Soul》、《短篇小說》雙月刊,接著又有《練習》、《小日子》等雜誌/Mook的問世,就連零售通路也推出專題來推薦,一時間好不熱鬧。
 
最 近一波的「小雜誌」出版潮(說是約好的,也沒有那麼巧的事情,短時間內同時有四五本同樣訴求「小」的雜誌問世),背後的社會意涵究竟為何?這些以「小」為 訴求的雜誌們又和其他非「小」雜誌有何區別,以及「小雜誌」真的就「小」嗎?這些都是相當有趣的問題,我想在本文簡單地提出我的觀察。
 


小雜誌…,在台灣也好些年了
 
說 起來,「小雜誌」在台灣其實也有一段時間了,好像《蘑菇手帖》都邁入第九年了,另外一本,我認為它其實是「小雜誌」只是後來不巧賣得很好的 《PPAPER》都要邁入120期了,還延伸出不少系列雜誌。甚至我認為,《誠品閱讀》、《誠品好讀》、《La Vie》也都可以視為「小雜誌」。
 


小雜誌是啥小?
 
「小雜誌」的「小」,決不是因為他的出版者財力不夠雄厚,編輯群不大,或者訴求對象很「小眾」,篇幅內容、雜誌規格「輕薄短小」(頁/字數少、圖片多、價格低),才被稱之為「小雜誌」。
 
舉 個例子來說,日前某一本「小雜誌」在誠品書店舉辦的發表會,讀者之踴躍,以人山人海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完全有別於過往人們對於「小」等於非主流、地下、 小眾的想像(某種程度上,我認為這批新創刊的「小雜誌」的厲害之處,正在於此一跨界,以「小」作為核心訴求,連結過往容易落入二分的主流與利基市場)。
 
我認為,「小雜誌」的目標讀者、主題內容、美學風格…,其實可以很「主流」,甚至出版單位可以是財力雄厚。
 


「小雜誌」,日常生活的美學化?
 
 
 「小雜誌」的「小」,無寧是其所處理的議題重心放在「日常生活」、「微觀」,而且是其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由此中建立一套「生活風格」)。
 
好比說《練習》的試刊號的主題是「一個人」(背後的潛文本無寧是: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起居註),介紹了「便利超商」等能讓「一個人」好好生活的各種元素。
 
「小 雜誌」,其實是英國學者費勒史東所說的「日常生活的美學化」趨勢下的產物。因為「日常生活的美學化」,人們開始更在乎大歷史、大社會、大潮流底下的小日 子、小生活、小事物該如何過得精緻、舒適、高雅(無論是否要花很多錢),也就是當年《La Vie》、《PPAPER》等生活風格雜誌創辦(以及後來出版界開始批量問世的生活風格叢書)時,台灣社會正在流行的「低調的奢華」、「平價精品」的生活 風格美學的2.0版。
 


小雜誌,對大社會的「膩/逆」襲!
 
或許我們應該更深入追問的,是為什麼在2012年的這個時間點,突然又出現了另外一波的「小雜誌」創刊熱潮?
 
很 弔詭的,我們必須將此一出版現象放入宏觀的社會脈絡來解析。「小雜誌」之所以不約而同、成群結隊的問世,我以為是出版人嗅到了社會上一股對「大社會」、 「大歷史」、「大企業」、「大趨勢」等等的「大議題」(Big Issue,說來有趣,《大誌》在台灣也應該歸屬於小雜誌)的無能為力,厭膩、抗拒,逃避無解大議題的集體氛圍之下,出現了一批以生活美學風格撫慰人心之 不安的「小雜誌」。
 
既然外在大世界我們無力改變,不如讓「靈魂」遠離大社會的是非塵囂,隔絕外界的紛亂,「練習」好好過自己的「小日子」吧?!
 
仔細翻看最近一波創刊的「小雜誌」,本本美學風格明確,照片美、文字輕柔,翻讀起來非常舒服,而且對於改善生活的不美好之處十分有幫助,令人的憂愁煩惱全都得到了「療癒」!


 
對「小雜誌」們的期許…
 
自 製雜誌的品質與數量,其實是衡量一個國家出版能力的重要指標。好的雜誌必須能快速而精準地掌握社會脈動,以自家讀者所能理解的方式,將議題/思想/概念化 為圖片或文字的方式呈現,且引起共鳴,甚至帶動社會流行。扎實的雜誌出版力能夠餵養一群寫作人、攝影人,創造社會流行,帶動內需經濟產值的提升,對於社會 的貢獻卓越,日本強大的出版力、寫作力、編輯/企劃力不就展現在「雜高書低」上?
 
從產業觀察的角度來看,很期望這樣一波小雜誌的創業潮,能帶動台灣過往既有的雜誌出版思維框架、製作方式的改變,將台灣的雜誌出版品質往上提升,且成為社會流行的發動器。
 
「小雜誌」的批量問世,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台灣社會的文化鑑賞力的成熟,以及出版人自我挑戰出版品質向上提升的結果,是令人期待的出版現象,盼望未來有更多有趣、更多元的「小雜誌」能夠問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