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小說 撞擊文學靈魂
引自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5900447.shtml
喜歡古典樂,愛讀文學,特別迷戀古典樂與文學交織的剎那?近日出版的一些音樂小說,帶給你古典樂動漫「交響情人夢」、「琴之森」之外,更深刻寬闊的人文觀照與音樂體會。
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1912年以貝多芬為原型的鉅著「約翰‧克利斯朵夫」起,音樂及音樂家成為小說主題,就屢見不鮮。然而許多作品常流於情節敘事,音樂本身的美及音樂家對音樂的追求,反而被模糊,畢竟擁有科班音樂修養的文學家是少數。
|
巴哈末世密碼 圖/時報出版提供 |
巴哈末世密碼 大膽顛覆巴哈
早在1992年「戀人夜不眠─一個天才音樂家之死」(圓神)中,許奈德就對音樂魔力特有興趣。在這本被比為「香水」音樂版的小說中,他塑造一位聽覺異常敏銳的音樂天才,然而要到「巴哈末世密碼」,因為以大師巴哈為根基,情節與古典樂的虛實交織才更深刻。
許奈德虛構一位鄉間的管風琴師,無意間在教堂管風琴腐朽內部發現一份樂譜,名為「啟示」。研究巴哈甚深的他,立刻發現這很可能是巴哈晚期名曲「b小調彌撒」之後的作品,然而該曲的怪異、抑鬱,都等於說明,巴哈簡直在推翻常被冠以「神聖」的浩瀚前作。
如同周杰倫「不能說的祕密」中,男主角彈起舊風琴裡藏的神祕樂譜,回到過往與女主角相見,當管風琴師彈起「啟示」,也恍如回到過去,但所見往往帶給他不安。原來,「啟示」暗示人的是人心最深處的過錯。
在書中,巴哈所追求並非世人以為的「神聖」。他在書末現身說法:雖從少年時就窮盡音樂變化,卻根本不想當作曲家,反而喜愛法律。在「背叛自我」的良知折磨下,他走向相反的路,一面故意用音樂麻醉世人,一面亟力追求上帝的真實面貌,終於寫出足以觸動人深處恐懼的「啟示」,卻意外封存於世……。
西班牙琴弓 被政治玷汙?
|
西班牙琴弓 圖/時報出版提供 |
羅曼諾拉絲自承,她一開始想寫卡薩爾斯傳,很快發現這與她想講的故事不符,索性虛實交織,在虛構的主角菲利武外,加上眾多史上角色,包括阿方索13世國王及王后、作曲家法雅、畢卡索,甚至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乃至納粹頭子希特勒。
從這些人物,不難看出故事的動盪背景。儘管卡薩爾斯和菲利武都在加泰隆尼亞長大、發現「在其中,我看見上帝存在」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樂譜、變革手臂須緊夾肋旁的傳統持弓法、支持共和政府,此書仍是菲利武的故事,比如說,卡薩爾斯從未像菲利武一樣,為他痛恨的佛朗哥演奏。
然而此書討論的主題,仍與卡薩爾斯關心者密切相連。音樂可以像武器般救人嗎?可以不被政治玷汙嗎?
在書中,菲利武母親遭辱時,他只能拚命拉琴;他為佛朗哥和希特勒演奏,卻無法避免心愛的猶太女小提琴家身亡。相對於卡薩爾斯堅決流亡在外數十年,以罷演抗議佛朗哥政權及支持佛朗哥的國家,菲利武還是少了些勇氣。
鋼琴課 執著尋找完美鋼琴
|
鋼琴課 圖/遠流出版提供 |
在書中,奈茲找遍各家琴商,終於挑中一聽鍾情的葛洛蒂安琴,卻沒料到這才是旅程開始:鋼琴才到,她就發現音色不對,原本以為是運送過程、氣候變化造成,後來才知關鍵在於她買琴時,調音師剛調好音。
她歷經各種嘗試:請調音師用化學藥劑改變琴槌、調整鋼琴內部器械、使用不同調音法、換新琴槌、換調音師、甚至想乾脆重買鋼琴,一切努力,只為喚回初買琴時的動人聲響,然而她屢戰屢敗,一過三、四年。
書末,奈茲終於找回「最初」的葛洛蒂安,但她也體悟,一架剛調好音的琴,「是黎明前會變回南瓜的黃金馬車」,因為每個琴鍵的陷落和琴槌的打擊,終會把弦送往不完美。
或許,奈茲的體悟,正是藝術最難得處:一剎那雖然稍縱即逝,卻直指天堂,那是不論聽巴哈無伴奏大提琴、彈琴看書並從中獲得無上喜悅的樂迷、書迷,共有的體會。
蕩氣迴腸 解開無數密碼
|
琴鍵上的祕密 圖/夏日出版提供 |
該書雖近似輕哲學論述,但不乏佐以種種顧爾德事蹟及解說,比如顧爾德為何拒絕現場演奏?他如何以鼓吹錄音開始,成為科技先鋒?書末年表甚至把他逝世25周年,與iPod在全球銷售破百萬組並列。
基頓‧克雷曼粉絲,則必讀他親筆的「想飛的提琴手」(典藏家庭)。許多小提琴家視為神的基頓,在書中自爆從小被逼著拉琴,曾想出把時鐘往回撥、欺騙監督者「時間到」的主意,只是很快被抓包;他還曾狂熱運動,夢想成為籃球手,可嘆天賦全無。
他也秀出少時日記,暴露不受心儀女孩青睞的往事:不但不受青睞,兩位女孩一對他態度惡劣,一明白拒絕,質疑他「怎麼這麼糾纏不休」。
想知道更多提琴祕密,還可看「提琴工作室裡的樂章」(華滋出版),古琴如何被看成爛琴?爛琴為何能喬裝成古琴?怎麼分辨好琴、壞琴?製琴師傅莊仲平藉著小故事初步解說。
|
提琴工作室裡的樂章 圖/高談出版提供 |
想飛的提琴手 圖/典藏家庭提供 |
【2010/10/10 聯合報】@ http://udn.co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