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1.jpg

 

這是我二十這本《雲沒有回答》是我的處女作,一九九二年時書名為《但是⋯⋯某福祉高級官僚 死亡的軌跡》,到二〇〇一年改以《官僚為何選擇絕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出版。

二十幾歲時寫的紀實報導,二十二年後三度出版,對作者來說,實在是少有的幸褔。   by   作者<修訂版前言>

 


「沒有人的存在是為了故事或議題。我們只是像那樣的活著——生命翻滾於那些樣態的活著。我會想在電影中描繪這樣的人類,或許遠因就在於相遇本書中的這對夫婦,下意識受到了影響吧。我是這麼想的。果然,處女作融入了一切。」    by   作者<修訂版前言>
 

 

 

 

是枝 裕和的《雲沒有回答:高級官僚的生與死(いつか、あなたも) 》和前幾天閱讀的伊藤 詩織的《黑箱:性暴力受害者的真實告白(Black Box) 》一樣,其實不是小說,也不算真人記事,而是屬於社會議題。

 


而在連續兩本看似小說、實則為記錄報導社會議題的書籍閱讀過後,一個想法在我心中醞釀------社會議題終究是社會議題,如果沒有一個活生生的人用自己的生命來告訴說發生了這樣的事,如果只是一本純學理探討的社會科學類書,這個議題無法凝聚太多關注焦點。

 


所以,書名看似小說,其實是枝 裕和的《雲沒有回答 》一書的重點在討論冒號之後的「高級官僚的生與死」,而伊藤 詩織的《黑箱 》這本書的重點也是在討論冒號之後的「性暴力受害者的真實告白」。以後我不能只看書名有趣就買書,還是要先實際查一下是愛讀的小說或散文,還是這是一本企圖以溫柔書名包裝嚴肅議題的的社科類書。(笑)

 


因為對作者是枝 裕和的概念只停留在之前閱讀過的《小偷家族(万引き家族)》,所以不能怪我以為《雲沒有回答》也是一本小說或電影改編。然而實際的閱讀,感覺上還是以水俁病(日語「水俣病」)相關事件為大篇幅的報導,由事件開始的小鎮居民集體發生無名病痛,事後調查乃是工廠排放有害物質汞所造成的,但政府卻以經濟發展為理由,希望整件事情悄悄落幕。環保議題永遠是這樣,宿命地在人體健康與經濟發展中擺盪。

 


從大學時代主修社會學,我就對環保議題和相關社會運動很無感,人不可能又想經濟高度發展,又要保有最純真的自然環境,這兩者天生相剋------我一直這麼認為,環保是一條永無止盡、也永無出頭之日地的議題,所以無可討論。不過一直到現在,我還是有大學同學堅持在走這條小眾且艱難的環保社運之路,從電視報導裡看到他們外貌變老了、頭髮白了,卻還保有那樣相信什麼的心,靠著少少的小額募款和家人資助生活著,都五十多歲的人了還能這樣生活,這讓貪圖物質享受的我經常覺得很感動。當然,我也覺得他們很傻,但傻得可愛。

 

 

 


話雖如此,我還是要說,現今與山內自殺的五十三歲僅僅一步之遙的我,重新審閱這本著作,驚訝地發現,書中描寫得最鮮明的部分,並非因「公共」而展開的福祉話題,而是有關夫妻相處模式這類完全屬於私領域的內容。這對夫妻如何相遇、相攜、苦惱、別離,透過放映後重新取材,我才知道當時目睹的,是一位被遺留下來的妻子正在進行的療傷過程(grief work)。藉由她的語言重現夫婦倆的身影,恐怕就是過程的一環。這才是本書的核心吧(我幾乎可以斷言,本書不是我寫的。我只是傾聽她的心內話,並動筆寫下來而已。這無關謙虛,而是事實)。

 


當然,夫妻之情在最原始1992年是枝 裕和以《但是⋯⋯某福祉高級官僚 死亡的軌跡(しかし…ある福祉高級官僚 死への軌跡)》呈現時,也許還正年輕充滿鬥志的他,並不知道自己在拍攝一部社會議題紀錄片的同時,更深刻地記錄了高級官僚環境廳調整局局長山內 豐德與妻子知子之間的夫妻互動與情深。

 


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的,當我們在更年輕想追求特定理想時,兒女私情並不會是聚光焦點。而感情一事總要經歷過人生的許多必經階段和完成許多人生任務之後,才有餘裕去思考,那......是感情嗎?是革命情感還是相愛的喜歡?

 


是枝 裕和的《雲沒有回答:高級官僚的生與死(いつか、あなたも)》中描述山內 豐德與妻子的年紀,我算了一下,完全就和我父母輩的年紀一樣,那個時代的男人好像都很寡言,某一方面也覺得不需要將工作的事情或情緒帶回家裡,因此有了知子在丈夫生前的一些小抱怨,還有在丈夫自殺後深深的懊悔。

 


但我想,太多懊悔是不用的,根據書中描述的情況,真的山內先生已經被逼到無法喘息的地步了,即便不自殺,內心一定也受了極大的創傷。這樣的創傷,不是一句辭職走人就能消弭於無形的。這樣的創傷即便沒有自殺,也可能跟隨著山內先生一輩子,他的一生不一定會只因為辭職就沒事。

 


「山內,身為高級官僚,你走上了人人稱羨的康莊大道。然而,你既是官僚,也是一名單純的人類。這個事實,讓你的一生充滿險峻。」

 


人生是這樣的,沒走到盡頭,永遠不知道還會遇見什麼人和事,也許幸福,也許不幸。就是還要默默走下去,也或者有機會自我中斷,但無論如何這就是身為人不得不背負的人生課題。

 

 

 

1.jpg

 

 


雲沒有回答:高級官僚的生與死
雲は答えなかつた—— 高級官僚その生と死

(しかし…ある福祉高級官僚 死への軌跡)


作者:是枝 裕和  @   2014
譯者:郭子菱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9/03/29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139684
規格:平裝 / 320頁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 社會議題

 

 


doctor_414208.jpg

 

 


轉載自~~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7025

 


《雲沒有回答:高級官僚的生與死》內容簡介


  2018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小偷家族》
   是枝裕和導演 首部紀實文學,叩問:

   一個嚮往單純的人生,
   為何因官僚這個職業步入險境?
   日本是否有「福祉社會」的可能?


「沒有人的存在是為了故事或議題。我們只是像那樣的活著——生命翻滾於那些樣態的活著。我會想在電影中描繪這樣的人類,或許遠因就在於相遇本書中的這對夫婦,下意識受到了影響吧。我是這麼想的。果然,處女作融入了一切。」


一個嚮往單純的人生,為何因官僚這個職業步入險境?


水俁病(日語「水俣病」),為公害病的一種,成因為汞中毒,一九五六年發生於日本熊本水俣市,因而得名,一直到二〇一六年確認、二〇一七年《水俁公約》生效,事件歷時六十多年,受害人高達萬人,死亡人數超过千人。而一九九〇年已耗時數年的受害訴訟,企業與民間的對峙期間,負責居間調解的官方環境廳調整局局長山內豐德,忽然自殺身亡。


一九九一年二十八歲的導演是枝裕和,因執導「但是⋯⋯割捨福祉的時代」紀錄片,過程中,被山內豐德這個人物深深吸引,於是為追溯山內的生平,閱讀了他留下的大量信件、詩、隨筆和論文等,更重要的是採訪了山內夫人等許多相關人士,拚構山內五十三年的人間軌跡,寫下是枝第一本也是截至目前唯一一本的Nonfiction。雖然是水俁病背景,但是跳脫了紀實報導的框架,更多是無比惋惜一位愛好文藝的菁英如何在官僚這個職業上,沒能跳脫自身的美學、誠實,和誠實造成的衝突,以至於自我毀滅。而這同時,他也在叩問日本當真有「福祉社會」存在的可能?


「隨著年齡增長,人們也在心中失去了『但是』這個詞。於是,人們將這個詞變成了『儘管……』這般藉口,不斷活下去。或許山內無法原諒這一點。」是枝裕和如是說。
 


 

 


作者簡介

 是枝裕和


電影導演、製片人。一九六二年生於東京。一九八七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院文藝學科後,進入TVMAN UNION,主要負責執導紀錄片節目。一九九五年以首度執導作品《幻之光》,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榮獲Golden Osella獎。二〇〇四年《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使得演員柳樂優彌以史上最年輕身分,於坎城影展榮獲最佳男演員獎。其他執導作品如《下一站,天國!》(一九九八)、《花之武者》(二〇〇六)、《橫山家之味》(二〇〇八)、《空氣人形》(二〇〇九)、《奇蹟》(二〇一一)等。二〇一二年,首度負責連續劇《Going My Home》(關西電視台、富士電視台)的編劇、導演。二〇一三年由福山雅治主演之《我的意外爸爸》榮獲第六十六屆坎城影展評審團獎。二〇一八年《小偷家族》獲第七十一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譯者簡介

 郭子菱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京都同志社大學交換生。現為自由譯者兼插畫家,表達出文字與圖像的意境,即是對工作的堅持。譯有《江戶那些事:穿越三百年老東京,原來幕府將軍和庶民百姓是這樣過日子的》、《動物醫生的熱血日記》、《職場問題地圖》等作品。
 

 

 


 
目  錄


修訂版前言
 
 序章     遺書
 第一章   記憶
 第二章   救濟
 第三章   電話
 第四章   背影
 第五章   代價
 第六章   誤算
 第七章   餐桌
 第八章   不在
 第九章   回家
 第十章   結論
 第十一章 忘卻
 終章     重逢
 
 後記(單行本)
 山內豐德年表
 後記(文庫版)

 

 


 


修訂版前言


   常聽人說,無論電影或小說,處女作都融入了該作者的一切。假使這個論點成立的話,那對我而言,處女作顯然就不該是電影,而是這本《雲沒有回答》。

   這本紀實報導,是以一九九一年三月十二日富士電視台深夜播放的NONFIX《但是⋯⋯在捨棄福祉的時代》紀錄片為基礎,幾經取材寫成的作品。

   第一次自己企劃、導演,將取材編纂成六十分鐘長的節目,過程經歷了許多困難。最主要的,是我從未有過採訪這類「社會議題」的經驗,大學時也沒學過記者的專業訓練,純粹一介新手製作人,當時恐怕也完全不了解何謂取材吧。

   這次重新回顧二十多年前寫的文章,讓我憶起了某些事。當時,我針對本書的主角,名為山內豐德的菁英官僚自殺一案,想要採訪水俁病訴訟狀況,因而前往環境廳(當時)的廣報課,將載明採訪宗旨的企劃書交給對方。對應的窗口負責人意外的親切。不料,幾天後我致電確認結果時,對方的態度卻有了極大的轉變。

   「我們拒絕採訪。」

   他直截了當地說。為什麼呢?我反問,對方如下回應。

   「你不是電視台的人對吧?我們沒有義務接受像你這種承包商的採訪。」

   說完,他就掛掉電話。之後電視台的工作人員也打電話來,叮囑我:「製作公司的人要是擅作主張,我們會很困擾。」

   透過話筒,我充分感受到環境廳官員所謂「承包商」意涵的侮蔑,如今回想起來,甚至湧起一股怒火攻心的激憤,然而當時的我,卻持著完全不同的情緒,放下話筒。

   「是啊……我不是記者。」

   假使我並非因為能力,而是因為立場和所屬團體不同,一開始就被為國民「知的權利」而採訪的記者所隸屬的媒體排除在外,到頭來,我又能憑藉什麼,將攝影機對著採訪對象,遞出麥克風呢?懷抱著這種如同青春期煩惱般,對自身存在意義的自問自答,我繼續進行取材。多麼可悲的出航。然而,意外的,問題的答案竟然就在取材的對象身上。

   既然取材的山內豐德已經不在人世,再怎麼說都應該採訪他的太太。當然,我把攝影機和麥克風遞給她,並不是為了讓對方說出失去丈夫的悲傷。而是希望能藉著夫人最貼近他的視角,闡述山內對福祉政策的投入及挫折。

   我造訪了山內夫人位於町田的自宅,在被領往玄關旁的榻榻米房間裡,含糊不清、毫無自信地說明了採訪宗旨。

   (看來就算被拒絕也無可奈何吧……)

   還記得話說到一半,我就已經陷入這種半放棄的悲慘狀態。但儘管如此,夫人說出來的話,卻與我想像的截然不同。

   「對我來說,丈夫的死完全是私人的事,不過從他的立場來看,他的死也有著公共意義吧。這麼一想,我也認為由我來闡述丈夫對福祉的態度,會是丈夫所期望的。」

   她把視線一直落在自己手上,卻意志堅定地接受了我的採訪。那就是一切的開端。

   當時她口中的「公共」一詞,給予了我取材的憑藉,即便過了二十多年,我依然持續思考著有關電視台外包製作節目一事,而那次採訪成了為它找出意義的契機和緣起。

   人類既然無法獨自生存,那麼,人生中就有一部分會不斷處在「公共」領域,公開個體的存在。「傳播」這種方式或「採訪」的行為,說穿了就是為了促成個體在公共領域和時間裡與他人相遇、時而衝突、進而成長的存在。

   在此,我們沒有必要用「權利」和「義務」等某些帶有痛苦、一廂情願的詞彙。單就「廣播」來說,不僅相關工作的製作者、傳播者與演出者,還有贊助者藉由出資,觀眾藉由觀賞,促使這個與他人相遇的「公共圈」成熟發展,包容多元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都是在實踐參與社會的行為。至於這些是否為本意就暫且不談了,就結果而言,毋庸置疑,廣受歡迎。

   二十八歲的我,當然不是因為考量到這些才製播節目。然而心裡確實有某種意識在其中。無論節目,還是後來重新取材並出版的這本紀實報導,我都想盡可能的意識到所謂的「社會性」,避免以聳動的方式來處理菁英官僚自殺一事。

   話雖如此,我還是要說,現今與山內自殺的五十三歲僅僅一步之遙的我,重新審閱這本著作,驚訝地發現,書中描寫得最鮮明的部分,並非因「公共」而展開的福祉話題,而是有關夫妻相處模式這類完全屬於私領域的內容。這對夫妻如何相遇、相攜、苦惱、別離,透過放映後重新取材,我才知道當時目睹的,是一位被遺留下來的妻子正在進行的療傷過程(grief work)。藉由她的語言重現夫婦倆的身影,恐怕就是過程的一環。這才是本書的核心吧(我幾乎可以斷言,本書不是我寫的。我只是傾聽她的心內話,並動筆寫下來而已。這無關謙虛,而是事實)。就紀實報導如何評斷這意外的事態?或許各方見解分歧,但無論如何,該部分的描寫,無疑是讓這本著作脫離社會紀實框架的原因。

   我不喜歡用議題或訊息這類詞彙來闡述或是被闡述作品。會被這類詞彙歸納的作品,鐵定是因為處理人的部分太弱了。我一向邊拍電影邊思考。「沒有人的存在是為了故事或議題。我們只是像那樣的活著——生命翻滾於那些樣態的活著。我會想在電影中描繪這樣的人類,或許遠因就在於相遇本書中的這對夫婦,下意識受到了影響吧。我是這麼想的。果然,處女作融入了一切。」

   這本《雲沒有回答》是我的處女作,一九九二年時書名為《但是⋯⋯某福祉高級官僚 死亡的軌跡》,到二〇〇一年改以《官僚為何選擇絕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出版。

   這是我二十幾歲時寫的紀實報導,二十二年後三度出版,對作者來說,實在是少有的幸褔。

   在此,我想對給予我機會的編輯堀香織小姐,以及決定出版的PHP研究所根本騎兄先生致上謝意。非常感謝。期望在他們的熱情幫助下,能夠讓這部作品被更多讀者看見。

 二〇一四年一月十五日
 電影導演 是枝裕和

 

 

 

 
詳細資料


ISBN:9789862139684
叢書系列:Mark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 社會議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naRay  的頭像
    TinaRay

    劃錯重點的另類閱讀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