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即使背叛了他們,但絕不會背叛祂。我用跟以往不同的形式愛著這個人。為了瞭解祂的愛,到今日為止所做的一切都是必要的。在這個國家,我現在仍然是最後的天主教司祭。而,那個人並非沉默著。縱使那個人是沉默著,到今天為止,我的人生本身就是在訴說著那個人。
1.請說明你想選讀《沉默》這部經典的理由。
大約十年前,我的大學同窗好友推薦我閱讀遠藤周作的《狐狸庵食道樂》,非常有意思的一本書,整本書從頭至尾讀得我哈哈大笑。後來同學告訴我,應該再去閱讀遠藤周作的其他作品,感受作家真正寫小說時的深度,於是我又讀了《醜聞》、《深河》、《我.拋棄了的.女人》,這幾本書都讓我感覺到人生的沉重面,於是就暫停追讀遠藤周作的書了。
但由於之前的幾本閱讀,我知道遠藤周作還有一本相當著名的書《沉默》,是書寫和宗教有關的議題,趁著這次經典99的機會,想閱讀大師的名作。
2.請你花多少時間閱讀《沉默》一書?或者你沒有時間或機會閱讀紙本,而如何完成觀賞這部影片?或者你未能閱讀紙本,也沒有觀賞影片?請詳加說明。
我花了兩天各兩個鐘頭,一共約四個多小時,閱讀完遠藤周作的《沉默》。
3.若你閱讀完《沉默》一書,或已完成觀賞這部影片,請詳細說明故事中最讓你深受震撼的情節。為什麼?
書中讓我感覺最震撼的情節是,當費雷拉出現在監牢裡,對洛特理哥說的:「基督教的神,在日本人心中,不知何時已喪失神的實體。﹙p.181﹚」、「你們只看到傳教的表面,並未考慮到它的本質。﹙p.181﹚,以及「我認為傳教已無意義。﹙p.183﹚」……等語。
到日本傳教已逾二十年的費雷拉神父,毅然說出這些背棄宗教的語言,究竟表面上為求生存的虛偽話術?或者是內心真有所感的肺腑之言?
費雷拉的說法不無道理,宗教信仰並非單獨存在於人的生活周遭之外的,人之所以信仰宗教經常是和現實環境所結合而造成的結果。最原始,日本人為何拋棄原來的信仰而改信天主教?或者是沒有堅定信仰者因故信奉天主教,可能被後都有更不為人所深究的原因與理由。
日本人天主教徒信仰虔誠一事,也許真如費雷拉所說,起源於某些誤解,只是沒有人發現罷了。
4.請寫出《沉默》最讓你不能接受的人物。為什麼?
與其說有最令我不能接受的人物,不如說『有一群』令我不解的人物,那就是書中篤信天主教且不願棄教的那群天主教徒,他們寧願接受迫害甚至犧牲生命,也不願改宗換教的行為,讓我感覺很無法理解。
信仰宗教可以用各種方式,只要心中有神﹙佛﹚、願意心裡遵守特定宗教的教義和教誨,為何還需要那樣拘泥於型式?如果像吉次郎那樣默默苟活,心中卻隨時充滿神與對神的愧疚,這樣活著也許也是一種對神的敬意吧。
因為我從小就沒有宗教信仰,因此對於『有堅定宗教信仰』一事,不曾深刻體驗過,但卻又相當好奇那是怎樣一種感覺?
5.看完《沉默》,帶給你最深刻的感想或啟示有哪些,請詳述之。
讀遠藤周作的《沉默》,不能錯過書前由翻譯林水福所寫的〈導讀----沉默的世界〉。
在這導讀中,林水福指出『沉默』一詞在書中的意涵,1.反抗歷史的沉默,2.反抗神的沉默。
究竟世界上有無神的存在,對我這個從小生長在沒有宗教信仰的家庭中人來說,我尊重所有的宗教的理念,但同時我也不贊成某些傳教的方式或禁止宗教的方式。
宗教畢竟也是信仰的一種,就像我們會在日常生活中覺得孝順重要或不重要?如何的行為舉止才算是孝順?沒有標準答案。只能依憑著自己的自由意志去感受和實踐。
而關於歷史,關於身處於特定歷史時空下,因故遭遇不幸的人們,我只能說遺憾。遺憾他們生不逢時,遺憾他們所經歷的一切無奈。
但,這些人究竟在堅持一些什麼?這些人將什麼在心中的第一順位?
遠藤周作的《沉默》書中,讀者讀到許多人的生活態樣。那些留在和平地區傳教的神父們,是否過著平安喜樂的日子?那又為何會有人偏要選擇禁教嚴格的日本進行傳教工作?
因為理念不同,膽識不同,遇到事情變通處理的方式也不同。艱難地傳教並沒有比安逸地傳教價值更高,因為傳教本身就應該是件『中立』的事情,每個人有不同的選擇,因此經歷了迥然不同的人生。只要能確確實實將某些正向理念透過自身傳達給周遭的人,受到多數人尊敬,那似乎就已經實踐了傳教的意義。
生命很可貴,真的非常非常可貴。但有人將某些『什麼』置於生命之上,一直是我在生活經驗中感到驚訝且不解的。閱讀遠藤周作的《沉默》一書,感受書中人物百態,結論只有『唏噓』二字。
沉默(電影版)
• 作者:遠藤周作 Shusaku Endo @ 1969
• 譯者:林水福
• 出版社:立緒出版
• 出版日期:2017/01/2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3600787
• 規格:平裝 / 304頁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翻譯文學> 日本文學
=====================
轉載自~~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2384
《沈默(電影版)》內容簡介
電影《沈默》全片在台拍攝
台灣美景驚豔全球!
國際金獎大導馬丁史柯西斯親撰前言
★ 導演馬丁史柯西斯 籌備28年改編電影,「非完成不可」的畢生夢想之作。
★ 首部全片在台灣拍攝的好萊塢史詩鉅獻,東西方巨星雲集,電影劇照珍藏收錄。
★ 榮獲第二屆谷崎潤一郎獎,與《深河》同時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日本文學代表作。
反抗歷史的沉默 探索神的沉默
一九九六年九月二十九日,一生為天主服務、奉獻的遠藤周作先生離開人世,回到主的身旁,家人遵奉遺言把《沉默》和《深河》放入棺中陪伴遠藤;這代表了遠藤對其文學創作的評價與總結。其實,這兩本書除了他自認為是自己的代表作之外,它們同時還被公認為是二十世紀日本文學的代表作。
《沉默》發表於一九六九年,為日本近代文學大家遠藤周作之鉅著,榮獲第二屆谷崎潤一郎獎,其中探討基督宗教在東方社會紮根時面臨的問題,包含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等。之所以取名為「沉默」,理由有二:(一)反抗歷史的沉默;(二)探索神的沉默。
故事發生在德川幕府時代禁教令下長崎附近的小村子,一個葡萄牙耶穌會的教士偷渡到日本傳教,並調查恩師因遭受「穴吊」而宣誓棄教一事,因為這事在當時歐洲人的眼中,不只是個人的挫折,同時也是整個歐洲信仰、思想的恥辱和失敗。
在傳教與尋訪的過程中,信仰與反叛、聖潔與背德、強權與卑微、受難與恐懼、堅貞與隱忍、掙扎與超脫……所有的兩難情境都面臨了,逼迫著他對基督的信仰進行更深層且更現實的思索,最終,他彷彿也走過一趟恩師的心路歷程,擁有自己對信仰的詮釋與實踐。
《沉默》小說改編電影由金獎名導馬丁史柯西斯執導改編,在他第一次讀到便有改編成電影的念頭;一九九二年,《沉默》作者遠藤周作拜訪紐約與馬丁討論將小說改編電影,但全片直至二○一三年才底定拍攝計畫,耗費二十八年始完成電影。二○一五年,電影劇組來台拍攝,是第一部全片在台灣拍攝完成的好萊塢一級製作,演員陣容集結出類拔萃的東西方明星。
新版《沉默》特別收錄導演馬丁史柯西斯為原著小說親自撰寫之前言,及電影劇照數幀,值得珍藏。
名人推薦
「表面上看來,信與疑是不相容的,我卻認為兩者比肩並行,互為滋養。疑會導致嚴重的疏離,但若與信共存──真正的信,始終的信──到最後卻可以達到兩者融合的喜樂極致。正是此一痛苦、矛盾的過程──從確信到懷疑到疏離到融合──遠藤周作知之甚詳,並在《沉默》中做了清楚細膩而優美的闡述。」——馬丁史柯西斯(電影《沈默》導演),〈電影版前言〉
作者簡介
遠藤周作
近代日本文學大家。一九二三年生於東京,慶應大學法文系畢業,別號狐狸庵山人。一生獲獎無數,曾先後獲芥川獎、新潮社文學獎、每日出版文學獎、每日藝術獎、谷崎潤一郎獎、野間文學獎等多項日本文學大獎,一九九五年獲日本文化勳章。遠藤承襲了自夏目漱石、經芥川龍之介至崛辰雄一脈相傳的傳統,在近代日本文學中居承先啟後的地位。
生於東京、在中國大連度過童年的遠藤周作,於一九三三年隨離婚的母親回到日本;由於身體虛弱,使他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未被徵召入伍,而進入慶應大學攻讀法國文學,並在一九五○年成為日本戰後第一批留學生,前往法國里昂大學留學達二年之久。
回到日本之後,遠藤周作隨即展開了他的作家生涯。作品有以宗教信仰為主的,也有老少咸宜的通俗小說,著有《母親》、《影子》、《醜聞》、《海與毒藥》、《沉默》、《武士》、《深河》、《深河創作日記》等書。一九九六年九月辭世,享年七十三歲。
譯者簡介
林水福
日本國立東北大學文學博士。曾任輔仁大學外語學院院長、日本國立東北大學客座研究員、日本梅光女學院大學副教授、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日語教育學會理事長、台灣文學協會理事長、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副校長與外語學院院長、文建會(現文化部)派駐東京台北文化中心首任主任;現任南台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教授、國際芥川學會理事兼台灣分會會長、國際石川啄木學會理事兼台灣啄木學會理事長、日本文藝研究會理事。
著有《讚岐典侍日記之研究》(日文)、《他山之石》、《日本現代文學掃描》、《日本文學導讀》(聯合文學)、《源氏物語的女性》(三民書局)、《中外文學交流》(合著、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源氏物語是什麼》(合著);譯有遠藤周作《母親》、《影子》、《我.拋棄了的.女人》、《海與毒藥》、《醜聞》、《武士》、《沉默》、《深河》、《對我而言神是什麼》、《深河創作日記》、《遠藤周作怪奇小說集》、《遠藤周作短篇小說集》、《到雅典》;石川啄木《一握之砂》;井上靖《蒼狼》;新渡戶稻造《武士道》;谷崎潤一郎《細雪》(上下)、《痴人之愛》、《卍》、《鍵》、《夢浮橋》、《少將滋幹之母》《瘋癲老人日記》、《刺青》、《鑰匙》;大江健三郎《飼育》(合譯、聯文);《芥川龍之介短篇選粹》(合譯);與是永駿教授編《台灣現代詩集》(收錄二十六位詩人作品)、《シリーヅ台湾現代詩ⅠⅡⅢ》(國書刊行會出版,收錄十位詩人作品);與三木直大教授編《暗幕の形象―陳千武詩集》、《深淵―瘂弦詩集》、《越えられない歴史―林亨泰詩集》、《遙望の歌―張錯詩集》、《完全強壮レシぴ―焦桐詩集》、《鹿の哀しみ―許悔之詩集》、《契丹のバラ―席慕蓉詩集》、《乱―向陽詩集》;評論、散文、專欄散見各大報刊、雜誌。研究範疇以日本文學與日本文學翻譯為主,並將觸角延伸到台灣文學研究及散文創作。
目錄
圖片
電影版前言/馬丁史柯西斯
導讀 沉默的世界/林水福
前言
第一部 薛巴斯強.洛特里哥書信
第二部 薛巴斯強.洛特里哥書信
第三部 薛巴斯強.洛特里哥書信
第四部 薛巴斯強.洛特里哥書信
第五部
第六部
第七部
第八部
第九部
天主教住宅官吏日記
後記
遠藤周作年表
導讀
沉默的世界 by 林水福
前言
一九九六年九月二十九日,一生為天主服務、奉獻的遠藤周作先生離開人世,回到主的身旁,家人遵奉遺言把《沉默》和《深河》放入棺中陪伴遠藤。
《沉默》不但是探討遠藤周作文學的最重要作品之一,也探討基督宗教在東方社會紮根時面臨的問題,其中包含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等等。
《沉默》與《深河》無疑會是二十世紀日本文學的代表作。
評論家對《沉默》的幾種看法
發表於一九六六年的《沉默》是一部評價極高的作品,但同時也是引起許多爭議的作品。或許,不朽作品往往產生正反兩極的看法吧!谷崎潤一郎獎選考委員之一的伊藤整,即反對把票投給《沉默》,他認為「閱讀之後有昏昏欲睡之感」 ;大岡昇平則坦率地指出末尾的「到今天為止,我的人生本身就在訴說著那個人。」過於傲慢;而三島由紀夫所直陳的缺點是:末尾「那個人並未沉默著」的主題之轉換,不無疑問。
在眾多評論中,無可否認的有搔中癢處者,也有一針見血者:但,未深 入研究且太過武斷之評論,及因忽略末尾「天主教住宅官吏日記」而未正確「讀」出作者深意,甚或因此而產生誤解者亦為數不少。純文學,尤其是作者嘔心瀝血的創作,每一字每一句均經再三推敲始定稿,自無在作品末尾「附」上七頁「贅言」之可能。事實上,「天主教住宅官吏日記」中隱含玄機,非但不可略過,更應再三熟讀。
取名「沉默」的理由
作者取名為「沉默」的理由有二:
(一)反抗歷史的沉默
遠藤自稱於準備階段時,發現天主教資料中,對許多像吉次郎之類的信徒,或像洛特里 哥神父般的棄教者,都表現出蔑視、憎恨的態度。換言之,天主教史上只對轟轟烈烈而 死的殉教者加以讚美,描述他們的生平或死亡;但是,對像吉次郎或洛特里哥神父般的 信徒或神職人員,則只有漠視相向。亦即,天主教的歷史將他們深埋在沉默之灰下,儘量不讓他們顯露出來。
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被漠視的人,既然身而為人;那麼,對因己身的軟弱而作出的棄教行為,自有不可與他人言的痛苦。能夠替他們說出被深埋在沉默之灰下的痛苦的只有小說家了。因此,「沉默」其實包含了反抗歷史的沉默之意義。
(二)探索神的沉默
在我們整部人類的歷史當中,或個人的人生裡頭,一定經驗過無數的 「神的沉默」。對神的沉默,冷淡接受者,不是憎恨神的無情,就是不承認曾經見證過。這部小說,表面上看來,似乎是描寫神的沉默;其實,在作品的深處,神並非沉默著。作品中,作者運用多重場面的寫法,隱約透露出這個訊息。茲舉一例,如:
司祭把腳踏到聖像時,黎明來臨,傳來遠處雞啼。
這一行的背後,其實和新約聖經中有名的伯多祿背叛耶穌的畫面相重疊。遠藤作品中常運用這種多重映像重疊的寫法,讀者如不細加咀嚼,不容易察覺到它的巧妙處:那麼,作者的一番苦心當然也無由領會了。一部傳世不朽的作品,自然是作者嘔心瀝血的創作,但讀者也需要付出相當努力的代價,始能心領神會。有關遠藤多重映像重疊的寫法,留待下節中討論。
沉默的主題
作者在《沉默》中探討的問題相當多;當然,所謂探討,事實上就是作者個人對於事情的觀點、看法及至於思想的小說化。
《沉默》中的第一個主題即,神並非沉默著;神是存在的。遠藤文學中的一個基軸——證明神的存在。如何證明神的存在?這是非常困難的。我們無法用眼睛直接看到神,但神透過我們的人生,告訴我們祂的存在。我們向神祈禱,無法直接得到神的回答,但這並不是說神像冰塊一樣一直沉默著,祂是以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作用」回答我們的。
《沉默》中,作者透過茂吉、一藏的殉教,以及吉次郎出賣司祭洛特里哥,和洛特里哥本身的棄教過程等等,來告訴我們神的存在。如果神不存在,吉次郎在棄教、出賣洛特里哥神父之後,為何還緊追神父背後不捨;甚至於在神父表面上棄教之後,仍然要神父聽他告解,為他向神祈求寬恕呢?而作品末尾的「縱使那個人是沉默著,到今天為止,我的人生本身就在訴說著那個人。」「那個人」指的是神,也就是耶穌基督。如果《沉默》的故事在此完全結束,無疑的,在小說結構上是一大漏洞,也會讓讀者感到百思莫解。為何洛特里哥會突然發出如此「豪語」呢?不錯,促成洛特里哥踏聖像的是神的愛。棄教的費雷拉神父說服洛特里哥的部分對話如下:
「你認為自己比他們(註:指受穴吊的人)更重要吧!至少認為自己的得救是重要的吧!你如果說出棄教,那些人就可以從洞裡回來,從痛苦中獲救。雖然如此,你還不棄教,因為你覺得為他們背叛教會是很可惜的,像我這樣變成教會的污點是可怕的。」費雷拉憤怒的聲音,一口氣說到這裡,之後逐漸轉弱,「我也是這樣的。在那黑暗而寒冷的夜晚,我也和現在的你一樣。可是,那是愛的行為嗎?司祭必須學習為基督而生,如果基督在這裡的話。」
費雷拉沉默了一瞬間,馬上以清晰有力的語氣說:「基督一定會為他們而棄教的!」
天色逐漸亮了,到目前為止黑漆漆的這圍牆內,也開始出現朦朧的白光。
「基督會為人們而棄教吧!」
「沒有這回事!」司祭以手掩面,聲音從指縫間擠出。「沒有這回事!」
「基督會棄教吧!為了愛,即使犧牲了自己的一切。」
「不要再折磨我,走吧!走得遠遠地!」
司祭大聲哭泣。門栓發出低沈的聲音,掉落地上,門開了。白色的晨曦從打開的門瀉入。
「哪!」費雷拉溫柔地把手放在司祭肩上說。「去做至今沒人做過的最痛苦的愛德行為。」
偷渡到日本之後,司祭目睹過信徒被逼迫的痛苦,以至於殉教的場面;但是,那場 面卻跟聖經中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光榮殉教的場面不同,也跟許多聖人轟轟烈烈的殉教情形不同。那場面看來是多麼淒慘、恥辱,絲毫沒有想像中的「壯烈」氣氛,身為司祭仍免不了有這種「虛榮心」,這種諷刺筆調是遠藤文學的一個特色;對神職人員的描寫亦不例外。然而,最後促使他棄教的是,基督的愛德行為,以及——
凹下的那張臉難過似地仰望司祭。那雙難過似地仰望著自己的眼睛訴說著:踏下去吧! 踏下去沒關係,我是為了讓你們踐踏而存在的。
司祭一生以那個人為學習榜樣,認為那個人的臉是世界上善與美的結合;因此,最後促使司祭決定踏聖像的是那個人--耶穌基督。問題是,如果《沉默》的故事在這兒就完全結束,那麼洛特里哥的棄教,要是被解釋成屈服於威脅利誘下,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在這裡,遠藤設下了《沉默》的後設部分——「天主教住宅官吏日記」,暗示洛特里哥雖然踏了聖像,但並未真正棄教,仍繼續「執行」司祭的任務,在延寶二年兩次被遠江守強迫寫下棄教的切結書。過程是:本應從正月廿日至二月八日書寫,可能後來沒寫;於是在二月十六日書寫,遠江守派傳右衛門、河原甚五兵衛兩名武士到三右衛門(即洛特里哥)住處監視。第二次是在山屋敷書院,從六月十四日至七月廿四日書寫的。兩次被迫書寫期間,受到拷打的可能性也相當大。再則,後來吉次郎被從掛於頸上之「護身符」中,搜出「天主教耶穌像一幀」,吉次郎的好友一橋又兵衛也受到牽連被捕入獄。遠江守親自調查、審問,當時還懷疑「是否三右衛門給的?」由此可見,洛特里哥並非完全棄教,與本文末尾「在這個國家,我現在仍然是最後的天主教司祭。」緊密契合在一起,兩者不可分離。 「天主教住宅官吏日記」的意義在此,絕非可有可無部分。
反過來說,從洛特里哥最後並未完全棄教,以及吉次郎也企圖重新信仰天主教的行為來證明神的存在。神藉著以祂形體創造的人的身上,告訴世人祂的存在;而祂所創造的人,靠著自己的人生來證明祂的存在。
《沉默》的第二個主題是「母性宗教」觀。一九七七年遠藤在(父性宗教、母性宗教)一文中指出:
我要聲明的是,天主教並非如白鳥(註:指正宗白鳥,日本近代作家)誤解的只有父性宗教,天主教中也包括了母性宗教。這並不是像隱匿的天主教崇敬瑪麗亞那麼單純的,而是由新約聖經的性格造成的。新約聖經是在「父性宗教」的舊約世界中導入母性性格,因而形成父性、母性兼具者。
現實生活中,遠藤幼時父母離異,他與母親兩人相依為命,一方面養成了遠藤對母親的依賴;另一方面他曾「背叛」母親,回到父親身旁。同時信仰方面接受了父性宗教的洗禮,可謂雙重背叛。由於這種關係,遠藤文學中一再塑造、強調天主教中的「母性」部分;作品中出現的基督,往往帶有「母性」性格,即寬容的、溫柔的,對犯過錯的信徒一子女,不但原諒他,寬恕他,還接納他,給予恩寵。《沉默》中,暗示母性宗教之處不少,諸如:
聖像中的那個人,由於被許多人踏過,已磨損、凹陷,以悲傷的眼神注視著司祭。從那眼中,有一滴眼淚欲奪眶而出。那張臉,現在,在這黑暗中就在他眼前,默默地;但卻以溫柔的眼神凝視著自己。(你痛苦的時候,)那張臉似乎在訴說著。(我也在旁邊跟著痛苦,我會陪伴你直到最後。)
午後陽光閃爍的港灣前方,一大塊積亂雲鑲著金色的邊緣湧上來。.....自己與卡爾倍和他們有所關連,而且和十字架上那個人結合的喜悅,突然強烈拍打著司祭的心。這時,那個人的臉,以從未有過的鮮明影像向他逼近。那是痛苦的基督!忍耐的基督!他在心中祈禱自己的臉和那張臉馬上接近!
「悲傷的眼神」、「有一滴眼淚欲奪眶而出」、「溫柔的眼神」、「痛苦的」、「忍耐的基督」等等,都是母性影像的特殊描述;至於「和十字架上那個人結合」的說法,更是除非母性、女性,否則無法成立的表現方式,在在都透露出遠藤母性宗教觀的經營苦心。
再者,《沉默》的另一主題——弱者的復權——也與「母性的宗教」觀有著極密切的關連。上述遠藤取名「沉默」的理由之一是,對歷史沉默的抗議,也就是對被迫棄教的信徒、或神父有意加以蔑視而深感不滿。弱者的復權,可說是遠藤文學的一大特色。遠藤作品中的主角,可說無一英雄式的人物。例如:《我.拋棄了的.女人》中,遠藤即以命運坎坷,淪為妓女的森田蜜為主角。《沉默》的主角當是吉次郎。洛特里哥書信中,對吉次郎的印象是這樣子的:
我上次提到的那個日本人吉次郎,也和中國水手們一起搬運行李,幫忙整理船帆。我們一直很注意地觀察著這個可能成為左右我等往後命運的日本人。現在,我們了解到他的個性相當狡猾,而這狡猾是從他軟弱的個性產生的。
在《沉默》的前奏中,已勾勒出吉次郎的個性;而這軟弱、狡猾的男子,卻成為往後左右洛特里哥命運的人物,即暗示著吉次郎在《沉默》中所擔負的意義何等重大!洛特里哥以耶穌基督自擬,而吉次郎即那背信的猶大;如聖經中猶大出賣了耶穌,《沉默》中的吉次郎也出賣了洛特里哥。吉次郎雖然出賣了洛特里哥,但卻仍緊緊跟隨在後,祈求神父原諒他。從以下吉次郎的話及洛特里哥內心的思考,看得出弱者逐漸「復位」,主張弱者亦有其存在的權利。
「茂吉很堅強,就像我們種的長得碩壯的秧苗。可是,軟弱的秧苗無論再怎麼施肥 都長不好,不會結稻穗。神父!像我天生是個懦弱的人,就跟這種秧苗一樣呀……」
如吉次郎所說,世人並不只限於聖人和英雄。要不是生長在這遭受迫害的時代,不知有多少信徒根本不必棄教或捨棄生命,可以一直信守著幸福的信仰呢。他們只是平凡的信徒,最後被肉體的恐怖擊倒了。
……
人,天生就有兩種,即強者和弱者;聖人和凡人;英雄和懦夫。然而,強者在這樣的迫害時代,能忍受囚信仰而被火焚燒或沈入海底吧!可是,弱者就像吉次郎在山中流浪。你到底屬於何者?要不是因為司祭的自尊和義務的觀念,或許我也跟吉次郎一樣踏了聖像。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主角是吉次郎無誤。本來在洛特里哥心目中的吉次郎,是個最卑下的人,較諸惡人猶為不如;因為惡人還有惡人的力與美,但是吉次郎卻如骯髒的破衣服。可是,以基督為典範的洛特里哥想到,聖經上基督所尋找的,不是像患了血漏的女人,就是如被扔石頭的娼婦般、毫無吸引力,一點也不美的人。基督就是愛;然而喜歡有吸引力的、美的東西,這是誰都能辦得到的,那不是愛。不捨棄已褪色、如襤褸般的人和人生,那才是真正的愛。司祭不能無視於弱者吉次郎的存在,最後答應吉次郎的要求,聽了他的告解,也為他祈禱「你安心去吧!」告解是天主教七大奧蹟之一,也就是全能的神對人的救贖:換言之,也是神的愛的表徵。「沒有所謂的強者與弱者。誰又能斷言弱者一定不比強者痛苦呢?」司祭最後悟出的這句話,為弱者下了最好的註腳!
《沉默》中所探討的問題,除了上述三個主題之外,其實還涉及到諸如天主教在日本的改變,以及紮根的問題。洛特里哥與費雷拉的精采對答,道出了遠藤針對天主教土著化的獨特看法;類似的觀點,其實遠藤在初期的評論(諸神與神)與(不合身的西裝)中已明顯指出,在此不再贅述。「棉花的行列」的詩句,不禁衝口而出:「棉花的行列」暗示著「神的羔羊」。《沉默》中,洛特里哥被關在黑漆漆的圍牆內。這黑漆漆是死亡與誕生毗鄰而居的,原初的黑暗,也是女性子宮的象徵。洛特里哥在這裡描繪的基督的臉「以含著溫柔的眼光注視著自己」,那份「溫柔」,無疑的是母性的溫柔,也難怪乎司祭想接近祂。當司祭在心中作最後決定,要踐踏聖像時,黎明的曙光——象徵著神的恩寵——迎接著他。
另外,吉次郎向官吏密告洛特里哥藏身處時,作者以蜥蜴象徵吉次郎。「陽光下,我發覺蜥蜴偷瞄著我的膽怯的臉孔,跟剛剛走掉的吉次郎一模一樣。」尾巴對蜥蜴而言,代表著什麼呢?在形態上沒了尾巴不算完全,但卻不致於威脅到生命的持續;另一方面,蜥蜴沒了尾巴仍會自然再長出來,這不也象徵著吉次郎屢次出賣神父,作出棄教的行為,可是,過一段時間,如尾巴自然長出般,信仰也在吉次郎心中再生長嗎?
結語
《沉默》是遠藤文學的第二高峰(第一高峰為《海與毒藥》),其中所包含的意義,絕非這篇(導讀)所能道盡的。故事的背景雖然在日本,但是遠藤所要探討的卻是普遍性的東西,信仰以及東西文化之異同等等,又何嘗不是我們切身的問題呢?!
詳細資料
ISBN:9789863600787
叢書系列:新世紀叢書.文學
規格:平裝 / 304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翻譯文學> 日本文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