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快照-1  

 

 

………氣氛相當低迷,西弗里一度說:「我開始感覺心被榨乾了。」這種心情不難體會。近兩年來,他屢屢働失好友,同年代的人一個接一個去世,令他心痛連連。就某些方面而言,這一代青年的體驗近似高齡人,回首值得玩味的往事時備覺淒涼,因為當年同在的人已無一健在。西弗里回顧往事,憧憬不到未來,這種習慣似乎逐日惡化。








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駐守法德雙邊最前方戰線,卻又戰功勳績備受肯定的英國籍上尉軍官西弗里.薩松,發表了一篇動搖軍心的〈拒絕再戰----一名軍人的宣言〉。




在戰時,最前線的軍官,發表了一篇向國會上書一篇拒絕戰爭的宣言,結果是~~選擇一,以違抗軍令、蠱惑其他士兵為由,接受最嚴厲的軍法審判?還是,選擇二,認為這名軍官單純是精神方面受不了壓力,而喪失正常心智所發表的胡亂文字?




選擇一,身為職業軍官卻違抗軍令、拒戰和反戰自然是接受軍法審判確定後,入監服刑。刑度之重不言而喻。




選擇二,當然應該給予最妥善的醫療照護,使其恢復原本正常的心智狀態,然後得以『歸建』------回到原本的最前線戰場,然後,選擇殺死敵人,或等待著自己被殺。








派特‧巴克( Pat Barker) 的《重生 ( Regeneration )》,絕對值得一讀再讀的六顆星文學鉅著。至少對我而言,讀完一遍後在震驚之餘,又讀了第二遍,心情仍舊久久不能平息。








是幸或不幸?軍官西弗里.薩松上尉在發表完震驚全國的拒戰宣言之後,是被當成精神崩潰的病人,後送回英國的蘇格蘭的醫院接受精神方面治療。在這裡,西弗里.薩松上尉遇見了一位真心想『對病人好』的中年醫師瑞佛斯。




佛瑞斯醫師年少便開始從醫,在治療精神病患方面相當用心。




承平無戰事時,當一名精神科醫師,坦白說,要容易太多太多了------面對不管是自願就醫或被強制送醫治療的精神病患,他只有一種『正確』的選擇和做法------將病人的精神狀況治癒到最好,甚至可以跟生病前一模一樣身心健康,進而順利回歸到原本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好的是----或者病人學會紓壓或學會與壓力和平共存,不再有身心狀況出現。病人與家屬獲得寧靜與平和,回復過去的生活品質與水準,醫生得到了治癒病人的成就感,絕對的皆大歡喜,雙贏局面。




但是,當戰爭來臨,從單純的精神科醫師變成一名『精神科軍醫』的身分呢?




過去從醫的一切準則或信念,在此時出現了重大的衝突。




首先佛瑞斯醫師的病患來自哪裡?最大宗乃是因受不了最前線戰場的血肉模糊、或親眼見到同袍慘死於無情戰爭中的產生壓力,進而出現精神狀況異常、甚至崩潰的軍人們。




佛瑞斯醫師收到病患之後,要做怎樣的處置?當然是病人的心理重建,治癒其精神方面的狀況。經過一段時間的精神治療後,其結果只會有二:




其一,病人的精神狀況無法痊癒,從此正式宣告成為一名精神疾病患者,然後得以全身而退離開戰場返回故鄉,從此不用再踏入以生命為賭注的殘酷戰爭中,但,他可能要承受被故鄉親友譏諷為『懦夫』。




還有第二種結果呢,佛瑞斯醫師順利將病患的精神疾病或崩潰狀態恢復到一定程度,使他們再度成為世人眼中的『精神正常人士』。再來呢?重新送回最前線戰場繼續打仗,然後,殺死敵人或被敵人殺死。循環永不停歇,直到戰爭種終了的那日為止。








佛瑞斯醫師向來就是個有良知的、懂自省的人格者醫師,面對西弗里.薩松上尉,他該如何治療?




首先,佛瑞斯醫師先自問:『西弗里.薩松上尉真的是有精神疾病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薩松上尉必須接受最嚴酷的軍法審判,那樣的結果,令人無法想像。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西弗里.薩松真的是有精神疾病,那只是單純主張和平、停戰,萬一心理或精神確實毫無問題的薩松,又『應該施予如何的治療』?








人類邏輯思考辯證下的必然衝突與糾結,在加入『戰爭』的中介因子下,更顯得複雜、糾結、難以確定、更難以行動。作為一名從來就主張和平非戰的讀者我想問,國家存亡的價值真的在人民的性命之上嗎?




我猶疑著這個問題,畢業於國防大學受過完整軍事訓練又從事職業軍官多年的室友告訴我:『在戰場上,你不殺敵人,敵人便會將你殺死。』




這個道理我懂,但,凡事都想以武力解決的真正主導者是誰?為了一個虛幻的『國家』慨念,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對家人而言,值得嗎?------反戰的我多年來始終無法被說服。








他回到辦公室,攏來一疊檔案,針對今天接受審核的病患簡述兩句,行筆流暢幾乎已成習慣,邊寫邊胡思亂想。不久後,他想到,假如西弗里傷殘或陣亡,他不知會做何感想,因為重返法國戰場的病患都可能以悲劇收場。同樣的狀況,他已經面對無數次了。若硬說他現在有何感想的話,他為自身處境的諷刺會心一笑,因為他的職業是改變病人,自己卻被病人改變了,而且對方顯然渾然不覺自己改變了醫師。








另外,派特‧巴克將本書命名為《重生 ( Regeneration )》,諷刺意味濃厚,從網路維基百科可以查到諸多不同學科,對『重生 ( Regeneration )』的概念闡釋:




『 ( Regeneration )』一詞,在基督教中,重生是指人類「屬靈的再生」,與每個人都經歷的身體的第一次出生相對。「重生」一詞來源於約翰福音3章3節:「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這是一個在基督教中與拯救有關的術語。在基督教的大部分歷史中,「重生」被理解為通過洗禮聖禮達到的精神再生。在羅馬天主教會和東正教依然是如此理解。




『 ( Regeneration )』一詞,在生物學中,再生是指由基因組、細胞、微生物和生態系統對在自然環境下所造成的自身損傷的一種重建、恢復和發育的過程。從細菌到人類,任何物種都有再生能力。再生可以是完全性再生,即損傷後由周圍同種細胞來修復,或者是不完全性再生,即損傷後壞死組織由纖維結締組織來修復。在再生開始階段,再生是由DNA合成的分子過程介導的\。生物學中的再生主要是指多細胞生物通過修復及保持他們的生理和形態的完整性的一種性狀。再生從根本上說是由基因調節的無性細胞過程。再生不同於繁殖。舉例來說,水螅通過出芽生殖的方式進行再生而不是繁殖。








『重生是一種重建或再生』本來人們對於『重生』的期待為何英國女作家派特‧巴克這部感人肺腑的《重生 ( Regeneration )》,書中所談及的,又是哪些生命或人物的『重生 ( Regeneration )』呢?『重生 ( Regeneration )』前的辛苦煎熬和之後的境遇,字字句句流露在文字當中的,衝擊著讀者的許多價值觀認真思考良久或許還是無言或無解。









Ps.在派特‧巴克《重生 ( Regeneration )》的第20到23章左右,讀者們能讀到過去精神醫學經常使用的電療法,其中受治療病人的不忍卒睹,和被治癒後的成效表現,讓人省思再三。  

(坦白說,我想說的其實是,這幾章的劇情描述,很恐怖,感覺比戰爭本身的無情更加冷酷而無人道------也是一種反諷嗎?)





 

 

 

 

欲1  

 

 

 

 

 

 


重生    Regeneration

•  作者:派特‧巴克    Pat Barker  @ 1991
•  譯者:宋瑛堂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4/06/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1359229
•  規格:平裝 / 352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