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出版資訊網電子報 < mailman@mx.udnpaper.com >
作者:王乾任
Fri, 18 Jan 2013
這幾年台灣流行引進英美的暢銷小說,除了預付版稅一本比一本高之外,感覺書籍厚度也是一本比一本還厚。三四百頁算是入門款,五六百頁是標準型,有的還要更厚(此時會分拆成數冊)。中文版捧在手上,不多久便會手痠。
後來才知道,英美的暢銷小說會這麼厚,是經過「理性計算」的結果,答案是「六小時理論」,也就是說,這樣一本書,可以讓一位典型的中產白領階級讀者,在六小時內讀完。
六小時理論,是英美暢銷小說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設定。
或許你會問,「為什麼是六小時?」
六小時是英美商務人士商務旅行(Business Trip)中的標準空閒時間。例如,從紐約搭飛機到舊金山,扣掉走路、吃飛機餐等必要時間,候機與搭乘飛機的時間,約莫就是六小時,如果不拿來睡覺或看飛機上的電影,讀書是最好的消閒,一趟旅程讀完一本書,已經是英美出版工業內建於英美商務人士的旅途必做行程的一環。
讓讀者能夠一氣呵成的讀完一本書,打發無聊的飛行過程,掌握一些歷史掌故或新奇知識,能夠有所收穫而不至於白白浪費,非常適合分秒必爭且必須時時充實自己的高階白領專業人士,讓這樣一群讀者下次有相同旅程時還要做同樣的事情,成為出版工業的忠實讀者。
這也是為什麼這類小說的平裝本都是小開本,紙張都非常輕薄,裝訂也不會太好,價格很親切,被設定成,就算讀完之後隨手拋棄也不可惜的狀態。
附帶一說,我以為這也是為什麼當亞馬遜以價格破壞的方式能夠順利搶下新書的電子書市場。對於這群高收入的白領商務人士來說,一本電子書閱讀器的價格並非負擔不起,買了之後,從此商務旅行便不用再攜帶厚厚(雖然因為挑選相當好的紙張,書本身並不重)的書籍,減少隨身行李,卻同樣能夠滿足閱讀需求,因而能夠在相當短的時間內獲得讀者的認同並且改變消費行為模式。
無獨有偶,日本的閱讀市場其實也考慮到「閱讀時間」的設定。根據日本的閱讀研究,日本人之所以發展出電車閱讀習慣,是因為住宅郊區興起,上班族與學生必須通勤上學/班,通勤時電車擁擠,通勤時間也不算短,為了讓讀者打發時間,便有各種各樣的出版刊物問世。與英美世界不同的是,日本的通勤半徑落在兩小時之內。是的,所以不難發現,日本的暢銷書的厚度,約莫落在兩小時內可讀閉的區間內(或兩倍時間,也就是四小時,因為還要包括回程閱讀)。
因為日本的某些暢銷小說,不少是先在雜誌上連載後才集結出書,或許會有出入,不會那麼剛好。不過,老練的編輯恐怕在連載時,已經推估預算好單行本的份量。
從消費者心理學的角度來思考,一個社會的忠實閱讀消費族群的需求,是英美與日本等出版先進國家,在設計重點暢銷書時必然會納入考量的一環。
雖然說,並不是沒有暢銷書打破上述的時間定理,不過,大抵都是已經成名的暢銷作家,新秀們想上位,就算想寫突破主要讀者群的需求之作品,最後大概也都會被有經驗的編輯修改成符合時間長度的份量。
單純從作品本身的價值的角度來看,對於作品厚度的精確計算,是非常令人不以為然的現象,只不過若從出版作為產業的角度,卻完全能夠理解,並且,真正好的作品,不必然就不能限制其長度。讓創作人在條件限制下去創作,有時反而會比放手讓創作人自己漫無邊際的去做要來得好一些。
回過頭來看台灣,有多少出版人意識到暢銷書的厚度,與目標讀者的閱讀時間兩者之間的關係?特別是當我們習慣以翻譯外國暢銷書,作為自家重點書的銷售模式時,不同國家的核心讀者的閱讀肌耐力的差異,恐怕也會影響銷售狀況。或許這也是為什麼當英美翻譯小說熱潮過去後,接手的反而是日本翻譯小說,也許日本的兩小時閱讀時間,更符合目前台灣的需求。
當高鐵讓台灣成為一日生活圈,兩岸三通直航讓更多白領商務人士更加方便地往來中國與台灣,這些擁有高消費能力,有必須經常進行長時間的商務旅行的白領專業人士,每次旅程究竟有多少時間可以用來閱讀,以及這些白領商務人士最希望在旅行途中閱讀的書籍類型等等諸多關於讀者的閱讀需求基本資料,是否可以慢慢地建構起來,好發展出台灣自己的核心讀者的暢銷書時間,針對市場需求來設計好的暢銷書,滿足我們的讀者的需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