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會同意,『書寫』也是有效心理治療方式之一。
我突然在想,是否我也正透過閱讀之後書寫讀後心得,在對自己那些無法言說的創傷,企圖做某種程度的治療呢?
一開始翻閱珍納.李.凱瑞 ( Janet Lee Carey ) 的《還記得那片天空》( Wenny Has Wings ),因為之前就知道這是一本哥哥寫給死去妹妹的書信構成的小說,所以當看到英文書名《Wenny Has Wings》,動詞用現在式時,心裡小小地感動了一下。
使用英文動詞的時態,經常無形中透露了敘述者的內心狀態,《還記得那片天空》的妹妹溫妮直到現在依然活在哥哥威爾的心中------嗯,先不要去討論這樣對威爾日後整體心理發展是好是壞。
然後開始閱讀本文,很妙的是,通常在閱讀時相當容易入戲的我,這一次卻越讀越有距離感。腦海中甚至萌發出相當低級且冷梗的笑話:
幸好現實生活中我沒有親兄弟姊妹,否則我如果像哥哥威爾一樣,該怎麼辦?
接著我又發展出更惡劣的笑話:
幸好我從小父親就過世了(也幸好我是前兩年才和心理的父親和解的),否則,光是牽掛母親病情就時時陷入焦躁或憂鬱狀態的我,如果雙親到現在都仍健在,我又如何能承受雙倍的心理壓力呢?
這樣的想法很偏差,我承認。這樣的心結最好是可以早一些解開,我懂。
所以,是應該說:因為這樣所以我讀了輔導?還是應該說:因為讀了輔導,所以我更害怕去直接面對?
再繼續發展出來的是:是因為這樣,所以我拼命切斷從前跟輔導有關的人、事、物?因為我害怕如果繼續留在那個行業裡,終有一天我會不得不陷入兩難------我,到底,要不要自我治療我的問題?該治療到何種程度?………
妳在天堂很快樂,就像芭蕾舞者在玻璃球裡,但問題是我被困在這裡,我被困在天堂門外。
珍納.李.凱瑞的《還記得那片天空》,坦白說,文筆只是流利而已;要說她模擬失去七歲妹妹的十一歲哥哥的心情,其實頂多我也只能給到70分。類似的故事也曾經被用第三人角度的旁觀方式寫出書來,所以這本書的創意度也並不高。
那麼,這本書的存在和出版,企圖要告訴讀者什麼呢?『人是可以藉著書寫療癒悲傷、失落的』,僅僅是這樣而已的目的嗎?應該還有其他一些什麼吧,但我就是想不出來。
寫著寫著不能理解的同時,我的腦海裡還冒公平交易法中關於『搭售』的相關法條(幸好法律人的血液仍在我身體中”蠢”動),難道是在出版的某一個環節中,因為種種不能向外人道的原因,必須買下或出版《還記得那片天空》,才能同時買下另一本暢銷傑作?
我想太多了,照這樣想下去,書寫一本書的讀後心得似乎不只不能帶給我任何正面的療癒效果,反而會讓我越想越多、越想越混亂?
有感情很好的兄弟姊妹一起長大的人來讀這本書,是不是會發展出跟我完全不同的讀後感想呢?我真的蠻好奇的。
還記得那片天空 Wenny Has Wings
• 作者:珍納.李.凱瑞 Janet Lee Carey
• 譯者:施珮君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
• ISBN:9789862720417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