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照-1.jpg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76919

 

內容簡介

長據中國最大網路書店「當當網」銷售榜
榮登「金書網」超級暢銷書榜

媲美邁克.道格拉斯主演的經典金融商戰電影「華爾街」(Wall Street)!
  在以投機、權力與欲望啟動的金錢遊戲裡,爾虞我詐,誰能瞞天過海?

  貪婪萬歲!?巨大的財富帶來了什麼?

  這一年,九月十一日,世貿雙子大樓北棟八十五樓,成了生命的分界線……

  王雨航是華爾街第三大投資銀行——洛克證券的頂尖人物,他那睿智的頭腦,儼然就是為華爾街而生的。綠卡、高薪、成就感、社會地位……華爾街實現了他寤寐以求的「美國夢」。

  不斷更新代換的金融衍生性商品,是華爾街炙手可熱的印鈔機,金融大鱷藉此呼風喚雨,投資銀行的操作者則趁機中飽私囊。看似歌舞昇平的華爾街,卻潛藏著性命交關的暗潮,上司因為金融衍生性商品而自殺滅門,紅顏知己則飽受黑暗勢力的無情摧殘,王雨航知道,也許更可怕的事情,很快就會降臨……

 

作者簡介

雪城小玲(戴玉梅、小玲)

  紐約市立大學企業會計學學士,曾任中國建設銀行助理會計師、加拿大某會計事務所會計師。目前定居多倫多,專職寫作。和先生陳思進合著長篇傳記文學《闖蕩北美》、《獨闖華爾街》等;另有多篇短篇小說、散文、報導文學、電影文學故事及隨筆,在《讀者》、《江南》、《青年文學》、《青年作家》、《家庭》、《青年文摘》、《海外文摘》及《知音》等雜誌上發表。

陳思進

  曾任瑞信(Credit Suisse)證券投資部助理副總裁、美銀證券公司(BofA Securities)副總裁、宏利金融財團(Manulife Financial Corp.)資深顧問等職務。目前定居多倫多,任皇家金融財團全球投資部風險管理資深顧問。《讀者》簽約作家,《海外文摘》2007年最佳作者,《週末畫報》、《中國經營報》、《錢經》、《東方早報》、《中國證券報》、《經濟參考報》、《北京青年報》和《世界周刊》多家媒體的專欄作家,2008年出版長篇傳記文學《獨闖華爾街》,2009年出版金融時評隨筆集《華爾街這些事》,2010年出版財經專著《金融讓誰富有》。

 

名人推薦

  第一部反映金融海嘯成因與本質的小說

  故事中的人物讓我愛恨交加,華爾街資本市場的真相使我震撼不已。讓我這樣一個「金融盲」第一次感受到,原來華爾街離我們如此之近。

——鄧海燕,中國資深影視策劃監製

  作者以一個曾經的留學生、在華爾街闖蕩多年的金融機構高階主管的經歷和視角,帶我們開始了一次跌宕起伏的「旅程」。

——張笑陽,《讀者.原創版》雜誌社主編

目錄

代序 華爾街大騙局
引子
第一章 天堂失火了
第二章 初生之犢不畏虎
第三章 成王敗寇的現實世界
第四章 擋不住的金錢誘惑
第五章 揭開投資銀行的真面目
第六章 糾葛不清的利益掛勾
第七章 金錢遊戲大夢初醒
尾聲

  

代序

華爾街大騙局    文/沈敏特

  這幾年,有一個詞常常光顧人類,它叫「突發事件」。我細想,為什麼稱之為「突發」?就是說,這是一些沒有預料到、難以預料,甚至不可能預料到的事情,而它卻發生了,並以生死攸關的狀態呈現在你面前;你不能回避,必須面對,否則難以生存,更談不上發展。我因此強烈意識到,相對於大千世界、茫茫宇宙,人類的認識能力依然如此貧乏、薄弱,誰也不能「洞觀三世,明察秋毫」,只有在付出巨大的代價後,才能艱難的把認識向前推進一步。

  也許是因為進入了後工業時代、資訊時代、全球化時代,人類社會加快了發展的步伐,「突發事件」變得更加頻繁,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從二十一世紀初的九一一恐怖分子攻擊事件,到今天的襲擊不斷,那個神出鬼沒的賓拉登還不時發出威脅之聲,恐怖主義仍然是未了而難了,我們卻又遭遇空前的金融海嘯,人類處於緊急又束手無策、需要重新認識的狀態中。

  本書就是在這樣一個緊急又緊張的時刻,應運而生。借用金融界的一個時尚術語——槓桿,我想這部長篇小說就擔當起了一個槓桿的任務,撬動起我們認識金融海嘯的期待和欲求。

  翻開這本書,我馬上想起的是恩格斯。也不是想起一八四八年他和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宣導的暴力革命,不是想起一八九五年在《法蘭西階級鬥爭.導言》中關於鬥爭形式的修正,指出了和平發展的可能性,而是想起他在給哈格奈斯的信中,對於法國文豪巴爾扎克評價的一段重要言論。他說,他從巴爾扎克所彙集的法國社會歷史中,「甚至在經濟細節方面(如革命以後動產和不動產的重新分配)所學到的東西,也比從當時所有的職業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那裡學到的東西還要多。」

  這裡強調了文學作品巨大的認識功能,包括對社會經濟的認識功能。我於是聯想到上個世紀三年代中國的一部著名長篇小說,茅盾的《子夜》。這部小說反映了在世界經濟危機中,中國的社會經濟狀況,以及由此而來的政治發展趨勢,其中也涉及到了金融。和巴爾扎克的作品相似,它以其可觀的認識功能,獲得了崇高的評價,奠定了它在文學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正是有了這樣無可置疑的參照,我更有信心的肯定了本書。肯定它在廣大讀者必須認識這場金融海嘯來龍去脈的重要時刻,及時發揮了文學的認識功能。我暫時還難以準確判斷這種認識功能的發揮,在準確性、深刻性上,究竟達到了一個怎樣的高度,但有一點我卻堅信不移,它給廣大讀者開闢了認識這場金融海嘯的思維空間,提供了認識這場金融海嘯的獨特視角,和具有參考價值的思路。

  在翻開這部小說之前,我有一點擔心。作者撰寫過《闖蕩北美》、《獨闖華爾街》、《華爾街這些事》等作品,這是一些夾議夾敘的隨筆式文本,獲得了可喜的成功;但小說不是隨筆,更不是論說文,其認識功能的發揮,需要一個獨特的審美框架。它不能赤裸裸的論說,它需要好聽的故事、曲折的情節、鮮活的細節、生動的場景,而更為核心的是,它需要人物的命運、人物的性格;它需要能使讀者沉浸於其中的生活情節。也是恩格斯,他說過,作家的傾向性(按:當然包含作家的認識)要從細節和場景中流露出來。兩位作者能駕馭這樣的審美框架嗎?

  令人欣慰的是,兩位作者在這方面作了非常自覺的努力。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深深感覺到,他們的努力建立在一個十分堅實的基礎之上,那就是自己的經歷和自己的命運。我絕不是說,這是一部自傳體的小說;據我對作者生平的了解,小說中的人物、故事和他們的生平,是絕不能畫上等號的;最多只能是,略有相似之處。但我仍要強調作者自己的經歷、命運在藝術創造中的重要性。文學虛構,需要聯想、想像,甚至幻想,需要將把握的生活打成碎片,再加以延伸、整合與重構,而作家自己的經歷和命運,是所有這些創作元素的基礎和出發點。值得深思的是,兩位作者都沒有文學專業的學歷,一位是學理工、學軟體、學金融的,一位是學會計的,但由於經歷和命運,他們具備了文學創作最重要的前提條件。當然,前提條件並非唯一的條件;從小到大,他們對文學的愛好和文學閱讀的積累,是前提條件轉化為有效的創作實踐之不可或缺的又一個條件。

  於是,我翻開作品,就逐漸進入了一個有視有聽、可感可想的境界。在這個境界中,我和雨航、紫苓、彼得.李、芸芸、志高等主角面對面、交往,在他們的升沉起伏中,喜怒哀樂、恨愛交加。開場是彼得之死,後部是芸芸之傷,令我在震撼之餘,陷入深深的思考。一種新的認識在我的心中升騰而起,它的關鍵字語是:金融海嘯是人禍而不是天災,這人禍之根是貪婪加上愚蠢。

  每個時代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境況、災難和困惑,有各自不同的需要去重新認識和解決的問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人性要在所有這些境況、災難、困惑、問題中經受考驗和詰問:是真是假,是善是惡,是美是醜?這恰是文學的永恆主題。本書所呈現的「絕情」,當然不是那條街的街面、房屋、設施,不是華爾街所從事的金融事業,而是導源於華爾街的金融海嘯中那些人性之假、之惡、之醜。而絕情是為了續情,這就是人性之真、之善、之美。
是的,這是一部呼喚真、善、美,值得一讀的小說,尤其在今天!

本文作者為著名文學評論家、作家,現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兼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製作中心創作室主任,及多家大學客座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naRay  的頭像
    TinaRay

    劃錯重點的另類閱讀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