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3578625977803542.jpg

 

耶誕前前夕我參加了     啟示出版 快照-6.jpg  舉辦的活動~~

【2010歲末,單國璽樞機主教為您喜樂代禱!】

(活動介紹請參考  http://ap97125343.pixnet.net/blog/post/20791272   )

  

很幸運地~~我得獎了~~

 (超級喜樂啦.....因為是   單樞機主教的活動耶.....

老師生前和    單樞機主教是好朋友, 因此我曾經見過他幾次,

老師的告別彌撒也是由  單樞機主教親自主持的     

多少都安慰了大家失去老師的傷痛的心   

因此對   單樞機主教 我非常感恩)

  

然後我得到一張很棒的CD唷~~是很典型的巴洛克音樂~~但是是屬於平靜祥和的那一類型

金曲獎音樂家李文智得獎專輯《聖母哀悼曲》

快照-8.jpg 

以下介紹轉載自  http://www.peterwenchihlee.com

 

 【 巴洛克專輯--Stabat Mater 聖母哀悼曲】

有關巴洛克:
在所有藝術文學裡,每一個不同的時期都有個特別的名稱如,文藝復興、巴洛克、浪漫等不同時期。巴洛克風格起源於十七世紀的羅馬,精緻細膩的裝飾透過藝術的表達出當時宮廷貴族的華麗風格。其中具代表性的巴洛克對位法Counterpoint,也皆可在建築、雕刻、繪畫、音樂、舞蹈等發現。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大多以天主教教會以及宮廷貴族所作曲的居多,所以除了奏鳴曲、協奏曲等適合讓樂器在宮廷或貴族們的聚會中,所合奏或獨奏的曲目之外也有特別為了教會禮拜中所創做的音樂如彌撒、神劇、受難曲等。

關於Stabat Mater:
Stabat Mater 聖母哀悼曲原本是首詩,在描述聖母瑪利亞,看到耶穌定時在十字架上哀傷難過的感受。在十五世紀時,天主教教會將它列入彌撒裡,在那之後這首詩就變成許多作曲家喜愛的題材之ㄧ。包含了史卡拉第、斐高雷西、維瓦第、莫札特、舒伯特、羅西尼、威爾第等知名作曲家都曾用此詩來作曲。

關於本專輯:
本專輯收錄了巴洛克著名作曲家,斐高雷西Pergolesi以及維瓦第Vivaldi的聖母哀悼曲。
這兩位作曲家,分別用一樣的編制 (弦樂器+鍵盤樂器) 來為這首詩作曲,不同的事斐高雷西版本是給女高音以及女低音二重唱 (在當時相信是由假聲男高音 或閹聲男高音擔任),而維瓦第版本是由女低音獨唱。

特別的是巴哈似乎對斐高雷西的版本相當喜愛,在大約1741年巴哈將斐高雷西版本使用詩篇51篇重新填詞,BWV1083 (因為在德國路德教派不會出現稱頌聖母瑪利亞的歌詞)。在巴洛克時期跟現代有一個很不同的一點是,若是有作曲家想使用別人創作的曲目,在當時不僅是不違法,甚至連原創作曲家會相當感激,因為這表示他的原創
相當受到大家喜愛。

這張專輯在美國 Peabody 音樂院錄製,女高音 Ah Hong 是 Peabody 音樂院聲樂教授,純淨甜美的音色是她個人的特色之ㄧ。當她在錄製獨唱 Vidit suum dulcem natum 時,那乾淨安詳的音色所帶出的哀傷,感動的讓我留下眼淚。假聲男高音李文智,是第一位畢業於 Peabody 擁有 Early Music 碩士聲樂文憑的學生,專長於文藝復興以及巴洛克音樂的詮釋。

巴爾的摩巴洛克樂團在這次錄音派出每聲部的首席,堅強的陣容包含三位Paebody 三位教授 John Moran、Risa Browder、John Walker 等,也包含另外三位 Peabody Early Music
優秀的學生 Hollis Roberts 、Andrew
Broadwater 、Andrew Arceci。

全部錄音使用巴洛克古樂器伴奏,當然
也使用巴洛克時期的標準音高415 (現代
的標準高440,也就是說巴洛克時期比
現代低半個音程) ,希望帶來復古的原
味演出。

 

 【 假聲男高音淺談】

**何謂假聲男高音?

假聲男高音是屬於男生中最高的音域,這是一個非常少有的特別音色,簡單的說,就是男歌手可以唱出女生的音域。

絕大部分假聲男高音的音域都相似於女中音的音域,當然也有一些少數的男高音可以唱出女高音的音域;這樣的發聲方式其實並無相異,只是在聲帶上的構造,有一些特殊的不同,在現代的醫學還無法詳細的去解釋。

歷史上,假聲男高音的特殊唱腔無疑曾引起各方許多詰問,當時,假聲男高音不僅僅是一種「社會產物」,甚至因為可以遊走於男性與女性特質界限的雙重性,而形成一股引領抒情藝術領域的時髦風尚。



**假聲男高音的發展歷史

假聲男高音的發展,可追溯至西元367年,勞第契阿會議之後,天主教剝奪了人民在宗教集會上唱歌的權利。因為當時天主教會規定,禮拜中的讚美需交由受過訓練的唱詩班負責,在宗教法條中也提到「婦人在教堂必須保持緘默」,因此教會所使用的詩班便全由男性來演唱,女高音聲部則是由未變聲的男童童聲來取代,女低音的部分便由假聲男高音(Countertenor)來擔任。少部分的男童在變聲之後,也會保留他們的音色成為假聲男高音。

在同一時期的義大利也發現,有一些來自西班牙的歌手,可以唱到女高音的音域,才知道其實他們是閹聲歌手(Castrato)。他們藉由閹割的手術,將小男孩在青春期還沒有發育變聲之前,做類似去勢的手術;這樣的歌手生理的變化,在成年還是具有一般男性的身材,卻保有男童時期未變聲的聲音。音樂史上記載著,當時這樣的閹聲歌手隨時能夠發出三個八度上行、下行的快速音群或跳音,甚至將近兩分鐘可以不需要換氣。

閹聲歌手以他們高超的聲樂技巧以及特殊的音色佔據了十七、十八世紀的歌劇舞台,在當時的歌劇裡,閹聲歌手幾乎都是扮演著歌劇裡的重要角色,例如英雄等等。許多當時有名的作曲家都曾指定使用閹聲歌手在特定的歌劇角色,如韓德爾、莫札特等等。當時有一位相當著名的閹聲歌手Farinelli,後來甚至有人將他的一生拍成電影。

因為閹聲歌手的方式極為不人道,不久之後教會也禁止閹聲歌手在教會裡演唱,所以在那之後,假聲男高音又重回舞台。在二十世紀,英國假聲男高音戴勒(Alfred Deller)在Harmonia Mundi 唱片公司發行了一系列的錄音,才又再次帶起了假聲男高音的流行。



**假聲男高音的曲目

假聲男高音與所謂的早期音樂(Early Music)是分不開的,不過在1600年以前到巴洛克時期,以至十九世紀初都有得研究。音樂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歌劇蒙特威爾第的 “奧菲歐” 中的男主角Orfeo,就是假聲男高音的角色。一些較早期的牧歌中也不乏此類作品,如英國作曲家普歇爾(*1) 、 道蘭(*2) 等魯特琴曲,是聲樂曲目極重要的一部份。


現在也有一些假聲男高音開始嘗試一些羅曼蒂克時期的新曲目,也有少部分的現代樂派作曲家,也嘗試寫作給假聲男高音的曲目及歌劇,如英國現代作曲家布列敦的歌劇 --- 仲夏夜之夢。

(*1)普歇爾::
這首 Music for a while,是由我跟大鍵琴 Adam Pear 的演出時況。

 

 

 

 

(*2)道蘭::
這首 Awake, sweet love 是由我跟魯特琴 Scott Matejicka 的演出時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