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http://fangkuo0917.pixnet.net/blog/post/42994772
電影【我想念我自己】改編自莉莎.潔諾娃所寫的2007年同名暢銷小說《Still Alice》。書寫的本身已經很迷人,改編成電影,透過我最喜歡的紐約街頭做背景,還有電影女主角、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茱莉安·摩爾的精湛演技及生病前後特殊的化妝效果,讓一本原本就好看的書,當場在眼前活了起來。
茱莉安.摩爾飾演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愛麗絲,亞歷.鮑德溫飾演愛麗絲的丈夫約翰,克莉絲汀.史都華、凱特.柏絲沃與亨特.帕瑞施三人分別飾演愛麗絲的成年子女。這是一個彼此關係良好、充滿愛與包容的家庭。
愛麗絲原本是美國知名的語言學權威,在名校教學或應邀至各地演講,總是能獲得聆聽者的一致好評,沒想到在50歲這年,她發現自己經常會在演講或教學場合忘東忘西,在熟悉的街頭進行平常固定的跑步運動時,也經常迷失在當下的空間裡。經過一連串醫學檢查,確定她罹患了早發性阿茲海默症,而且是透過遺傳發生的,也就是說,她的三名子女都有50%的機率會遺傳到母親的早發性阿茲海默症。
三名子女也加入了基因篩檢,即將人工受孕的大女兒確定有此基因,二兒子則無此基因,小女兒選擇不看答案。當大女兒告知愛麗絲自己身上有此種基因時,愛麗絲當場痛心到一直向女兒道歉,但女兒要她放寬心,因為是人工受孕即可篩選出胚胎是否帶有此種基因,因此他們未來生出的孩子將會是健康的。
愛麗絲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她深知罹患阿茲海默症最後的下場,所以為自己錄了一段影片,要自己在真的覺得不行時,吃下自殺藥丸。哪知,當愛麗絲從電腦中看到從前的影片想服藥時,已經喪失許多基本生理機能的她,連藥瓶都拿不住,連想自殺都沒有辦法。她在鏡子的不同角度中,看到許多相同臉孔的陌生女人。
同屬科學家的先生應邀到其他州擔任新職位,但愛麗絲不想同行,她的想法是,連現在這個熟悉的地方都會讓她感到陌生了,如果到了另一個新環境,情況可能更糟,在與先生僵持不下時,離家遠在西岸LA擔任劇場演員的小女兒決定回到紐約陪伴母親。讓這個故事暫時停住,也讓家人的愛再次凝聚。
故事只寫到這裡,其實是作者或編劇都太將阿茲海默症病人美化了,如果實際上照顧過這類病人,前兩三年都還好,到最後,全家會共同陷入一種流沙般似的狀況,全家人連同病人一起病倒,甚至罹病還身體硬朗,照顧者先自己垮了。
我身邊有兩位至親在晚年罹患阿茲海默症,沒有誰對誰錯,只是不同人選擇了不同方式照料病人。
其中一位由兒子沒考慮多久,就選擇將她送往安養機構。兒子的想法很簡單~~家中已經有一個病人了,不要因為長期照顧又出現第二個病人。病人逐漸忘了我們這些熟悉的親戚,每次去看她,總覺得她已經不再那個軀殼裡了,她的兒子告訴我說~~「當我從母親眼中在也見不到我自己時,我就認為母親已經去世了。」沒有人責備這個兒子不孝或什麼的,因為實際狀況是,就連我們這些親戚也不忍再多看病人一眼,每看一次,心碎一次。
另一位至親的兒子認為將母親送到安養院是一種大不孝的行為,因此選擇留在家中照護,可是在當時,家人們都要上班,只有兒子的妻子是家庭主婦有時間照顧,下了班之後,累的累,倦的倦,誰也沒能力或想過如何幫忙母親照料祖母;就這樣老人照顧老人,最後照顧者先倒下,其他家人聯手照顧祖母時,才知曉長期24小時的照護有多累人。但這位媳婦真的很堅強,不顧自己已經生病了,每次住院幾天就牽掛這要回家照顧婆婆,就這樣過了將近十年。當祖母終於因老邁而去世的隔一個月,這位認真的媳婦也跟著去世。
這可能是我記得自己的最後一年了。
說實話,我並不欣賞像【我想念我自己】這樣將殘酷地現實輕輕帶過而美化了的故事,它會讓人誤會,凡有家人生病而讓大家團結在一起時,就是愛。也許真是愛沒錯,但,光憑一個愛字,能讓人撐過多少時間? 一年、兩年,甚至三年,然後如果只有一個主要照護者的,就真的不行了。若是有更多可以擔任主要照護者的狀況下呢?相信我,在更早時,每個人都會選擇推諉責任。
無關對與錯,是人生,就會遇到選擇,有所選擇便有所割捨。人生難就難在如何在該割捨時割捨。
本文所有圖片資料皆來自網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