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NoYup9LL__SL500_AA300_.jpg  

 

 

時間,乍看之下無邊無際,因此一開始我沒發現它是個監獄。我看到逐漸醒轉的意識,就像一道接著一道而來的閃光,閃光間隔逐漸縮小,最後變成一大塊亮晃晃的區域,讓記憶在此滑溜之地暫留。

 


一開始我從來不知道有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Vladimir Nabokov )這樣一位文學巨擘,但有一天從小十五歲的同學那裡知道日本所謂的『蘿莉控』是什麼時,心中才逐漸對《羅麗泰》(Lolita)和其中的故事稍稍有瞭解。

 

接下來是因為閱讀大江健三郎的《優美的安娜貝爾.李 寒徹顫慄早逝去》,裡頭短暫出現的安娜貝爾.李,才讓我發覺,原來安娜貝爾.李是躲在《羅麗泰》一位很早就出場和謝幕的角色。

 

所以說,我是因為大江健三郎的緣故才機會認識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這位當代偉大作家之一。

 

 


當我手上拿到這本由廖月娟翻譯、大塊文化在2006年出版的《說吧,記憶 》(Speak, Memory),非常高興,我以為自己有機會一窺作家……嗯……說不一定週遭有戀童癖的問題,才會讓他想寫《羅麗泰》這本書。

( 納博科夫可能會對此點很不滿,因為他在文中就公然批評佛洛伊德好幾次了……嘻嘻)

 

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被騙了,以六十幾歲之姿、排山倒海而來的記憶,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得活靈活現,精采的小故事一篇接著一篇而來,但就是看不出他週遭曾有讓他接觸類似《羅麗泰》之人的情節。所以說,我覺得自己被騙了。

 

 


但是這也無妨,且看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說吧,記憶》以2.3公分的厚度,大口喝酒大塊吃肉似的、很豪邁爽朗地講他自己的過去。說實話,有時候我會後悔自己迷上『磚頭書』這一項惡習,因為它經常讓我必須用掉一整個星期的時間來閱讀和消化,老是做一件事情,對極度沒有耐性的射手座而言,相當痛苦。

 

 


但是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在《說吧,記憶》一書中,也帶領我到一個陌生的新世界去,西元一九○○年前後蘇俄,瞧瞧上流階層家庭閑來無事,就到克里米亞別墅度個假。小孩子也不用操心家計,快快樂樂、無優無慮地過著追逐蝴蝶和蛾作標本的日子。

 

不用,他們不用上學,因為有家庭教師,家庭教師可能是法國女士或英國女士,所以納博科夫精通多國語言,納博科夫與母親還有每一位兄弟姊妹的家庭教師用盡所有他們學會的共通語言聊天------直到快要十歲了,父親才突然發現自己的小孩不能流利地說、讀或書寫俄文------生在上流階層的納博科夫竟然是這個時候才開始反過頭來學自己的母語俄文------這簡直是件讓人不太能想像的事。

 

但是如果讀者來閱讀這本《說吧,記憶》,會對於舊俄時期一些貴族生活之奢靡感到驚嘆~~~~呀~~~~難怪列寧會想要起身革命。

 

 


《說吧,記憶》,正是一位舊俄時代上流社會公子,如何度過他愉快而華麗生活的童年。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也有和納博科夫一樣的生活條件,我的記憶就不會是只從國中才開始。

 

 


《說吧,記憶》一書中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他相當老頑童地在書末放了一篇短文,名為:〈評《最後證據》〉(ps. 本書納博科夫原本想將《說吧,記憶》取名為《最後證據》,但是一本------無論他將自己定位成文學作家或是生物昆蟲學家------自傳取一個謀殺推理小說的名字,出版社或編輯都會大大搖頭的)。

 

在這一篇章中納博科夫扮演了一個第三人稱的書評者,他將納博科夫的《最後證據》和一本白洛恩小姐寫的《丁香花開》,做了一番長篇大論的比較,不知情的讀者跟納博科夫的文章走了一大段路程,這才發覺白洛恩小姐和《丁香花開》皆為作者自己虛構出來的-------納博科夫真是老頑童,光是看中文版大塊文化《說吧,記憶》的封面,就可以約略看出納博科夫真性情的那一面。讓讀者忍不住莞爾一笑。

 

習慣看納博科夫《羅麗泰》的讀者,不妨來試試閱讀這本《說吧,記憶》------說真的我個人也難以想像~~寫出《羅麗泰》一書的作者居然是如此健康、活潑、熱情充滿赤子之心的人。

 

五顆星的推薦----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說吧,記憶》。

 

 

 

 


說吧,記憶   Speak, Memory

• 作者: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Vladimir Nabokov
• 譯者:廖月娟
• 出版社:大塊文化
• 出版日期:2007年01月
• ISBN:9867059565

 

 

 

 

 

51VGr6y-u6L__SL500_AA300_.jpg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54389

 

內容簡介

「我認為這全在乎一個愛字:你愈鍾愛一段回憶,它便愈加鮮明,愈加奇妙。」
——納博科夫,《如是我見》(Strong Opinion)

 

 

  四歲那一年,幼年納博科夫已然意識到「時間」的存在。五歲時在一趟長程旅行途中,他初次輕嘗想家的滋味(彼時幼年納博科夫無論如何想像不到,十五年後,當他不得不離開祖國,這淡淡的惆悵將愈加濃烈苦澀)。身為長子的納博科夫生長在富裕的家庭,備受寵愛。童年至青少年生涯,以聖彼得堡的大宅邸和鄉間莊園為場景,孕育著納博科夫這一生最美好的回憶。

  和納博科夫一樣能在文字中看見顏色、聽到聲音的母親,常為小納博科夫講床邊故事(聽故事的男孩就像童書中的主角般幸福無憂)。十五歲的夏天,少年納博科夫興奮而顫慄地為母親朗誦生平第一首詩作。納博科夫的父親是法律學者,活躍於政界;他把對蝴蝶的迷戀,連同回憶往事的情懷悉數傳給納博科夫。

  第一聲顫音響起,悅耳的旋律變了調。1906年,納博科夫身為國會議員的父親抗議沙皇解散國會而遭監禁。1917年,納博科夫一家從雅爾達港口倉皇逃離(槍聲此起彼落,彈砲險險掠過船身),永遠離開了俄國。

  1919年,納博科夫進入劍橋大學;他持續嘗試俄文創作,竭力保全「俄文」這唯一從祖國攜出的資產。1922年,納博科夫以優異成績畢業;早在同年三月,他的父親於一場政治集會上遇害。

  其後十八年,納博科夫漂泊於歐陸。他先待在德國,其後移居巴黎。1940年,納博科夫偕妻兒移居美國。晚年移居瑞士,抵達人生的終點。

  不只是形體流離飄蕩,精神和情感也居無定所,因為「家」只存在於記憶中(納博科夫想像著:如果拿起電話撥打聖彼得堡家中的電話號碼,能聽到昔日老管家的聲音嗎?)。他在文字中追尋緬懷,使回憶世界分外透澈明亮,彷彿是現實世界的另一個「我」。

  母親擱在書頁上那戴著紅寶石鑽戒的手,舅舅悽婉的吟唱,戀人編織的花冠,陽光篩過藤椅在拼花地板上投射的光點,指尖上的蝶翼微香。如果把這一縷縷、一片片細細拼綴,是否就能召回逝去的時光?

 

 

 

 

作者簡介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

  1899年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一個自由主義的貴族家庭,是家中長子。蘇維埃成立後,納博科夫一家被迫離開俄國,開始流亡生涯;先到倫敦,後來移居柏林。1922年,納博科夫完成劍橋大學的學業後,才又到柏林與家人會合。1923至1940年間,納博科夫陸續發表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戲劇、新詩等創作,並且將俄國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他被視為俄國流亡世代中最優秀的作家之一。1940年,納博科夫偕妻兒移民美國,並入美國籍,他在康乃爾大學教授俄國文學直至1959年退休。《The Real Life of Sebastian Knight》是納博科夫第一部用英文寫作的小說,而《羅麗泰》(Lolita)則是他最知名的代表作。1973年,納博科夫獲頒「美國文學獎章」(American National Medal for Literature) 。1977年逝於瑞士。

 

 

 

 

譯者簡介

廖月娟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

  主要翻譯領域為文學、醫學人文和歷史。代表譯作有《旁觀者》(聯經)、《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煉》(天下)、《我母親的自傳》(大塊)、《幽冥的火》(大塊)等。

 

 

 

 

 

詳細資料

  • 叢書系列:Mark
  • 規格:平裝 / 432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naRay  的頭像
    TinaRay

    劃錯重點的另類閱讀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