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出版資訊網電子報 < mailman@mx.udnpaper.com > 

2011-12-16

作者:王乾任

 

因為工作和興趣使然,天天都會逛網路書店,每周也都固定撥出時間逛逛實體書店,累積新書出版資訊,了解出版趨勢,側面觀察出版產業的發展動態。


看著近年來實體與網路書店不斷掀起折扣戰的新浪花,最近突然有一個體悟,該不會,「圖書出版」已經被當作「流行時尚」產業來操作了吧?


之所以產生如斯感受,主要是在歲末年終之際,看到網路書店頻頻推出優惠折扣活動,不斷降價、折扣,送購物金、贈品,無所不用其極地想將書賣出去,在複合式折扣(一本書同時適用兩種以上的優惠折扣)的威力下,經常輕輕鬆鬆地就能將購買價格壓低到一般書店的進貨成本價(60%~65%),精明一點的消費者,甚至能將書價壓低到經銷商的進貨成本價(50%~52.5%)。


關於折扣戰的批判,已經有許多出版同業先進為文表示意見,我也曾經在過去的文章裡,以「帶路貨」的概念來解讀,某些零售通路大打優惠牌的真正目的(以圖書的超低價優惠吸引消費者,建立消費習慣,從而賺取消費者購買通路內其他高單價高利潤商品的機會)。


不過,除了「帶路貨」,零售百貨業者習慣在歲末年終以超優惠折扣衝營業額,為了讓業績數字達到預期目標,故而每到歲末年終,往往是最多優惠折扣與出清活動的時刻。


最近,我又更仔細的審視了經常投入優惠折扣活動的書單,發現,原來會被拿出來衝銷售量的促銷書籍,大多是上一季度的暢銷排行百大商品。也就是說,上一季的暢銷書,到了下一季就會成為促銷書,通路會以各種方法促銷,甚至結帳價格低於定價50%都沒有關係。


這一現象,讓我直接聯想到流行時尚產業的「換季促銷」。不是有越來越多的出版人,抱怨新書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長銷書越來越少嗎?該不會是,圖書已經成了流行時尚商品?過季之後,就不值錢了,只好想盡辦法把手上的庫存拚了老命的低價出清。


反正從「利潤」的角度來看,暢銷書只要賣過某個損益平衡點之後,製作成本就大幅降低,出版社可以遠低於定價的優惠價來促銷,就算淨利不高,但可以清庫存(省倉儲成本),又可以衝營業額,製造熱銷氣氛,替自己公司下一本重點新書爭取到好的零售通路曝光機會(還能因為樂於配合降價促銷,被通路視為優秀的合作夥伴),一舉多得,自然樂於促銷。


從實務面來看,一本暢銷書的先期成本相當高,而且衝大堆陳列與銷售量,總是要比預估的銷售量多印20~30%的書。這些多印來當擺設的書,過了「當季」之後,若不促銷,就成了庫存。


在以前的作法,是出版社趁著歲末年終辦一個回頭書清倉特賣會,以低於三折的方式出清(賣不掉的再報廢),而今出版社不過換個方式,不再集中到歲末年終,換季之後就辦起過季清倉大拍賣,就好像女性流行服飾,準備換季前,就會下殺一折~三折,以超低價來出清庫存。此時,公司該賺的利潤已經入袋,剩下多賣的都是多賺的,樂得配合零售通路商,玩價格戰。


原本我也認為,零售通路要玩折扣戰,就去玩,精明的消費者自己要懂得撿便宜。例如,漸漸地消費者了解,除非是某些非得馬上到手、閱讀的書籍(特別是各大出版社的重點力推新書、暢銷排行榜上的書單),不需要在新書預購或綱上市期間購買,也不要在零售通路沒有任何加碼優惠活動就出手買書,要懂得觀望,等候換季折扣來臨時再出手買書,可以省下不少錢。


不過,最近某大零售通路的折扣優惠活動玩得太過頭(限定期間購買限定圖書,買多少錢就送多少購物金),當我將最新的促銷優惠資訊貼上網與朋友分享時,許多人第一時間都是破口大罵(另外也有人馬上解讀出是為了衝會計帳而大推優惠),因為這些朋友平日都有買書習慣,很多書才剛入手,沒享受到優惠折扣的好處時,當新的優惠折扣的優惠幅度越大,沒能享受到好處的消費者的不滿聲浪就越大。


我自己並不反對適度的促銷活動,畢竟台灣的消費者就喜歡賣東西有折扣,享受優惠的那種「划算感」,然而,如果這樣的划算感是建立在對核心客戶的情感傷害(經常重複購買同一公司之商品,且花費龐大)上,對於品牌形象的經營,以及後續的新書操作,可能不是好事。畢竟圖書並不是真的像流行時尚商品,會有暢銷款在正品期間就銷售告罄的現象,越是大力促銷下形成的暢銷現象,最後必須低價出清的庫存書就越多。


也許,出版人真的應該多想想,當自己一方面發言批判通路大打折扣戰的同時,自己推動暢銷書與重點新書的銷售模式,是否其實也是直接或間接形成台灣出版產業折扣戰越演越烈、不可收拾的「共錯結構」?


畢竟,如果圖書不是被當作流行時尚操作,面臨換季就變成庫存的壓力,必須在越來越短的時間創造出高銷售量而出現各種促銷活動,長銷書市場會萎縮、消失嗎(或者我們可以這樣問:哪些書籍類型的長銷書市場消失了,會不會剛好是那些玩促銷活動玩得很兇的大眾書)?


當我們的出版市場上有太多暢銷新書其實像流行時尚服飾一樣,穿(讀)過之後就可以拋棄,不值得保留(一讀再讀),故而生產者無懼於不斷推陳出新,也沒打算讓消費者回頭回味老書,只希望消費者乖乖跟隨自己的腳步,追買每一季由生產者所推出並且重點主打的商品就好?


過度強調促銷重點新書的商業模式背後,是否隱藏著許多台灣出版業該正視但卻不願正視的問題?像是強勢通路的經營模式,迫使生產者只能推出重點新書搶佔零售通路櫃位,衝刺銷售量以創造利潤;出版商的資本化與集團化之後,過於看重年度業績數字的成長,為了追求營業額而大玩行銷活動…。


我們必須更深入一步來思考,圖書商品真的被精於行銷、包裝的出版人操作成流行時尚商品,換季就得降價出清庫存,對於台灣的閱讀文化的深耕發展,乃至出版產業的長遠發展,真的是好事嗎?


圖書或許真的可以當作流行時尚商品來行銷、包裝,消費者可能也因為行銷活動所刺激而產生的焦慮(不買不行)、欲望(很想買)而掏錢購買,然而,如此不斷惡性循環的折扣戰,最後總有到底(折扣再也殺不下去,消費者覺得厭倦而拒絕再玩)的時候,屆時面對被破壞殆盡的消費者信心,出版人要怎麼提振?


難道,我們就不能放慢腳步,例如少一點重點新書,拉長銷售周期,以深耕越獨的方式來推廣一本書的銷售開展,讓一本書的影響力能深入社會,產生巨大的能量來影響甚至改變社會的同時,也創造出驚人的產值?


慢慢來,其實比較快,不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