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286990_10221944580393830_6043731666575294464_o.jpg

 

【照片說明】 書迷對作家的崇拜其實是不輸給歌迷對偶像歌手的敬意和熱情(笑),所以身為從1987年郭強生老師初出道時就是書迷的我,很珍惜這32年來老師的書,無論是小說或散文,在不同對的時間出現在我的生命裡,從文字中,我找到感動或依靠或釋懷或放下。


這張照片是參加<一本時間換來的小說>一開始,老師到場坐定以後用手機拍來的。後來實在覺得這張照片很有一種想像中資深作家會擁有的雲淡風輕和自在從容,我認為這是每位經歷過人生各種莫可奈何的大事之後,終於好不容易的放鬆或說是逃出。我個人非常喜歡這樣因為減少了煩惱而淡然又開朗的郭老師的樣貌。


如果這張照片的出現有任何不妥,煩請告知,我會只好將這張珍貴的照片移除。

 

 


【活動之前】  我先是因為參加了木馬文化舉行的郭強生老師《尋琴者》的試讀活動,因此比一般書友更早一些閱讀了這本意境與文字皆美的小說。但就是我經常憂慮的,閱讀時,有沒有標準答案?我是不是又以自己的角度去閱讀出與作家當初創作想法不同的思考?這本書的閱讀,我會不會又劃錯重點?


因此,當知道有這一場對談會,可以親耳聽聽郭老師到底是用怎樣的心態創作《尋琴者》,我毫不猶豫立馬報名。即便是疫情當頭,即便要從台南搭高鐵到台北當天來回,也想近距離知道關於《尋琴者》這本書的創作靈感也好,瑣碎軼事也好,什麼都好。


因著有這樣一場對談會,我又將《尋琴者》讀了第三遍(寫試讀心得時讀了兩遍)。

 


這第三次的閱讓我生出一個奇思妙想,《尋琴者》30秒精華版 [Book Trailer] ,十來歲的小男孩說自己彈著鋼琴,內心想的是「雪」。書的後半段背景在冬日的紐約街頭,所以有各式各樣的雪,而我心中將「雪」的概念映像化得最有感的莫過於日本導演岩井 俊二的 [情書]。


我喜歡看岩井 俊二的電影,特別是其中的光影運用,這次的閱讀,我腦子裡是一邊讀文字一邊揣想,如果放在岩井 俊二的鏡頭下,每一幕要從哪裡開始有光,然後帶出怎樣的背景全貌。這也是一種新讀法,我還蠻開心自己想到這樣的妙讀(當然這是不用管別人開不開心的事)。但......卡住了,有很迷人的背景和光影的運用,可是沒有岩井 俊二電影中一定會出現的純愛元素,仔細想了又想,《尋琴者》好像真的沒有。於是我想,也許世界上能出現一位厲害的攝影師,將郭強生老師的《尋琴者》用攝影的方式,用攝影的照片串成文字的故事。好,這照例是我劃錯重點的閱讀下的荒謬點子,習慣的人應該早已習慣。

 


寫試讀心得時,我很快地跟書中調音師的成長過程配合上,我用自己過去的經驗,說出了對所謂鋼琴神童的看法。然後在第三次閱讀時我才注意到,其實這當中,調音師曾經試著要當教鋼琴老師,但實際行動後他發現,1,自己太天才,所以無法以平常人的口吻去教小孩子彈鋼琴或欣賞音樂。2,在這個時候他仍認為自己是鋼琴天才,深信不疑。


在試讀心得中刻意隱瞞自己過去的經歷,我其實在幼稚園中班也被鋼琴老師說是天才而開始學鋼琴,接著為了未來是不是要走古典音樂這條路,母親又讓我學了小提琴,一直到高中決定讀自然組時,母親才終於肯放我逃生,我在古典音樂的世界裡受盡折磨,每天練琴練到想哭,也因為長期拉小提琴而在每指指尖留下許多硬繭,這些都是我曾經的噩夢。


以為自己是天才的人,真的該到音樂資優班上一上課,那個教室裡坐滿全市的音樂資優生,每個都是天才,天才之外還有更天才,所以,每個人原本的天才,已經不足為奇,忘掉天才這二字吧,唯有從早到晚不停的練習,不斷參加音樂比賽以克服上台會產生的恐懼,把自己當成一個優秀大方的表演人,表演給群眾看。


天下的天才何其多,但「天才是1%的天分加上99%的努力」,我從還是國小生就一直非常能理解這句話。(笑)

 


第三次的閱讓也讓我有餘裕去看書中的其他人。愛米麗和林桑的組合其實並非不常見,許多學音樂的人長大之後並沒有其他人想像中太多太好的工作機會選擇,大多數只能在學校兼課或到音樂教室當鐘點鋼琴老師,平均收入攤開來算,也就是一般般大學畢業生能拿的薪水。因此當年過三十的愛米麗感受到林桑傾慕的眼光,她大方接受,合情合理。我不知道別人,但也許因為從前的經歷所認識的人,我看到許多這樣,美麗的女音樂家嫁給富商或商界小開或醫師的例子。彼此都是好人,這樁婚姻給彼此要面子的有面子,要裡子的有裡子,日後在多如牛毛的社交上互相幫襯,誰都會認為即便年齡相差再大,都不會是問題。


林桑的商人性格,也許有人感覺存在得有點稀薄,但我覺得全書描述太真實。我所認識的大企業家們,不誇張,無時無刻,只要眼睛看見或耳朵聽到,但凡有點商機,有錢可賺,商人性格就會跑出來。因此當喪妻的林桑面對妻子留下來的音樂教室,他想做一些利潤更大的投資,才有了兩人到紐約的尋琴機會,我覺得,啊,從前認識的某某董,某某總,不就是這樣一路走過人生的嗎?


抱歉這一段拉拉雜雜,寫了一些後來再讀郭強生老師的《尋琴者》的不同想法,分量好像也抵過一篇閱讀心得了。(笑)

 

 


【活動感想】   對談會中好似聽見一些答案,郭老師說,調音者的選擇當調音師而不當鋼琴老師,很像之前他沉寂或忍耐了十三年的時光,在那段期間,老師只教學生如何創作,卻忍住自己不要創作。這一段話讓我想起最近文壇上<火車做夢>一文的爭議。也或許沉寂或忍耐都無所謂,那是要留給日後寫出更完美的作品所必經的過程。時間會淬鍊出更精緻典雅的故事與文字,作者與讀者同樣要有時間去醞釀。


然後,老師又「照例」被開玩笑說,其實他是不會彈鋼琴的。這給了我一個新的思考點,假設今天的郭強生老師是會彈鋼琴或其他樂器的,在學習過程與時間帶來的苦樂,會不會影響《尋琴者》的問世或寫作內容的方向?太多如果和假說,小書迷在此打住不再猜想。


書中那位主角調音師雖然一直以「我」的角色說故事,可是,調音師是有名字的耶。對談者陳蕙慧老師一提,我心一驚,真的假的?我讀三次都沒有發現。因此高鐵回程當中,又讀了第四次的《尋琴者》,在第203頁終於讀來一個「胡以魯」。也算是功德圓滿吧!(用這個詞好像怪怪的)


於小說,相對於老師之前的《斷代》和《夜行之子》的情感外放,《尋琴者》讀來總感覺有些刻意想要低調再低調,因此,第一次閱讀《尋琴者》會感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有些淡漠,但那些淡漠是真的屬於現實世界某些人過的人生。《斷代》和《夜行之子》有其書寫外放的無奈,《尋琴者》也有專屬的內斂無奈。


總歸是讀別人的人生故事吧,有故事的人又願意訴說自己故事的人最令人感動,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遇見不同的郭強生老師的創作。若說我的(超級悲觀)人生活得太久有什麼好處,想想就是「竟然」還有機會親眼見到年輕時候的偶像。我珍惜每一次與郭強生老師不同方式的相遇。也謝謝木馬文化帶給讀者的驚喜。

 

 

 

 


PS,若硬要說,其實我有個小遺憾,老師......好像忘了老師。但這是沒辦法的。畢竟真的是兩個世界裡的人呀......

 

 

 

94352275_10221944575673712_8429131269840830464_n.jpg

 

 

 

 

 

arrow
arrow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