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照-1  

 

這世上我所確知的事情有那麼一兩件,其實應該說就那麼一件,那就是――我曾經叫做馬悌亞.琶斯卡。而我也充分利用了這個事實。每當有朋友神智不清到來找我指點迷津、開示解惑,我都會聳起肩膀,瞇著雙眼回答他說:

「我叫做馬悌亞.琶斯卡。」
「謝了,親愛的。這點我知道。」
「而你不覺得這很了不起嗎?」

老實說,當時我自己也不覺得這有什麼了不起。那時候,我還不知道連這一點都不能確定有多悲哀,不知道有那麼一天,當我又被問到相同的問題,我將無法一如往常地回答:

「我叫做馬悌亞.琶斯卡。」








《死了兩次的男人﹙Il Fu Mattia Pascal﹚》出版於1904年,遙遠的100多年前。作者盧易吉.皮蘭德婁﹙Luigi Pirandello﹚是生於1867年義大利西西里島的作家,曾經是193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最近一年,由於學校課業的要求,我陸陸續續讀了一些20世紀初期知名作家的文學小說,坦白說,這類型的書完全不是我的菜,但是又非讀不可。半年多累積下來的閱讀心得就是~~『古人』的速度好緩慢,故事人物步調緩慢,故事本身進展也緩慢,但,如果有機會將這些古典文學改編以現代的口吻書寫,仍然會是相當出色的好故事。




盧易吉.皮蘭德婁的《死了兩次的男人》,描寫一位已婚男子馬悌亞.琶斯卡,因為不愉快的婚姻以即生活上一些不如意的瑣事接連出現,讓他異想天開地離開家鄉四處遊歷。意外的狀況下,他在賭城贏了一大筆金錢,從此卻想過著安定的生活,於是找了一間出租套房,以假名就此生活下去,卻意外愛上房東的女兒,並捲入一場無端的三人行求愛風波當中。




其實相對於其他我閱讀過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盧易吉.皮蘭德婁的《死了兩次的男人》算是簡單易懂,而且故事本身不會太沉重,書寫中沒有參雜太多哲學思辯論點的故事。《死了兩次的男人》除了故事本身很異想天開以外閱讀書中20世紀初的南歐背景和作者書寫時的筆法,也變成另一種閱讀趣味。








盧易吉.皮蘭德婁的《死了兩次的男人》,無論是乍看書名或詳讀內容,都會令人連想到美國作家道格拉斯.甘迺迪﹙Douglas Kennedy﹚1997年出版的暢銷小說《如果那天我沒死﹙The Big Picture﹚》。




閱讀這兩本書會發現,成年男子在面對愛情婚姻和工作接連而來的不順利時,『徹底改頭換面地逃避』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項,擺脫了既有的束縛,狗屁倒灶的事也可以拍拍屁股地不干我事,然後,人生像做夢般不可思議地擁有重新來一次的機會。但是幸福快樂可以就此下去,曾經那個你是誰,都不會被拆穿嗎?




小說家比尋常人更會做夢、也更懂得如何做美夢。盧易吉.皮蘭德婁的《死了兩次的男人》用文字為書中主角馬悌亞.琶斯卡掙來了一段新的人生,得以拋棄曾有的身分與過往,重新開始一次新人生,那簡直是做夢般的美好呀。



 

 

 

 

 

1  

 

 

 

 






死了兩次的男人   Il Fu Mattia Pascal



•    作者:盧易吉.皮蘭德婁   Luigi Pirandello  @ 1904
•    譯者:吳若楠
•    出版社:啟明出版   
•    出版日期:2015/12/04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8856042
•    規 格:平裝 / 408頁
•    出版地: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