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照-1  

 

想領悟生命的意義需要時間。需要時間和愛。








自從某個星期四早上過後,我偶然會在腦海裡排演某個場景的畫面------一位外科權威醫師接到一張紙條。書寫這張紙條的人是一位接受他治療長達九年的癌症末期病患的唯一家屬,家屬依著病患清醒時的口述寫下:

o醫師,很抱歉,我不想在接受任何醫學上的積極治療了,請你給我嗎啡。




『背叛』,醫師一定覺得自己被背叛,被一位自己九年來、無數次將她從生死邊緣搶救回來的病患所背叛


寫下這些文字的人是我,口述的人則是我的母親。


偶爾我會想,倘若我們沒有『背叛』,或者,我們在更早就『背叛』,事情是不是就會有不一樣的發展呢?








但僅僅是偶爾,我通常不再去想了,因為母親與我已經共同進入安寧緩和照護的階段了。


在那裏,沒有痛、沒有嘔吐掉髮、沒有一次次在已然乾涸的血管裡勉力做抽血檢查。


沒有人要你『加油』。沒有人要你……做任何你會感到痛苦的事情,無論是身體或心靈。









禁錮在癱瘓肉體裡的文生‧昂貝爾奮戰不懈,只希望能取得支配自己餘生的決定權。

文生的母親無懼地將藥劑注下,勇敢維護兒子的意志與生命尊嚴。

身為醫生,蕭索瓦理應以維護生命為職責,然而在生死間的灰色地帶,眼見病患承受痛苦,是否仍要堅持讓生命如此延續?

如何面對病患的意見?誰能作決定?


本書不僅記錄這場震驚社會的安樂死案件始末,細述身為醫者的掙扎和衝擊, 蕭索瓦更從「人」的角度,為生命終結一事提出種種值得關注的詰問與省思。








輕輕薄薄200多頁,由法國加護救治中心醫師弗雷德瑞克‧蕭索瓦﹙Frédéric Chaussoy﹚在2004年寫下的《我不是殺人犯﹙Je ne suis pas un assassin﹚》,本書來自一則真實故事。




年輕的文生‧昂貝爾因為車禍意外,經過一段時間的加護病房照料後,『進步』成為一個只能輕微動右手大拇指的病人,他的母親以念法文字母的方式,說出病人文生的心聲:『我想要死亡權』,然而卻受到當時法國法律所禁止。




隨後文生的母親將毒物針劑注入文生的胃管當中,企圖協助自己兒子死亡時,被加護病房人員發現,緊急送交弗雷德瑞克‧蕭索瓦醫師的急診搶救。




在第一時間弗雷德瑞克‧蕭索瓦醫師並不了解文生個案的來龍去脈,他僅能依照急診醫師的準則搶救病患,為文生插上了維持生命的呼吸器。然而在之後,蕭索瓦醫師瞭解所有關於文生和文生家屬的故事與心聲之後,他,毅然決然,拔去了維持文生生命的呼吸器。數分鐘之後,文生死亡。




弗雷德瑞克‧蕭索瓦醫師是殺人犯嗎?是蕭索瓦醫師導致文生死亡的嗎?


或者殺人犯是文生的親生母親?是親生母親奪去文生生命的?








這既是一個醫學議題,也是法律議題、社會議題、甚至是哲學議題。




弗雷德瑞克‧蕭索瓦醫師在《我不是殺人犯》,將故事一切原貌重現,讓讀者思索,生命為何?醫師的職責又應該為何?如果一個醫生無權管制一個人是否要出生,那這個醫師又何來權利掌管一個人何時想死亡?




在此時此刻狀態下的我,閱讀這本弗雷德瑞克‧蕭索瓦在《我不是殺人犯》是一種天賜的慈悲。我靜靜欣賞蕭索瓦醫師對於種種生命存在價值的溫柔探討。




他描述了多年前自己死於癌症的父親的故事時,這樣說道:

……我們努力想醫好他,但是束手無策。我們同時努力將死亡推開。我們將它推開,直到生命再也無力承受。我們同樣應該學習以溫柔、尊敬的態度停止和死亡作戰,因為勉強將生命延長,只會侮辱生命。




弗雷德瑞克‧蕭索瓦醫師在從事醫師工作非常多年之後,關於治療病人、特別是重症到不可能復原的病人,他領悟出一個道理:

我們總不能夠永無止盡的逆來順受。偶爾,總要有人出來反抗。所以,我出來了。因為我想應該由我來做吧,就算現在我得承擔後果了。








面對生命,我想我們有權力做出選擇,而非一直被無止盡快速進步的醫療科技所綁架。


對於生命,我們可以更溫柔、從容一些,沒必要非得戰到不剩一兵一卒才放棄。這樣並不算勝利。


生命本來就沒有勝利或失敗可言,它只有開始、過程、和結束。




偶爾我也思索,九年前那位幾乎要跪在醫師面前痛哭,求他們救救自己母親的女子,是否在當初,就做了錯誤的選擇?


 

 

欲  





我不是殺人犯    Je ne suis pas un assassin


•    作者:弗雷德瑞克‧蕭索瓦   Frédéric Chaussoy  @  2004
•    譯者:王玲琇    
•    出版社:先覺出版   
•    出版日期:2006/05/3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1340593
•    規 格:平裝 /232頁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心理勵志> 勵志故事/散文> 真實人生故事
•    本書分類:心理勵志> 生死醫病



 

je-ne-suis-pas-un-assassin-l.jpg

 

 

轉載自~~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31457


內容簡介


衝擊法國社會,撼動醫療倫理與法律,讓所有人正視生命尊嚴的重大案件!
出版首月狂銷 90,000 本! 法國非文學類暢銷排行榜 No. 1!


  我們努力想醫好他,但是束手無策;我們努力將死亡推開,直到生命再也無力承受。所以,我們同樣應該學習以溫柔、尊敬的態度停止和死亡作戰。

  因為勉強將生命延長,只會侮辱了生命。

  禁錮在癱瘓肉體裡的文生?昂貝爾奮戰不懈,只希望能取得支配自己餘生的決定權。

  文生的母親無懼地將藥劑注下,勇敢維護兒子的意志與生命尊嚴。

  身為醫生,蕭索瓦理應以維護生命為職責,然而在生死間的灰色地帶,眼見病患承受痛苦,是否仍要堅持讓生命如此延續?

  如何面對病患的意見?誰能作決定?


  本書不僅記錄這場震驚社會的安樂死案件始末,細述身為醫者的掙扎和衝擊, 蕭索瓦更從「人」的角度,為生命終結一事提出種種值得關注的詰問與省思。

 

 


作者簡介

弗雷德瑞克.蕭索瓦    ( Frédéric Chaussoy )


1953年3月22日出生於法國濱海布羅尼(Boulogne-sur-Mer)。法國濱海貝爾克(Berck-sur-Mer)醫院加護中心醫師。2003年為全身癱瘓的病患文生?昂貝爾終結生命,因而引發各界對安樂死相關議題的討論與深思。

 

 

 
目錄


推薦序 醫者的體會 王浩威
推薦序 跨越生死的救贖 伯納?庫希內
事件始末 譯者整理

剛開始的時候,一點動靜也沒有
1 「這樣」活下去
2 迅速確實
3 病患的家屬
4 十二張病床,幾千條人命
5 我的父親
6 救命的工作
7 瑪麗
8 被遺忘的死亡
9 文生
10 誰該做決定?
11 我應盡的義務
12 心甘情願
13 有話對他說
14 懼怕
15 死亡需要時間
16 瑪麗-克莉絲汀眼中的弗雷德瑞克
17 我的「罪行」
18 和死亡擦身而過
19 繼續活下去
20 文生、威廉和希波克拉底
給文生的一封信

 

 


醫者的體會   by 王浩威


慈悲。什麼是慈悲?

  冬天到印度最南端的喀拉拉省旅行。雖然是二月,但熱帶地區從不寒冷,幸虧有印度洋的海風,才勉強可以繼續這趟旅程。直到有一天,整日的陰鬱,沒落雨但也沒任何溫度稍減,最後一絲海風也甚至不見了,幾乎是悶熱到極點。我們待在克欽市舊港古堡改建的高級旅館,昔日大英帝國殖民地貿易商的家族住居。亞熱帶的住民如我們,竟然也承受不住大自然的溫度。「不曉得這些印度人民,是怎麼看我們這樣的旅客?」一位朋友,同樣是躲在旅館冷氣房裡,啜著啤酒,看著窗外擁擠騷動的渡口,忽然問起這話。

  我們,同樣是來自亞洲的黃皮膚生物,卻站在百年以前白膚神祇矗立的位置上:不必習慣任何燠熱,也不必懷疑任何謙卑的服侍。在旅館外成千上萬的印度人民,沒有一個人嫌棄神明給予他們這樣的氣候,而我們卻有資格在昂貴的旅館裡悠哉的放慢腳步,甚至只是躺下來,只是翻翻書。

  從書上,我第一次讀到耆那教的介紹。這個和佛教幾乎同時期崛起的宗教,慈悲的心情比佛教還激進。信徒們走在路上要小心,以免踩到任何生物;要面戴紗罩,以防吸進任何浮塵生物;要過濾所喝的飲水,避開水中微生物。只是,資料沒寫到,耆那教的信徒們要如何面對種姓制度呢?如何去面對成千上萬所謂的賤民呢?釋迦牟尼是反對了,但佛教也逐漸在這塊大陸上式微了。不知道現在依然少數但活躍的耆那教信徒,又如何去看待窗外的眾生為著生計搶搭擁擠不堪的渡輪?

  天地不仁,萬物為芻狗。也許,神蹟故事裡充滿血腥和暴力的印度教因為更貼近這句話,而從佛教思想裡再度奪回這土地人民的信仰吧。

  如果天地不仁,萬物淪為芻狗,人們又如何慈悲呢?

  如果一個人承受著不可能治癒的、任何人都同意十分痛苦的狀況,真正的慈悲究竟是鼓勵他活下去,還是幫助他結束痛苦呢?

  在我還擔任精神科住院醫師時,一位朋友年紀輕輕就罹患癌症了。他樂觀地接受放射治療和各種另類療法,樂觀地接受這些治療終於宣告無效的事實。直到有一天,逐漸衰弱的身體,不堪負擔任何心智活動了。身體的稍稍移動已不可能,最後連看一段影片也變得疲憊不堪。直到他去世的消息傳來,在許多朋友的遺憾和哀悼中,悄悄的耳語在少數朋友之間傳開,原來有一位摯友協助他完成早早就自行安排好的死亡計畫。

  這樣的過程,如果用現在的名詞,他是安排了自己的安樂死,而他的摯友則是協助死亡。

  那是安樂死還很少被討論的時代,連生死學也才開始有傅偉勳教授的第一本書《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然而,知道這真實過程的朋友們,也不約而同地保持沈沉默,帶著莫名的罪惡感但又理直氣壯。

  多年以後,《潛水鐘與蝴蝶》變成另一種傳奇,作者尚-多明尼克?鮑比(Jean-Dominique Bauby)能在頸椎麻痺而全身癱瘓的情況下,努力享受著活下去的任何感覺,是很偉大的。只是,即使像他這樣,面對死亡最後一刻的真實感受,誰也沒法知道了。

  如果天地讓萬物淪為芻狗是為了給眾生有所頓悟的機會,那麼,眾生是否有權利選擇不要頓悟呢?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似乎不是進入什麼寶瓶時代。比起上一世紀的九○年代,那個開始討論生死問題的時代,現在的我們好像更畏懼去思考任何陌生或藏在黑暗的思想了。特別是自殺問題日益增見的現今,防治自殺是應該好好思考的。但是,對防治自殺的迫切需要,似乎讓每個人都不敢談論:人是否有自殺的權利。愈是慌亂的時代,我們愈不敢去看真正的問題。

  《我不是殺人犯》那位執行死亡計畫的醫生兼作者,才是真正的道德者。愈是眾人忌諱不談的,愈願意去面對。像書中文生?昂貝爾那樣的痛苦,也許有人真如佛陀般可以承受,但更多的人恐怕是選擇結束。這時,身為醫生,如何去體會?

  無國界醫師組織創辦人伯納?庫希內說得好:「一個人的所作所為,端視他所面臨的危機而定。」太多嚷嚷的聲音,乍看是仁慈的,其實是站在遙遠而安全的距離之外。

  離開印度那一天,我們搭乘小巴士前往機場搭午夜飛機。路上擠滿入夜涼爽後出來逛街的民眾。我忽然想到自己的幸福:幸虧是出生在台灣。我想,如果我誕生為印度低賤的種姓,或是出生在更多年以前去過的肯亞奈洛比貧民窟,還有可能思索這一切問題嗎?也許,我是在想如何為了下一餐,下一口食物,如何踩到另一個人的肩上,甚至是傷害對方呢。

  天地不仁。這樣的事實才是教人沮喪的。

 

 


詳細資料


ISBN:9861340599
叢書系列:社會觀察
規格:平裝 / 232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心理勵志> 勵志故事/散文> 真實人生故事
本書分類:心理勵志> 生死醫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