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2012-02-06    我讀 珍奈.溫特森的《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
http://fangkuo0917.pixnet.net/blog/post/36252832
 

 

快照-1  




當我想到我的改編故事,也就是《柳橙》一書,最難過的地方在於我寫了一個能夠與我共生的版本。另一個故事太痛,我無法在那個故事裡面活下來。








於是英國女作家珍奈.溫特森 ( Jeanette Winterson ) 大多選擇了寫作以虛構故事為主的小說與童書,一方面滿足自己創作的欲望和天馬行空的無限創意,一方面免於面對真實的傷口,因為傷口太難癒合。




《正常就好,何必快樂?( Why Be Happy When You Could Be normal)》正式出版時,作者珍奈.溫特森已然來到五十多歲的半百年紀了,我相信她經歷了非常多的人生故事,也聽了許多別人的人生故事,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與自己相彷彿的,與自己截然不同的,各式各樣。








書的前半,作者追溯她在英國工業城市長大的童年。她在一個只有六本書的家庭長大,但他熱愛文字。她生活在一個與文學毫無關係的環境裡,渴望父母的愛卻無法得到回應,還得面對自己明顯喜愛女孩的傾向。她是個在各方面都格格不入的孩子。女兒與母親,兩人同樣寂寞卻毫無交集。她十六歲某一天,與母親起爭執。母親質問:「若你可以正常,你為什麼要快樂?」這是關鍵句。


書的後半,描述這位五十歲小說家設法追蹤生母的下落。她回到她以為自己被遺棄的那一天,從最初開始觀看自己對於失落的恐懼和對於愛的渴望。這個追蹤的過程,對外,她必須與社工人員和法律單位打交道;往內,她要安撫自己內心深處那個被遺棄而沒有名字的嬰兒。嚴重的挫折感與失落感交相打擊,竟然使她進入瘋狂狀態:生活脫序,精神失常,與人群隔離,心情破碎。








她說:「你可以正常的話,何必要快樂呢?」




這是作者珍奈.溫特森向養母『溫特森太太』坦承她愛上一個女孩時內心無比快樂,卻換來『溫特森太太』這般的回應。




我在嚴歌苓的《陸犯焉識》中讀到一句話:『世上的母女都是冤家。』




可惜?/ 幸好? 我這一生只需要體會當人女兒的種種灰心,無可能嘗試身為人母對女兒的……嗯,對不起,我真的不知道,也沒想像過------又愛又恨?




珍奈.溫特森的《正常就好,何必快樂?》最吸引我的部分,就是她自有記憶以來與養母相處的過程。那種母女之間天生的無法融合,跟我的人生經驗很接近,我總不明白,為何有些人真的可以與母親如親姊妹般和睦相處?




為什麼不希望女兒快樂,這真是個好問題。就像我在吃止痛藥時,我的母親總對我說:「忍一下,痛就會過去的,為何要吃止痛藥,以後會造成肝腎功能的負擔…...」我懂,我真的懂------但如果我連現在的痛都感到痛不欲生了,我何須考慮未來?




就好比我想說:如果我能快樂,我何必管別人的眼光,我只想做我自己,無論別人覺得我正常與否。








我母親的眼神就像清冷的星光。她屬於別處的天空。




溫特森太太沒有撫慰人心的個性。想從她那裡確認什麼,絕對會落空。我從沒問過她愛不愛我。在她還有能力愛的日子裡,她曾經愛過我。我確信她已經盡力了。




母親混亂失調。我們就像是逃離自己生命的難民。




我們圍困彼此,警醒而被遺棄,卻又充滿渴望。我們走向彼此,卻不夠接近,然後徹底將彼此推開。




歡迎TINA ------ There Is No Alternative,別無選擇。








珍奈.溫特森對母親的感受,引起我個人極大共鳴,她甚至連我英文名字都能調侃一番。是啊,我們都別無選擇------如果我們都各自還有其他選擇,那樣就好了那樣我們就不會被彼此牢牢綑縛住,然後無法呼吸喘氣,直至老死。




母親不是不想愛我,是她沒有餘裕愛我------至少我現在明白了這個道理,恨意漸漸少了。她沒有餘裕愛我,因為她愛的是我血緣上的父親,那個從四十幾年前就莫名其妙離開她和我的男人。她對他的愛太巨大了,因此她愛我,不是因為我是我,而是因為我是那男人在世上留下來給她的唯一,因此她選擇愛我------在我還無法說出我對那個男人的恨意的時候。




但是,當我能言說時,她開始討厭我,為何要將她深愛的男人說得如此不堪。




我們之間的仇恨與互相折磨,就此開始,永無寧日。




她的長年生病,造成我極大的心理壓力。當我終於領悟到,無論我再怎麼孝、再怎麼順、再怎麼決心因她而受困,我永遠到不了她心中排名的第一位,甚至必要時連前三名都排不上,我崩潰了。








我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不知道會寫成什麼樣。我在真實時間裡寫作。書寫過去,探索未來。




我在開始準備讀珍奈.溫特森的《正常就好,何必快樂?》,也不知道我會讀到什麼。




珍奈.溫特森以養女的身分向社會局相關機構申請,終於與自己的生母團聚------誰知道她會跟生母處得怎樣?但她只至少找到一個新期待。




我不能說我羨慕她,因為我的感覺是處於真空狀態………



 

 

 

com  

 

 



正常就好,何必快樂?
Why Be Happy When You Could Be normal


•    作者: 珍奈.溫特森   Jeanette Winterson @ 2011
•    譯者:三珊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出版日期:2013/08/0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5829322
•    規 格:平裝 / 320頁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翻譯文學> 英國文學
•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文學研究> 作家傳記



 




《正常就好,何必快樂?》目錄

1 錯誤的嬰兒床
2 出生的好地方
3 最初的字
4 書的麻煩
5 在家裡
6 教堂
7 阿克寧頓
8 啟示錄
9 英國文學A到Z
10 就是這條路
11 藝術與謊言
中場休息
12 海上夜遊
13 與從前有約
14 奇特的會面
15 傷口
尾聲
珍奈.溫特森作品列表

 


 

轉載自~~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4008?sloc=main

 


內容簡介


一場傷痕累累的對愛與家的追尋 當今英國最具爭議性的小說家
《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作者  珍奈.溫特森  回憶錄
關於傷口,關於失落,關於得不到的愛,以及再次追尋的勇氣


  一個小說家竟然是在只擁有六本書的家庭長大?英國作家珍奈.溫特森追溯她的成長:她與母親的關係緊張卻疏離,性別認同的課題使她更格格不入。幸好上了大學,文學為她打開全新世界。成人也成名之後,她得知自己是被領養的孩子,失落感排山倒海而來。她尋找生母下落,這又是一段面對傷口的黑暗過程……

  你如何去愛另外一個人?你如何相信另外一個人也愛你?
  我一點也不懂。我以為愛就是失去。

  為何愛得要失去了才能測量?


  本書是一個追尋身世的故事。作者是知名作家,而成名作品就是她半自傳性質的小說,但一直到她有勇氣穿過種種冷漠、忽視、孤單的記憶,仔細辨認諸多感覺,熬過內心惡獸的折磨,她才終於能藉由書寫來面對事實,承認自己是一個被領養的孩子,寫下這一個關於愛與失落、生命與勇氣的故事。

  書的前半,作者追溯她在英國工業城市長大的童年。她在一個只有六本書的家庭長大,但他熱愛文字。她生活在一個與文學毫無關係的環境裡,渴望父母的愛卻無法得到回應,還得面對自己明顯喜愛女孩的傾向。她是個在各方面都格格不入的孩子。

  這孩子被鎖在家門外不准入內。她坐在門前台階上仰望夜空,想像此刻如果身在他方,星星看來是否相同。

  她母親對於生活沒有熱情,心裡同時住著暴君和傳教士,在家中櫃子藏起一把左輪手槍,隨時等候聖經啟示錄裡諭示的末日到來。

  女兒與母親,兩人同樣寂寞卻毫無交集。她十六歲某一天,與母親起爭執。母親質問:「若你可以正常,你為什麼要快樂?」這是關鍵句。

  隔天,她離家出走了。三年後她進入牛津大學,從此循著文學這一道遙遠卻清晰的光亮匍匐前進。

  書的後半,描述這位五十歲小說家設法追蹤生母的下落。她回到她以為自己被遺棄的那一天,從最初開始觀看自己對於失落的恐懼和對於愛的渴望。這個追蹤的過程,對外,她必須與社工人員和法律單位打交道;往內,她要安撫自己內心深處那個被遺棄而沒有名字的嬰兒。嚴重的挫折感與失落感交相打擊,竟然使她進入瘋狂狀態:生活脫序,精神失常,與人群隔離,心情破碎。

  歷經一段與內心黑暗進行險惡角力的時光,她逐漸領悟到:她以為自己一直得不到愛,其實她也一直不懂得如何愛人。然後可以大聲說:對自己的愛就是對生命的愛,值得你用盡力氣像鮭魚一樣逆游而上;而傷口,傷口是你永遠的身分,如果你試著清理它,也許它會先來復仇,但最後,傷口就是帶領你回家的印記。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關於失落與愛的回憶錄,我們看到一個得不到愛的孩子,如何保有原始的生命力,在文字裡發現嶄新世界,在閱讀中找到慰藉,日後藉由書寫發展自己的語言,進而創造出作品,以及最終,創造出自己的生命。

  本書兼具散文的優雅和小說的戲劇性,展現了文學與愛的顛覆力量,是極為獨特的回憶錄書寫,也是一則勇敢的生命故事。

 

 


作者簡介

珍奈.溫特森 (Jeanette Winterson, 1959-    )


  英國小說家,也寫童書和劇本,目前也未報紙撰寫專欄。現住在英國葛羅瑟郡(Gloucestershire)一棟小木屋裡。

  出生於英國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1960年1 月,被溫特森夫婦收養,在小城阿克寧頓( Accrington)長大。

  養父是工廠工人,養母為家庭主婦。家裡只有六本書,包括一本聖經和一本《亞瑟王之死》(Morte d'Arthur)。讀到《亞瑟王之死》,開啟了她閱讀和寫作的熱情。

  養父母希望她長大後從事傳教工作。可是她後來進入女子中學,十六歲離家出走,一邊打工一邊讀書並申請大學。然後愛上一個女孩。遇到一位老師收留。一年後,取得牛津大學入學許可。進入牛津後,從姓氏字母A的作家開始閱讀,立志讀遍英國文學,直讀到Z字頭作家為止。

  大學畢業,進劇場打工。23歲撰寫第一本小說,《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Oranges Are Not The Only Fruit),隔年出版。

  也創作漫畫,並且為潘朵拉出版社工作。其後轉為全職作家,陸續出版多本小說,作品包括:Sexing The Cherry、Written On The Body、Art and Lies、Art Objects (散文) 、Gut Symmetries、The World And Other Places、The Powerbook、The King of Capri、Lighthousekeepig、The Stone Gods、Weight。

  親自改編《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電視劇本。小說《愛情筆電》亦曾改編成舞台劇,在倫敦和巴黎上演。

  創作生涯裡獲獎無數,包括英國的惠布瑞特小說獎(Whitbread Prize)、約翰列威林萊斯紀念獎、E. M.佛斯特獎、坎城影展銀獎。

  2006 年,獲頒「大英帝國勳章」(OBE) ,表彰其在文學上的貢獻。(此為超過百年歷史的授勳制度,每年頒授若干等級的勳章。原只授予皇室、將領和立下戰功的軍人,後擴展至社會層面,亦頒給在音樂、運動、電影、表演、文學、時尚等對大眾文化有所貢獻的各界人士。作家之中獲此殊榮者,包括托爾金、阿嘉莎.克莉絲蒂、JK羅琳等人。)

  目前也在倫敦經營一家名為Verdes的商店:她翻新了一棟屋齡逾兩百二十年的廢棄老宅,一樓販售有機農產品和自製餐點,二樓整理為住家。她一開始只是為了弄清楚吃下肚的食物從哪裡來,後來逐步實踐「在地的、自給自足的、合乎道德倫理且有合理利潤的、合作社性質的小型商業」,以此證明,在一個向大企業傾斜的世界裡,我們個人仍然可以盡力而為。

 

 


譯者簡介

三珊


  國立政治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主修英美文學。

  曾任英文報紙記者,喜歡嘗試生活的各種可能,在文字和翻譯中找到快樂踏實。

  曾獲梁實秋文學獎譯詩組首獎。譯文賜教:sunsunshad@gmail.com

 

 

 
目錄


1 錯誤的嬰兒床
2 出生的好地方
3 最初的字
4 書的麻煩
5 在家裡
6 教堂
7 阿克寧頓
8 啟示錄
9 英國文學A到Z
10 就是這條路
11 藝術與謊言
中場休息
12 海上夜遊
13 與從前有約
14 奇特的會面
15 傷口
尾聲
珍奈.溫特森作品列表

 

 

 
詳細資料


ISBN:9789865829322
叢書系列:木馬人文
規格:平裝 / 320頁 / 15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翻譯文學> 英國文學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文學研究> 作家傳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