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hp  
  

 

不管上不上網,沒有任何父母能夠二十四小時監控孩子。最終,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小天地,而且是脫離父母的視線範圍。儘管如此,當我看到「去死吧」這些字,愕然驚覺我們是多麼無知又愚蠢。雅各不只需要我們的信任和尊重,他還需要我們的保護,這點我們卻沒有做到。

 

 

這一次參加三采文化《捍衛雅各》(Defending Jacob) 的活動非常有意思,編輯們居然像法學院考期末考一樣出了四個申論題要讀者回答,因為我自己有『偽法律系』的背景,所以閱讀《捍衛雅各》時,我會採取以比較法律人的觀點來回答問題。

以下就是題目和我的回答:

 

《捍衛雅各》試讀活動題目:

 

 


1.      你認為雅各到底有沒有殺人呢?為什麼?


我要回答的是:『本書中沒有雅各曾經殺人的明確證據,如果根據刑法『無罪推定原則』,除非有更關鍵性或更爆炸性的證據出現,否則雅各是無法被定罪的。』

 

只要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雅各曾經殺過人,那麼無論是他曾經持有一把很相似的刀子、或者他在網路寫了一篇殺人文章、甚至好友證明曾看過刀子和聽雅各說過要用刀子殺人,這些都只是無用的傳聞證據,連間接證據都稱不上。

 

書中雖然心理醫師渥爾古醫師對雅各的精神鑑定報告是:『雅各的行為明顯表現出兩種異常:自戀型人格異常與反應性童年依賴症,也有一點反社會人格傾向。』不過醫師也說明這並非罕見症狀;又即使雅各的情感成熟度只有七歲,也不必然與殺人行為構成相關性。

 

而且更因為醫師判斷雅各的情感成熟度只有七歲,一般七歲小孩對外界事物的理解能力都還相當低。所以對於班傑明各種惡意輕蔑的侮辱和霸凌,我懷疑雅各是否真能理解這些辱罵中的真正意涵、更遑論會引起雅各產生極度憤怒;也許雅各只是覺得班傑明『很煩』,經常煩他,所以能避則避、能躲則躲如此而已。

 

要不然如果是經過一番仔細規劃後的殺人,以十四歲的青少年心態與認知,應該懂得丟掉兇刀、到學校之後不要亂講話、被警方詢問也會因惶恐而出現異狀之類的情形出現,大概也不會無聊到寫一篇文章po在網路上讓大家看吧!

 

所以,我很想說:我認為雅各沒有殺人,一切都只是巧合而已。

因為『巧合』有時候就真的那麼『巧合』!,

 

 


 
2.      一個人的行為是先天還是後天因素的影響比較大?「殺人基因」真的讓雅各狠心下手殺了他的同學嗎?


去研究『 一個人的行為是先天還是後天因素的影響比較大?』在我感覺是無解的問題。

 

因為我們是人,絕對不能排除有先天的生理因素影響存在;但是逐漸長大的過程中,與家人和社會的互動越來越多,後天因素如社會、心理等的影響可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勝過先天的生理因素影響。

 

我個人不認為有「殺人基因」就會讓雅各殺人。因為同樣的生理實驗可知,身上帶有糖尿病基因者,不是絕對都會得糖尿病;身上檢查出有癌症基因者,也不一定就會發生癌症。

 

我反倒覺得所謂『是否有XX基因』是一種工具,拿來陷人入罪也可,拿來讓人脫罪也行。它只是一項單純的工具,單看使用者如何應用它;特別是在《捍衛雅各》一書中,因為檢方實在證據太薄弱,只好將它拿出來用。

 

其實我相信,如果仔細尋找全世界的科學及醫學報告,結果會告訴你:『無殺人基因』的殺人者比『有殺人基因』的殺人者還要多得多。 

 

 

 

3.      發生在雅各身上的事可以說是天下父母的惡夢,如果你是雅各的爸媽,你會怎麼做?你的心裡會有什麼感受?


因為我沒有子女,未來也沒有生養子女的計畫,所以讓我回答這個問題,會顯得有點太過假設性、我也會回答得太過理性------我想如果現實生活中我是真的為人父母者,這題的答案可能就不是這樣。

 

如果我是雅各的爸媽----特別如果我是雅各的爸爸,我會在發現雅各房間裡藏有刀子時,就先運用關係將刀子拿去化驗是否有血跡反應,之後再來做打算。如果有血跡反應,那看是要:

1. 鼓勵雅各說出事實、然後自首。(別忘了他有心理異常的證明可以減輕罪行,更何況雅各長期遭受班傑明霸凌也是事實,這也可以列入減刑的條件中)

2. 乾乾脆脆地幫雅各湮滅每一種可能被查到的相關證據,甚至在必要的時候,真的將雅各送到一個沒有雙方刑事引渡條約的國家去。試著給他一次機會,讓雅各過新生活。

 

 

但不管我選擇1或2,我都絕對不會沒有調查刀子就直接將刀子丟棄。因為我不想要當一個將頭埋在沙子裡的駝鳥父母,單純相信雅各不會殺人。

 

但我也不想要抱著對自己親身骨肉一輩子的懷疑相處下去,因為那樣比單純相信更難受------你要如何一邊懷疑自己深愛的人、又一邊毫無保留地愛他呢?

 

 

 

4.      請告訴我們你對這本書的看法和讀後感想。
 

 
讀完威廉‧蘭迪(William Landay) 的《捍衛雅各》,我感覺為人父母真的很難也很偉大。

 

就算平常再怎麼理性思考如雅各父親這樣的檢察官,都會忍不住做出一些相當蠢的事情。雅各的母親更不用說了,身為心理醫師女兒的她,想必從事發後一直在自責和檢討,要是當年自己不如何如何、或者當年自己如何如何,就不會導致現在的雅各心理異常了。

 

傳統認為教養小孩的責任母親大於父親,而且雅各的媽媽也的確在日後成為專職家庭主婦照料雅各。所以遇到像《捍衛雅各》中這種狀況出現時,通常母親對這種自責和壓力通常會大過父親。

 

例如書中母親莫名其妙丟一把刀到公園的池塘裡------真不知道母親在想些什麼?或企圖做些什麼?------最有可能的是:她根本慌亂到無法思考了。(這個行為真的相當沒正面意義,對洗清雅各的罪嫌也毫無幫助呀!)

 

《捍衛雅各》在我讀來是一本很典型的法庭小說。我向來對英美法審判制度相當有興趣,檢辯雙方除了法律上的攻防戰以外,檢選陪審團成員、詰問中故意碰觸會遭對方抗議的敏感話題、對當事人和家屬服裝表情的要求………無一處不在攻防戰,每次閱讀這類小說,都感到相當過癮。

 

 

 

 

1  

 

 

 

 

 

捍衛雅各    Defending Jacob

• 作者:威廉‧蘭迪   William Landay
• 譯者:陳錦慧
• 出版社:三采文化
• 出版日期:2012年06月1日
• ISBN: 9789862297131

 

 

 

轉載自~~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46341?sloc=main


內容簡介


14位《紐約時報》暢銷作家齊聲推薦,今年一定要看的小說
亞馬遜書店二月選書,《出版人週刊》、《書目雜誌》星級評薦
一出版立刻攻占亞馬遜網路書店、
《紐約時報》、《出版人週刊》三大排行榜
數萬網友齊聲推薦,熱烈討論令人震撼的結局


  人們總是希望從法律中尋找真相,真相的認定卻往往取決於人們心中的恐懼……

  寧靜的高級住宅區發生了一起少年凶殺案,負責的資深檢察官安迪.巴博必須深入調查,揪出兇手。然而一項關鍵證據,卻讓他的兒子雅各變成了檢方的被告。這項突如其來的指控,迫使安迪說出隱瞞多年的血腥家族歷史。雖然法庭並不採用「殺人基因」這套證詞,但這個說法卻觸動了安迪內心最深處的恐懼。隨著法院開庭,他們的生活被攤在大眾面前一一檢視,巴博夫婦才發現記憶中乖巧的雅各,不知何時已經走進一個他們觸碰不到的世界,他與同儕相處時的反應、容易躁怒的脾氣、說話時冷漠的口吻,感覺就像個陌生人。儘管如此,安迪和蘿莉仍舊願意犧牲一切來捍衛自己的孩子,畢竟,在內心深處,他們比任何人都要更了解雅各……不是嗎?

  別以為你翻到最後一頁就可以知道真相
  闔上書之後,審判才開始……

 

 


本書特色:


  1. 作者將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教養態度對孩子的影響、從校園延伸到整個社會輿論的「霸凌」等議題,融入一件撲朔迷離的謀殺案件,呈現出豐富的層次及深度,讓這本犯罪小說不只是一本犯罪小說。

  2. 故事過程中穿插緊湊的法庭詰問,律師與證人一來一往的對白,暗喻司法體制的弔詭,讓人重新思考法律、正義與真相三者之間的關係。

  3. 突如其來的結局轉折,在讀者心中留下問號,也留給讀者更大的思考空間。

 

 


作者簡介

威廉.藍迪 William Landay


  耶魯大學畢業,隨後在波士頓學院取得律師學位,現居波士頓。他在開始寫作之前是位助理檢察官,著有兩本小說:《Mission Flats》榮獲英國推理作家協會匕首獎的新人小說獎 ;《The Strangler》榮獲提名史全德評審獎的年度最佳犯罪小說,被翻譯成十六國語言。《捍衛雅各》是他的第三本小說,甫出版及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

  更多關於作者和《捍衛雅各》的訊息:www.williamlanday.com

 

 


譯者簡介

陳錦慧


  加拿大西蒙費瑟大學教育碩士班畢業,喜歡閱讀中英文書籍,曾任平面媒體記者十餘年,現為專職譯者。近期譯作包括《微小說》、《蘿莉塔》、《綠色迷宮》、《被偷走的女兒》、《沉默之心》、《小鎮醫師的生命課題》等。

 

 

 
推薦序1

大家都想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是,您能接受「自己」的真相嗎?   by  雲林地方法院少年調查保護官(觀護人) 謝嘉仁


  從事少年調查及輔導工作,經常面對許多犯罪的青少年和他們的父母,進行審前調查(註一),都希望能夠找到子女有沒有犯罪、為何會犯罪的真相。很弔詭的是,一旦真相逐漸清晰,父母卻反而不能接受。子女都是父母的延伸,要父母坦然面對自己的真相,何其困難﹗一如書中主角──以打擊犯罪為職志的首席助理檢察官安迪的恐懼,害怕將家族的「殺人基因」果真傳給兒子雅各,那實在是令人無法忍受。因此他跟大多數的父母一樣,採取逃避的策略,不管局勢如何演變,真相到底如何,安迪只能一昧偏執地相信:雅各沒有殺人﹗表面上是捍衛雅各,其實捍衛的是自己﹗

  那,媒體報導的會是真相嗎?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感受媒體在時間的壓力下,對真相是無暇顧及的,不足的部分只能透過想像力去捕風捉影。對照臺灣現今社會的媒體報導,的確有類似情形,失真的程度有時還真讓人瞠目結舌。但是,這樣報導品質所形成的「社會輿情」是不容小覷,這也是司法院近來推行「人民觀審制」的由來。

  那,透過法庭審判過程就能呈現真相嗎?作者曾擔任助理檢察官,對交互詰問的過程描寫相當細膩、生動,讓人有置身法庭旁聽的錯覺。但是,法庭透過證據來「認定事實」,因此,證據如何呈現即屬關鍵,尤其是人證的部分。但是,人的記憶其實並不可靠,摻雜許多主觀的成分,通常只能呈現部分真相。

  那,生活在一起的家人會知道真相嗎?如小說情節般,看似親密的家人,彼此之間卻充滿秘密,並且隨著秘密質量的累積,逐漸建構一堵看不見且不易攀登的牆,透過本書,我們可以看道家人間那道牆如何築起的。在延伸到安迪的同事、工作伙伴互動關係,隨著兒子雅各的涉案、職務被停止,他的朋友跟安迪自然築起高牆,在這個觀照角度上,可以清楚覺察到,僅是透過身份、職位所建構的人際關係,如何不堪一擊。

  那,專業可以找到真相嗎?書中所談到的殺人基因,早在19世紀,義大利精神醫學家龍布羅梭(Lombroso.C)即對所謂犯罪的先天負因進行研究,研究假設犯罪行為會透過遺傳,將犯罪的因子複製代間移轉給下一代,成為生來犯罪人,並提出雅各氏症(註二)予以佐證,由於鑑別度不高,後來犯罪原因的研究比較傾向對環境因素的探討,但是,隨著近代生物科技的進步、腦神經傳導及DNA的發現等因素介入,在可預見的將來,在犯罪生物學的領域將會蓬勃發展的空間。關於專業,本書還提供另一思考角度,如果專業無法針對具體現象提供解決方法,那這個專業還有存在的價值嗎?雅各的媽媽蘿莉原本對渥爾古醫師最為合作、接納,但是醫師專業的意見卻帶給蘿莉極大的恐慌和無力感。

  在資訊充斥的現代社會,如果只是習慣單方面接收訊息,而不習慣思索訊息的正確性,慣性盲目地做出判斷,無論個人或社會是很危險的,所謂的「民粹」就是類似的盲從。《捍衛雅各》這部小說,宛如一趟探尋真相的冒險,讓人在不知不覺中「一氣呵成」將它讀完,卻值得再三回味、反思。

 

  註一:少年事件處理法第十九條第一項規定:少年法院接受第十五條、第十七條及前條之移送、請求或報告事件後,應先由少年調查官調查該少年與事件有關之行為、其人之品格、經歷、身心狀況、家庭情形、社會環境、教育程度以及其他必要之事項,提出報告,並附具建議。

  註二:雅各氏症(Jacobs syndrome):在正常男性染色體xy上多一個y染色體,在有犯罪前科的人佔比較高的比例,且具有反社會傾向。

 

 


推薦序2

捍衛雅各,在愛與信任的鋼索上,擺盪   by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捍衛雅各,看似近,似乎遠。諮商室裡,總有一副畫面,右方坐著看似少不經事、沉默的青春期孩子,左方坐著滿臉疑惑、不知所以的父母。身體的距離近,但心靈的距離遠。

  親子之間,很尷尬,總是遇見事情後,彼此開始被迫產生交集。

  「孩子,我們熟嗎?」這句話,你是否曾經在心中自我自答?是否有那麼一天,你突然發現眼前的孩子變得陌生?還是,這個孩子你從來沒有熟悉過。有時,我們熟悉的,或許只是孩子隨著年齡改變的身形,但潛藏在這軀殼裡的心靈,似乎總是如同謎樣般,陌生。

  孩子沒有說,並不表示孩子沒有事。有事,孩子也不見得會選擇對我們說。我們常常納悶:「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告訴我?」或許我們可以轉個彎來想:「為什麼孩子應該告訴我?」「為什麼你那麼有把握,孩子會把開啟心靈深處的那把鑰匙或密碼交付給你?」這是殘酷,也是最貼近的事實,在這一段青春物語上。

  我們常自認為相信眼前這個孩子,也常理所當然認為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孩子的全部。很多時候,我們似乎都不急著想要去了解眼前的孩子。但如果真的讓我們細細道來,說真的,能夠說到心坎裡,或許少之又少。

  遺傳基因是原罪嗎?是無法擺脫的宿命嗎?面對遺傳的議題,是讓你找到合理的歸因,來解釋孩子的行為,特別是當你撞見駭人聽聞的遺傳傾向。或是,你將疾病與缺陷,自責於教養上的缺失,這又會是如何地讓道德沉重。

  無論是書中所提,反應性童年依戀障礙、自戀性人格異常或無法抑制的衝動,或實務上出現的對立反抗、品行疾患,或反社會性人格疾患。面對遺傳與疾病,會是如何挑動著彼此的親密關係,及影響你對於青少年教養的看法。是如同原子彈般,暴力地、重重地在關係中,轟然一聲,而沉重下去,或是讓家人愛與信任的關係更加深深烙印。

  《捍衛雅各》,在字裡行間,讓你我重新檢視親子之間的關係,也讓我們再次看待愛與信任,親密與秘密,及細細品味如謎一般的青少年物語。

 

 

 
詳細資料


ISBN:9789862297131
叢書系列:iREAD
規格:平裝 / 44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翻譯文學> 英國文學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懸疑/推理小說> 歐美懸疑/推理小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