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照-5.jpg  

 

 

手邊剛好讀完兩本法國作家的作品:艾力克.菲耶的《長崎》和白蘭婷.勒卡雷 (Blandine Le Callet) 的《結婚蛋糕》( Une pièce montée ),兩位作家的作品我都是第一次接觸,也意外地發現兩位作家年齡還算相近(應該屬於同一世代的人吧~~雖然我對法國歷史完全陌生)。

 

但是綜合過去我閱讀法國男作家和女作家作品的感覺,我真的要說:法國作家『男女大不同』呢!

 

 


56歲單身的上班族志村,隱隱約約覺得自己居住的房子有什麼不對勁,明明不久前剛買的食物不翼而飛,只丟了一樣、小小的一樣,是自己記錯了嗎?

 

下次他再前往超級市場採購食品時,特地把收據明細留了下來------對,又有一項小東西不見了。而且今天更誇張,他早晨喝剩15公分的果汁,現在一量只剩8公分………

 

我大為震驚。某種程度而言,我的冰箱相當於我的未來,不斷重新循環………想到有隻陌生的手,不時拿走幾樣東西,指染即將成為的未來之我,我陷入深深的煩惱倉皇。其實還更糟:我因而反感作嘔。那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強姦行為。

 

 


志村先生的煩惱可想而知,換成是你我,肯定也會有一種被無端侵襲的惡感。於是房子的主人志村先生出外買了監視器材,架設在廚房,他想知道:『是什麼』讓他的食物不翼而飛。

 

時間並沒有等待太久,過幾天志村上班時在辦公室電腦的外掛畫面中,看到了一個女人,大喇喇地在他家中的廚房進進出出,甚至悠閒平靜地安坐在餐廳的椅子上燒開水泡茶喝。------志村於是立刻報警。

 

警方抵達後,果然毫不費力地捉到這名女子,女子是如何住進志村家中?住了多久?為何選擇志村的的房子居住?她有什麼目的?她是誰?

 

 


簡直就要變成一本堆理小說的開頭,艾力克.菲耶的《長崎》卻維持住一般文學小說的風格。

 

在故事的中段和末段,作者選擇了讓這名女子發聲;她娓娓道來自己住在志村家中的一切:比較近的過去和更早的過去;然而出人意表的是:這裡面有個很揪心的故事。突然會讓讀者不想討厭她任意侵入民宅的舉動了………

 

 


艾力克.菲耶 (Eric Faye) 的《長崎》( Nagasaki ) 和我概念中法國年輕一輩男作家作品走的風格很相似,陰鬱、深沉、不歡樂、沒有高潮的爆點,但卻有一種『故事應該說完呀』….的感覺。

 

雖然書名為《長崎》,寫作靈感來源也的的確確來自發生在日本長崎的一件社會新聞,作者艾力克.菲耶為了讓書寫時靈感更充沛,甚至還親自到長崎居住了一年。

 

雖然一切的一切都是日本,書名《長崎》在日本西邊,主角都是日本人,發生地日本長崎,但是卻活生生是透過一位法國文學家的眼光來看這段故事。相當有意思,而且也相當『不日本』(~~換句話說,還是很『法國』)。

 

 


說到底,《長崎》是個很感傷的故事呢!

 

 

 

 

長崎    Nagasaki

• 作者:艾力克.菲耶   Eric Faye
• 譯者:陳太乙
• 出版社:衛城出版
•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
• ISBN:9789868729551

 

 

 

 

 

快照-555.jpg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22235

 

 

內容簡介

 

  ★2010年法蘭西學術院小說大獎 Grand Prix du roman de l’Academie francaise
  ◎改編自2008年日本真實新聞事件

 

  如果有人跟你一起住了一年,你卻完全沒有發現……

 

  志村先生獨自居住一棟幽靜的房子,面眺長崎造船廠。這個平凡的男子每天早上去城裡的氣象站上班,一路在心底咒罵嘈雜的蟬叫聲,一個人吃午餐,下班後早早回家,回到一個沒有氣味,只嗅得到井然有序與節制分寸的窩。

  最近他發現家裡的食物似乎默默消失。記憶中買過的魚,忽然遍尋不著;早上剛開瓶的飲料,下班回家後卻好像少掉一些。他百思不解,於是開始每天做紀錄,甚至用尺測量飲料還剩下多少。

  沒錯,食物果然以一種微妙的速度消失中。為了找出原因,他購置網路攝影機,準備在上班的時候監視家裡的一切動靜。

  看到了。一名女子的身影從鏡頭前晃過。他疑惑地看著監視器畫面,急忙報警。警察抵達時,門是鎖上的。他們以為這是謊報,差一點就轉身離開。但為求徹底放心,他們還是搜查了每個房間。結果,在最底端那間榻榻米和室……

 

 

 

 

作者簡介

艾力克.菲耶 Eric Faye

  1963年生,路透社記者,199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隔年出版第一部小說,已有散文及小說作品十餘部,包括《我是守燈塔的人》、《雨海上的郵輪》、《我的未來灰燼》、《一段沒有你的人生》、《我的夜車》、《可憐蟲工會》、《沒有指紋的男人》,以及《巴黎永遠屬於我們》等等。曾多次獲得文學獎項,2010年的《長崎》更榮獲法蘭西學術院小說大獎。

  菲耶在報上看到一則發生在日本的奇特新聞後,久久無法忘懷,便決定以此為題材,創作自己的最新作品;為此他特地前往日本,深入瞭解當地的社會與文化,最後的成果就是令法國文壇驚艷萬分的《長崎》。

 

 

 

譯者簡介

陳太乙

  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畢業,法國Tours大學法國現代文學碩士,法國Grenoble第三大學法語外語教學碩士暨語言學博士候選人。曾任中學及大學法文講師。喜歡閱讀,快樂翻譯。已出版譯作:《秘密時光》、《貓的智慧》、《睡蓮方程式》、《幸福書》、《馬諦斯》、《消失的小王子》、《偷臉》、《反骨:法國第一女律師的故事》、《法國女魅力小百科》、《王者,席丹》、《歐赫貝奇幻地誌學》套書、《我死了,但什麼也沒學到》、《最後的巨人》、《普瓦蘭麵包之書》、《女力設計100年》。

 

 

 

 

 

名人推薦

  這是一部充滿原創性的作品。──法蘭西學術院小說大獎評審團

  這冊輕薄的小說,具備了偵探片的元素且頗具節奏性以及小說鋪陳的巧妙安排,此外,它也具音樂性,將戲劇張力拉到最高點。它雖是則不起眼的社會新聞;透過作者敏銳的筆觸,揭示了人性鮮為人關切卻又切身的文明病──孤寂與疏離。──阮若缺,政大歐文學程教授

  能成功將「深度藏於表面」的作品卻不多見,《長崎》以浮世繪般的精鍊文字,集中火力扼要描述陌生個體交會的疑懼、不安與自省,從內容與形式而言,可說是一則精緻飽滿的文學演練。──楊美紅,小說家

  艾力克.菲耶的寓言千奇百怪,各有奧妙。在這本書中,他對我們說了其中一則。少少一百頁,一頁不多,卻已足夠作家揮灑;探討了幾個大主題,絕無勉強的勾勒,甚至看不出筆觸痕跡:罪惡感、羞恥心、孤獨、懊悔不甘。書中人物對於生活有一種真切的不適,在緊張得難以喘息的社會中找不到定位。──《費加洛報》Le Figaro

  為了將這則簡單卻令人難安的故事表現得恰如其分,菲耶採用了日本浮世繪般簡潔有效率的手法:沒有注釋,沒有破折號,沒有無用的偏離主題──本質,事情的重心與想法,別無其他。我們只會有一種更強烈的奇妙感受,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之間的關係,而這正是異想落差有趣之處。我們以為知道自己是誰,住在哪裡,與什麼人一起生活;而突然,因為一次發現,一場翻天覆地的混亂,我們內心深處與世界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逐漸消失。作者以令人讚嘆的嫻熟技巧,直接深入內心,討論人心。而本書集上述優點於一身,是一本簡單扼要又動人心弦的小說。──《世界報》Le Monde

  「一首奏得剛好的小樂曲,」法蘭西學術院院士及作家維圖(Frederic Vitoux)表示:「我們全體法蘭西院士都明顯感受到,艾力克.菲耶能以非常簡潔、非常透明的筆觸製造一種紊亂的情緒──如德國作家霍夫曼史塔(Hugo von Hofmannsthal)所言:深度應藏於表面。菲耶的才華即在於將深度藏在表面。」──法國廣播電臺國際臺Radio France Internationale

  長崎,作為書名,聽來簡潔有力;但它也是日本門戶開放之前禁鎖西方商人之島,是中間地帶,身分不明。對志村和後來躍居幕前的女入侵者而言,長崎亦代表著刻印在他們個人命運中的地理、歷史及社會危機。艾力克.菲耶混合各種書寫、風格、語氣、將一則小小的社會新聞編造成一部迷人、發人深省、感動人心的小說。──《人道報》Humanite

  《長崎》是一本簡潔有力的小說,在你身上迴響許久。以細膩的文筆,不誇張的語氣,艾力克.菲耶探討了罪惡感、記憶、擁有之脆弱,以及社會的自私。一部優雅的作品,受到秋季多項文學大賞注目青睞。──《快報》L’Express

  在《長崎》中,艾力克.菲耶展現了一種詭異迷人的手法。在這則令人輾轉難眠,隨時警醒的故事中,似乎處處是疲憊不堪的心境;在這則故事裡,關愛如此匱乏,卻仍衍生出一絲絲溫柔。──《十字架日報》la-Croix

  一篇短短的文字,尖銳辛辣。自始至終游走在現實邊緣,這部小說以寓言的型態邀我們去探討現代社會中的人際關係。──viabooks網站

 

 

 

 

 

詳細資料

  • 叢書系列:綠書系
  • 規格:精裝 / 168頁 / 18.5*12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目錄

長崎
附錄
後記──寫給臺灣讀者 / 艾力克.菲耶
孤寂與疏離──讀《長崎》 / 阮若缺
家有寄居人──《長崎》的漂流與標記 / 楊美紅

 

 

 

後記

寫給台灣讀者

  時值二○○八年五月。我結束了一趟日本旅行回國,剛好接到一封簡短的快訊,報導一則來自這個國家的社會案件。身為記者,我每天瀏覽幾十條荒誕古怪的新聞。然而,這則新聞深深撼動了我:一名日本男子發現,自己不在家時,家裡有些物品被挪動使用過。他覺得十分奇怪,於是裝設了一架網路攝影機,在他出門後拍攝房子裡的情況。而他則從辦公室監看才剛離開的家。從這則短短的新聞中,很直覺的,我找到寫一部小說所需要的所有材料。我覺得這則消息給人很多幻想空間。於是,我把它收藏起來,希望有一天能用這個題材寫出點東西。

  有好幾次,書寫其他小說時,我也曾引用讓我印象深刻的社會案件。那些情節都發生在法國,是我所熟悉的環境。然而這一回,面對這則來自遙遠東方的新聞,有種新的什麼應運而生:身為小說作者,我第一次覺得自己有能力創造一些人物,安排他們住在一個我深感好奇卻所知甚少的國家,日本。

  我並未立刻著手書寫。究竟想以何種方式來融入這則事件,我自己還不清楚。如何把一起驚人的真實事件織入小說的鋪陳架構?解決之道,與其他許多事情一樣,在於時間。只要經過足夠的時間醞釀,點子自然生成。如此過了一年,我動手寫作《長崎》。在這段期間,我又去了一趟日本,在京都租了一棟日式傳統平房,以便瞭解日本國民的生活。因為,在我眼中看來,無疑的,這則社會報導的背景,不可能挪移到世界其他地區。當然,故事本身具有某種放諸四海皆準的特質,但我從來無法想像,比方說,這樣的事情如何能在歐式公寓裡發生。

  這則新聞何以讓我覺得充滿東洋本色?在京都的小屋子裡住了一星期之後,我開始初步領悟箇中原由。人們在榻榻米上行走,赤腳或穿襪,又或穿襪套,走起路來寂靜無聲。透過活動拉門進出房間時,一樣寂靜無聲。小說女主角所睡的那種壁櫥,以滑動的方式開關,也不發出任何嘈雜聲響。因此,我認為,暗地裡住在一間和式大寓所,不引人注意,的確有可能。而同樣的行為,搬到歐洲,顯然困難得多:我們的房子裡,地板吱吱呀呀,門板碰撞起來喀啦作響……但還不只如此。根據《朝日新聞》的報導,暗中窩藏在陌生男子家中的女性,是一名失業者。在法國,失業人士可以長期領取救濟金,且保有住所。在日本,失業人口顯然少得多,救濟期限沒有那麼長,大約很快就會流落街頭。我並猜想,相較於法國,在日本,失業者應該比較容易對自己的處境感到羞愧,且羞愧的感覺更強烈。這就是我堅持將小說背景設在日本的緣故。

  但是,究竟為什麼要拿這樣一則社會新聞當題材來寫作?我相信,這起案件能讓我探討現代人的孤獨;孤獨來自城市,企業重視工作績效,當然還有失業的壓力。一方面,女人這個角色處於一種困頓的孤獨,被排拒在職場之外,以社會邊緣人自居。另一方面,單身男人則刻意承擔孤獨,打造一種疏離他人的生活。於是,藉著這起案件,我能並行處理兩種完全不同的孤獨型態。一方面,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將某些生命視為糞土,把他們排擠至邊緣,任其孤獨;另一方面,這個世界又阻止希望孤獨的人繼續孤獨,總不斷來招惹他們。志村先生即被世界追上了;一如日本,經過兩個半世紀的閉鎖之後,在長槍大炮的威脅之下,不得不與世界其他國家進行交易:這即是一八五○年代,美軍艦隊的「黑船」強制日本之情勢。從這個角度來看,長崎這座城市使我深感興趣。這樁事件,若沒記錯的話,其實發生在福岡,日本四大島之一的九州的另一座城市。我把故事背景移到長崎,因為這座城市有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它曾是世界與日本之間的連接點。在長達兩的半世紀之久的鎖國時期,那是歐洲商人唯一能踏上的日本領土。日方允許他們住進一座人工島,島嶼建造在港灣裡。在我的想法中,對日本來說,這座島所扮演的角色宛如位於獨居男子寓所的底端,女人偷偷窩藏的壁櫥。

  我認為,《長崎》將我在其他作品中已探討過的一個主題再做了延伸:這個世界的侵入性愈來愈強,且鋪天蓋地,來勢洶洶;生活在其中,現代人如何還能保有個人隱私?這是我在《我是守燈塔的人》和《一段沒有你的人生》等書的中心思想。這則日本社會案件給我機會再次討論我一貫在意的議題,並思考得更深入些。由於全球化傾向已遍及所有國家,而在地球這一端與那一端,關於現代人與都會人的問題幾乎大同小異;容我大膽地希望《長崎》的臺灣讀者樂於與我一起,分擔對我們這個世界的關心與憂心。

二○一一年九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