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ity.udn.com/78/4733754

玥璘   2011/10/23

快照-1.jpg  

談書的書從來不會少,張愛玲身為名家,而且可說是某種品牌乃至標籤的存在。(我懷疑到底有多少人曾在校內文學獎中,很開心地聽到評審稱讚其作很有張愛玲的味道?)張學著作已經多得汗牛充棟,又或者,氾濫成災?

 


氾濫成災,也許在於人人都有自己一套張愛玲論。看了《張愛玲學校》,更驗證了這個觀察。《張愛玲學校》是聯合文學因應張愛玲誕辰九十周年時,於民國九十九年九月的雜誌上特闢的專輯集結,並添補些許文章而成。此書裡面,共有十五位作家以各種角度談論張愛玲,令人驚訝的是,不知該說策劃者邀稿邀約得好,又或者身處文化圈內不對祖師奶奶有所研究不行,我原以為會有的良莠不齊竟然避開了。大多數的文章,都可以見到寫文者對張的硬底子,即便是表現地沒那麼出色的文章,倒也不算濫竽充數,純只是相比後顯得不那般優秀罷了。於是到頭來,最該詬病的,反倒是那句副標:「史上最簡單明瞭,一次讀懂張愛玲!」

 


從這個定位中,隱隱可以看出某種緊張,乃至於某種矛盾。也許是我太過敏感了吧,但我純粹對這句副標有意見。要深入了解一名作家是好事,卻絕非速食地匆匆吞食。按照張愛玲在文壇的特殊地位,這種附標廣告的命名,像抓住部分讀者的擔憂心態,張愛玲很紅(不比過去轟動但好歹再延續個十年以上還不會退流行),不懂張愛玲,好像不行。這副標傳遞的,不像在說張愛玲有多好多好,假如你想更深入了解認識的話,可以看看這本來入門。反倒像在說,不懂張愛玲,不行哪!(搖手指)

 


要說的話,這也可說是張愛玲的厲害,除非是份量極重,知名度特高,不然我們不會覺得不懂不行。更不會如編者一般,在多得漫出來的研究書海裡暈頭轉向,於是改用比較單純的學科分類方式來一一吸收。事實上,光看《張愛玲學校》的講師們,我自己也被嚇到,有好幾位我根本不曉得她是張迷(畢竟這年頭文章裡引幾句張愛玲似乎是基本要件?),也沒出過什麼相關著作,卻都侃侃而談地言之有物。

 


坦白說,去掉改掉這句不討喜的副標,我對這本書可以說是沒有什麼好挑剔的。當初只是衝著個人意見下去翻(可見聯文新增科目地多有誘惑力),意外發現其他篇文章也很可親。固然說我不是目標讀者(只讀過三篇最知名的短篇和三本散文集),文章作者也往往假定讀者對張早有認識,最起碼名作名篇《半生緣》、《金鎖記》、〈色戒〉和《小團圓》沒有碰過也是不行的。然而混了中文系的好處就是雖然〈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年年都必須碰上,已經到了如果可以我人生不想再和白流蘇有牽扯的地步。(錢夫人也是!)但好歹有些基礎認識,不會如墜入霧中弄不清狀況。此外,更因為系所的緣故,這類談書談作者的文章作品也碰得不少,而《張愛玲學校》真的是做得很有誠意,深入淺出的一本。

 


比起引介,這本更著重的是進一步分析。然而,受限篇幅所致,幾篇文章又有些論文雛形的味道,像表現個概念,提供些方向,不少題目是值得拿來做研究,出個專書的。(也許也真有人出過)郭強生對照張愛玲中英小說的表現與成就,黃心村以畫來析解文字和影像的張愛玲(可惜沒有一一收錄圖),陳祺勳(個人意見)談其奇裝異服,吳國坤觸碰較少人知的電影劇本,這些對我來說是比較特別的,頗有意思的。(然而我不太喜歡第一篇講蟲患的,有趣歸有趣,卻太推測,也太聳動了點)

 


至於較廣為人知的題目,譬如其貴族身份,情慾愛情書寫,對生活瑣事的描繪注重卻又在現實生活中是個廢物,上海之於她的小說,當然還有近來鬧得最烈的《小團圓》。我也覺得諸位名家寫得很好。特別首推季季那篇,不見得多增長什麼新知,卻寫得饒富有味,細膩有情格外有層次。

 

學校往往是認識的引子,至於要再深入,則看個人造化。《張愛玲學校》是學校,而非補習班,不是一本濃縮所有要點,而是讓人發現張學的各種可能性。

 

 

出處: 《張愛玲學校》,是學校而非補習班 - 聯合文學 - udn城市 http://city.udn.com/78/4733754#ixzz1cQMBB7t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