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g  

 

每每新聞報章又出現『恐龍法官判決書』時,我就會成為週遭親人攻擊的對象:你們這些讀法律的oooxxx。

我也會非常識相立刻閃人,事後再去偷看這位法官是不是我認識的學長姊。


我要說的是,變成恐龍法官真的不是他們的錯,而是……上課教授真的這樣教的呀!

 

 


費迪南.馮.席拉赫 ( Ferdinand von Schirach ) 的《罪行》( Verbrechen ),其實我並沒有太大的困惑,因為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判決流程和角度,本來就是如此,如果讀到不一樣的答案,我還可能大吃一驚呢。

 

某人做出一連串的行為,其中侵害到其他人的法益,於是乎執法單位將之送辦,待檢警將證據一一確認無誤之後,看看犯罪要件及要素是否構成,再由法官宣判有最或無罪………這一系列近乎SOP的流程,要說他不人性嘛,我倒是不這麼以為,因為這正是『規則』,說白一點,這就是『遊戲規則』;就好比一開始不論你是出生在共產主義社會、社會福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你就有一些規則非遵守不可,違反了就是違反了,沒有第二句話可說的。

 

我在猜想,費迪南.馮.席拉赫的《罪行》中譯本為什麼會在各書局排行榜上名列前茅那麼久呢?原因無他,因為平時(充滿好奇心和習慣八掛的)我們只能在社報紙或電視上讀到某些社會新聞,那麼短的故事,簡簡單單的起因(因財、因情、因仇恨……),不算很複雜的動作(因為如果當事人做得到,理論上應該是每個人用點心就能做得到 ),最後發展出一種被稱為『犯罪事實』的東西。

 

身為閱聽和閱讀者的你我,因為只能被動接收資訊,所以故事到這裡,沒有了。大多數的案件,不會有記者想要更往前去回溯更多過去,也沒太多時間去關注未來當事人的發展,因為這個社會上,每天每天,好的壞的美的醜的,各種事件都很快地上演,然後鞠躬謝幕。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這樣運轉的。因為這就是既存的『規則』(遊戲規則)。

 

 


委託人與辯護律師存在著非常奇特的關係,律師並不是真的想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至於律師是否相信他的委託人是無辜的,則一點都不重要。律師的任務就是為委託人辯護。

 

警方辦案的出發點是沒有巧合的存在,他們百分之九十五的調查都是書面作業包括物證審核、重要事項備忘錄、證人的訊問等等。………與此相對、律師則是從檢察官建構的鐵證如山之中、為被告找出疏漏之處。巧合是律師的盟友,他們的任務是避免輕率的將案情導向似是實非的『真相』。………所以我們還在尋找能夠拯救委託人的巧合。

 


上面兩段話皆出自費迪南.馮.席拉赫的《罪行》中,不知道您看了有什麼感想?


世界應當是黑白分明?亦或是濃淡不一的灰色?

 

 

 

罪行     Verbrechen

• 作者:費迪南.馮.席拉赫    Ferdinand von Schirach
• 譯者:薛文瑜
• 出版社:先覺
• 出版日期:2011年06月
• ISBN:9789861341736

 

 

 X61GsffDnueL.jpg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09001

 

內容簡介

每個淡然述說的故事背後,都是一個巨浪滔天的人生!
誰才是受害者?無從選擇而犯的罪行,如何定罪?
如果置身其中,你,會怎麼做?

 

  11個完全真實,如電影般的親身案例,
  讓德國最會說故事的辯護律師,
  撼動你對人性、罪行、愛與罰的一切判斷!

 

  醉心於《龍紋身的女孩》《告白》《惡人》的故事,喜歡讀《正義》後的思考,
  絕對會對《罪行》的故事著迷,將在腦海停不住思索罪與人性!

 

  ★長踞德國暢銷書榜,熱銷50萬冊,電影將由《香水》製作公司出品,《當櫻花盛開》導演執導
  ★榮獲「克萊斯特文學獎」、《慕尼黑晚報》「年度文學之星」高度肯定
  ★明鏡週刊、紐約時報、泰晤士報、金融時報……重量級媒體驚艷報導

 

  他是德國知名的辯護律師,他的工作就是維護「人之為人的尊嚴」。
  面對看似冰冷無情的案件,作者馮.席拉赫深入每樁罪行的原點,
  用11個有如紙上電影的故事,展現不同樣貌的人性難題。
  沒有絕對的是非黑白,離奇的情節讓人感同身受,
  又對故事人物的處境不勝唏噓。
  仔細看看他們,可以更了解我們自己。

 

  很少有人會在早上起床的時候說:
  「好吧,我今天要犯罪。」
  但是,每個人都可能犯下罪行。

 

  .手刃髮妻,卻在法庭上讓聞者無不落淚的老先生
  .出於愛,每天晚上為弟弟演奏大提琴的女孩,最後卻犯下死罪
  .一成不變使人抓狂,博物館看守員的壓抑與規律逼迫出瘋狂行徑
  .社會邊緣人離奇的身世,讓參審員湊了機票送他回到摯愛身旁……

 

 

 

作者簡介

費迪南.馮.席拉赫(Ferdinand von Schirach)

  1964年生於慕尼黑,自1994年起擔任執業律師,專司刑事案件。他的委託人包括前東德中央政治局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基(Ginter Schabowski)、前聯邦情報局特務諾貝特.尤瑞次科(Nobert Juretzko)、工業鉅子、達官顯貴、中下階層人士及常民百姓。2009年處女作《罪行》出版,引起廣大迴響,德國讀者及媒體好評不斷。2010年以本書獲《慕尼黑晚報》選為年度文學之星。同年獲頒德國文壇重要獎項克萊斯特文學獎。

  2010年第二本書《罪責》(Schuld,中文書名暫定)出版,亦長踞德國暢銷書榜。

  《罪行》售出32國版權,電影版權亦已由《香水》的出品者康士坦丁電影公司買下,第一個改編故事將由以《當櫻花盛開》聞名國際的導演多莉絲.朵利撰寫劇本及執導,於2011年春天開拍。

 

 

 

譯者簡介

薛文瑜

  專職德文譯者。譯有《悶爆——小心!工作太無聊會生病》《最後的邀請——父予子的告別禮物》《偉大的失敗者》(合譯)《小心!偏見》《饗宴的歷史》等,譯著屢次獲選開卷年度十大翻譯類好書獎。

名人推薦

  破天荒!吳念真夫婦首度聯手推薦!「這才真的是『每一篇都是一部電影』!」

  ★作家、導演、醫師、律師、書虫、愛書人,一致拍案驚艷叫好★

  吳念真、小野、侯友宜、詹宏志、王浩威、李偉文、光禹、冬陽、戴立忍、馮光遠、黃國華、蘇絢慧、盧蘇偉、張大魯、李明璁、吳宜臻、林峰正、顧立雄、林永頌、程曉桂、藍祖蔚、盧郁佳……著迷推薦!

 

 

★各界名人著迷推薦

  一本關於尋常犯罪的非凡著作,由一名經驗豐富的辯護律師寫成,筆調充滿懸疑與洞見,並且優美而嚴謹。一部實實在在的驚悚作品。
徐林克(《我願意為你朗讀》作者)

  一件犯罪,從事後看都只是冰冷的書面資料,無法身歷其境感受第一現場的驚悚震撼與兇手的冷酷無情。研讀這本《罪行》,可以讓人體會人性最深層、黑暗的一面,對於未來,就能有更多面向的思考與準備。
侯友宜(新北市副市長)

  法律在人性的夾縫中其實顯得微不足道。作者不用法匠的角度去講故事,而是讓故事自己去講故事,每篇故事有如一道道酸甜苦辣的菜餚。作者在起鍋前用了一丁點法律去調味,竟然就把人性烹調得如此入味。
黃國華(總幹事)

  人類社會對其社群成員施加懲罰的目的與價值何在,始終不若其他動物社會來得簡單明瞭,那是因為我們有人性。提升人性所特有的理性、關懷、許諾、信仰與自我想像,使我們能夠超越生存與繁衍之外,賦與生命更深層的意義。謹推薦本書予所有對人性難題有興趣的人們。
顧立雄律師(萬國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人)

  律師,常被認為唯利是圖,滿身銅臭。本書作者顯然不是如此。他充滿人道關懷,所作所為充分散發出法律人應有的智慧。
林峰正律師(民間司改會執行長)

  這本書很好看!尤其以律師角度看來,心有戚戚焉。如果知道我們有所選擇,就不會發生法律所不能原諒的「罪行」,這十一個故事讓我們看到最原始的人性……(摘自推薦序)
吳宜臻律師(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理事長)

  因著人性,這本書所述說的故事,就不只是某地區的人才會發生的生命情節。因著人性,誰都有可能走向以罪行了結一切的地步。……透過本書,我們都可以好好的檢視與察覺自己內心那些可能醞釀成罪行的傷痛與壓力,早一刻為自己做出一個放過自己、善待自己,也終止悲劇發生的決定。(摘自推薦序)
蘇絢慧(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出於愛情而從事的非法行為,無罪。如果法律多一點人性化的考量,這世界會更美好。
張大魯 (這些人那些事  網路廣播電台製作人)

  費迪南.馮.席拉赫用平實簡潔、不帶煽情的文字,細膩寫下犯罪、律政與人性三者交織而成的故事。每一則都有其神祕、緊張、驚愕或感人之處,甚至比小說更曲折離奇──只是這些情節並非虛構,而是來自你我可能會經歷同樣遭遇的真實世界。極為耐人尋味的閱讀體驗,誠心推薦一讀。
冬陽(推理小說評論人∕文字工作者)

  倘若不是這般節制而冷靜的敘事
  所有曲折細節將流於腥羶的窺奇
  如果沒有那麼同理而柔軟的視角
  一切駭人聽聞就只是待除的毒瘤

  於是他人的罪行之過
  也是自我的反思之鏡
李明璁 (作家,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

  從文學角度而言,這十一篇短篇故事扣人心弦、高潮迭起,是非常引人入勝的作品。每一個案件,德國刑事辯護律師看到的不只是卷宗,重要的是當事人,不只是抽象的法律概念,而是當事人的真實處境及內心世界。作者並非用律師的眼光看當事人,是以當事人的角度,深入他們的階層,了解他們內心的愛與痛,委屈與期望,真是有「人味」的正義律師!
  推薦這本書給關心正義的人,相信這本書可以讓您以不同的角度瞭解「罪犯」。我也推薦這本書給從事司法工作者,包括法官、檢察官及律師,我們常常忙碌於卷宗堆裡,而忘了當事人,相信這本書會提醒我們重視當事人,更深入瞭解他們。
林永頌律師

 

 

★重量級媒體驚艷報導

  「《罪行》是一部異常迷人的短篇故事集。」
《泰晤士報》

  「這些故事之所以引人注目,不是因為主角人物的極端特質,而是敘事者的筆調:不濫情,諷刺而幽默……卻從不失卻人性。如果說《罪行》揭露了司法反覆無常的本質,那麼文中也支持了弱勢的一方。」
《金融時報》

  「像《罪行》這樣的一本書,很容易淪為如同嘉年華會的怪物秀那樣譁眾取寵的作品。不過,馮.席拉赫曉暢俐落的文字卻為其賦予了一股簡潔的權威性。除了極少數的暗示之外,他幾乎從不訴諸鑑識心理學。每一則故事都進展得非常明快,每個轉折都會帶來出人意料的發展,就像一頭眼睛火紅的野獸在夜裡的森林小徑上喘息奔行。除了審理程序的敘述之外,這本書其實充滿了德文童話故事的精神:令人毛骨悚然的古怪故事,就像霍夫曼、克萊斯特、格林兄弟乃至卡夫卡的作品一樣。」
《獨立報》

  「迷人不已……一本篇幅輕薄的合集,收錄了十一則令人讀來欲罷不能的故事……以冷靜而和緩的筆調寫成,吸引著讀者步步深入。馮.席拉赫引導我們探究難以預測的事件後果,這種後果能夠將不完美的普通人逼到無可忍受的處境,促使他們做出令人髮指的行為……」
〈紐約時報書評〉

  一本篇幅輕薄的合集,收錄了十一則令人讀來欲罷不能的故事,全都取自於作者的執業生涯,並且以冷靜而和緩的筆調寫成,吸引著讀者步步深入。
〈紐約時報書評〉

  費迪南.馮.席拉赫從他的檔案中挑出了幾件謀殺與犯罪謎案,並以受書評讚譽為可比瑞蒙.卡佛的沉穩筆調,將這些故事轉化為文學瑰寶。
〈泰晤士報書評〉

  這些故事——想必是出自作者自身的經驗——撰寫得細膩纖柔,而且發人深省。
《泰晤士報》

  在馮.席拉赫筆下,風格、寫作型態與主題都調和一致,共同描繪出一幅犯罪圖像,明快俐落又高潮迭起,同時也深富可信度。
《坎培拉時報》

  《罪行》的每一則故事都各自有其魅力,各自有其神秘與張力,但費迪南.馮.席拉赫撰寫這部傑作的目的,無疑是要讓我們知道盜竊不一定是盜竊,蘋果不一定是蘋果,而且一個人的行為不論乍看之下有多麼殘忍野蠻,他終究還是人。
《解放報》

  馮.席拉赫以魔鬼般的精確性,解釋了什麼樣的力量足以逼使人犯下無可彌補的罪行。同時,讀者也在他的邀請下,不由自主地反思起正義的議題。
《費加洛日報》

  這些短篇故事具有無可否認的小說結構。作者對自己的文字具有充分掌握,每一則故事的敘述也都棄絕煽情的手法,但不是因為他採用法庭辯論的語調,而是因為他對事實的單純敘述。
《圖書週刊》

  這些令人陶醉的文字之所以迷人,原因就在於故事本身;也因為其精確的風格與細膩的心理分析相互結合,為這本呈現出司湯達爾所鍾愛的「令人信服的小細節」的著作更添魅力。
《論壇與我》

  馮.席拉赫筆下的人物比一般黑色小說的人物更顯生動,也許是因為他的人物較為真實,而且描寫的手法又簡單而鮮活,沒有不必要的把戲:只是單純觸動人心。
《共和國報》

  這本書中呈現出來的,而且最後繚繞不去的,乃是一位貨真價實的作家表達出來的聲音,以及他賴以看待真實與虛構世界的明白又確切的眼光。
《D》

  他的風格緊湊,而且具有深刻洞見。馮.席拉赫擁有與生俱來的文學敏感度,他的這本書已成為近代歐洲文學的重要作品。
《未來報》

  一部傑作!對作家最大的讚美,就是將他與杜倫馬特(Friedrich Derrenmatt)相提並論。在本書中的許多部分,馮.席拉赫都令我聯想起那位崇高出眾的大師筆下的氛圍和故事。
《米蘭晚郵報》

  席拉赫的文字簡明曉暢,對主題的掌握精準到位,彷彿他向來就是作家。他說故事的技巧極佳,完全仰賴他筆下的人物與他們的命運。
《明鏡週刊》

  一本絕佳的處女作,從第一頁開始就令人欲罷不能,而且筆調總是切合題旨。
《星期日法蘭克福匯報》

  他對犯罪行為的繁複深感興趣,描寫的筆觸清明簡練,而且總是讓讀者對罪犯產生理解,甚至近乎同情。
《世界報》

  費迪南.馮.席拉赫律師令人屏息的處女作只探究真相——除了真相,別無其他。
《法蘭克福匯報》

 

 

 

 

詳細資料

  • 叢書系列:人文思潮
  • 規格:平裝 / 208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目錄

〈各界名人著迷推薦〉

前言
費納醫師
棚田先生的茶碗
大提琴
刺蝟
幸運
夏令
正當防衛
綠色
拔刺的男孩
愛情
衣索比亞人

〈推薦序〉 從「罪行」,認識與面對真實的人性    蘇絢慧
〈推薦序〉 律師眼中的人性祕密    吳宜臻律師

 

 

 

推薦序1

從「罪行」,認識與面對真實的人性

蘇絢慧(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像我一樣疑惑,初拿到書稿時,我心想:「一個諮商心理師能對一本專業律師所寫的故事有什麼樣的共鳴與回應?」

  當我看完本書之後,我了解到,這是一本談人性的書。而任何的助人專業其實都是為人而存在,並且試著洞悉人性,也試著照顧與關懷人的生活與生命。

  因著人性,這本書所述說的故事,就不只是某地區的人才會發生的生命情節。因著人性,誰都有可能走向以罪行了結一切的地步。

  讀著一篇篇的故事,一種奇妙的感覺悄悄升起。馮.席拉赫筆中的故事似乎穿越了時空、文化界線,故事裡的人物彷彿就是那些在我諮商室曾經出現過的人們,他們都有著難以表達的無助與孤獨,還有,一些讓人心疼的生活遭遇與情節。不同的是,我仍奮力的和我諮商關係中的當事人努力追尋解脫之道,而不是以「罪行」結束故事。

  在台灣,媒體往往只報導犯罪案件的外顯罪行,我們很難真的從片斷的報導中深入了解罪行背後的生命經驗與故事。不是所有人的罪行都是出於惡意與泯滅人性,有些人的罪行是出於無奈,與太多難以表達的傷痛。他們難以逃脫他們受困的命運,被迫一步步的走向這樣的毀滅。

  這些毀滅,有許多的情非得已,令人能夠有同理心,也產生憐憫之情。他們在牢不可破的痛苦與無助中,試著掙扎。但漫漫長路上,可能都沒有人明白他們所過的生活,也沒有人真的出現,伸出手解救他們內心所承受的痛苦。

  而這些失去希望、走進絕望的人,在某個所能承受的臨界點犯下了無法挽回的罪行,至此,他們被歸類於惡人、犯罪之人。在往後歲月,他們成了社會制度摒棄的對象,只能繼續的失去社會的關注。他們成了社會所認定的邪惡者,繼續沉默的背負著有形與無形的責罰。

  其實,所有的罪行,都不是單純的「一個人的罪行」。這些罪行都有發展的歷史,也含有許多社會環境所造成的影響與涉入。有許多罪行是發生在某段關係中,而這些關係,總是含有許多長久以來無法適可而止的傷害。當無法好好處理衝突關係,無法建立正向關係與正向情感,某個時間點,都可能導致罪行的發生。有些傷害雖然不被法律判罪,也不指稱為罪行,但不意謂它並沒有嚴重的波及或威脅另一個人的生命安全與健康,它僅僅是不被法律定義為罪,但所造成的影響與破壞,可能比一個被判斷為罪的行為更加巨大,更加難以修補。

  說到這裡,我不禁開始嘀咕:「審判與定罪,真的就可以維護人們期待的社會的正義、平等與秩序嗎?」還是,我們該花更多的資源與心力投注在人們的情意教育與品格塑造,而不是當悲劇發生時,才花了許多時間與資源在分辨罪行與判刑。

  當社會不再提供安全保障與希望時,當社會不再關切人們生活處境中不斷累積的壓力與虐待時,犯下罪行的可能是你,或是我。因此,閱讀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好好面對與認識內心的黑暗面。希望透過這本書,我們都可以好好的檢視與察覺自己內心那些可能醞釀成罪行的傷痛與壓力,早一刻為自己做出一個放過自己、善待自己,也終止悲劇發生的決定。

 

 

 

 

推薦序2

※本文透露書中部分情節,進入閱讀前請注意!

律師眼中的人性祕密

吳宜臻律師(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理事長)

 

  如果知道我們有所選擇,就不會發生法律所不能原諒的「罪行」,這本書的十一個故事讓我們看到最原始的人性……

  〈費納醫師〉是一個將自己的心理禁錮在對妻子的誓言中,而在婚姻關係中飽受精神虐待的人,最後卻動手殺死了許諾照顧一生的妻子,令人不禁想起台灣的鄧如雯因長年受到丈夫家暴的殺夫案件;〈大提琴〉的這對姊弟,姊姊知道自己承受不了弟弟的病痛與折磨,親手抱著弟弟結束他的生命,經過自首並遭到法院羈押在監獄中時,亦結束自己原本即將成為大提琴家的一生,令人想起國內日前一則關於一名八十三歲的老先生,因為不忍自己的愛妻被帕金森氏症折磨得不成人樣,決定趁她睡著之際,將釘子釘到的她腦袋裡面,將她殺死。這位老先生自首之後,宣稱是不忍自己的愛妻一直被病痛折磨,幫她做解脫的動作。安樂死是否該合法化,頓時成為熱門的話題。

  還有,在〈刺蝟〉故事中聰明過人的卡林與他位於社會底層的家人間的親情;在〈幸福〉和〈夏令〉兩篇故事中的愛情與因愛而生恨的情殺事件,或甚至熱愛到足以讓人想將愛人吃下肚的另類「愛情」,令人迷惑不解的人性原始情欲;不得不讓人質疑正義是否真正存在的〈棚田先生的茶碗〉,及〈正當防衛〉中無法破案的殺人事件;在〈綠色〉與〈拔刺的男孩〉,更讓我們深入了解精神正常與不正常的界限何在,而法律似乎不認為應該去非難人類的意識與理性所無法控制的行為。當然,強調法律與正義的司法系統下,仍然可能存在著像〈衣索比亞人〉故事中的米夏卡這樣的人物,在不同社會中,好人與壞人竟可以是同一個人。

  我在國內也擔任律師工作,執業近二十年,經常告訴別人這份工作的神聖之處,就是「律師可以合法且理所當然的窺探(或偷窺)當事人內心的完整想法與祕密」。作者以其在德國擔任辯護律師的辦案經驗寫下十一則故事,看完這本書,會發現故事中主角的某個想法或是處境,我們或許也曾經有過,只是,我們終究沒有成為罪犯,因為我們堅持不讓人性的弱點操縱了我們的理性選擇!

 

 

 

前言

美國大師級的獨立電影導演吉姆.賈木許曾說過,他寧可拍一部描述某個男人帶著狗兒散步的電影,也不想拍關於中國皇帝的題材。對我來說,也是如此。表面上我寫的是刑事案件,在這方面我有超過七百件刑案的辯護經驗,但事實上,在這本書中,我寫的是人,是他們的失敗、他們的罪責和他們的偉大。


我有個伯父,他是刑事合議庭的審判長法官,他專司命案、謀殺和重傷害致死等案件。在我小時候,他會跟我們敘述我們聽得懂的案子,開頭永遠是:「大多數的事情是非常複雜的,而罪責正是其中之一。」

他是對的。我們在事情後面追,它總是快過我們的腳程,到頭來我們還是追不上它。我敘述殺人犯、毒犯、銀行搶犯和妓女的際遇,他們有他們的故事,而且他們和我們沒有多大的不同。我們的一生同樣都在薄冰上跳舞,冰層下極冷,若不幸落水,很快就會喪生。有時冰層無法承載某些人的重量,於是冰破人落海,我感興趣的就是這一刻。如果幸運的話,事過境遷,我們依然繼續跳舞。如果幸運的話。

我那位擔任法官的伯父,戰時在海軍服役,他的左手臂和右手被砲彈炸毀,儘管如此,他還是沒有卸職。大家都說,他是個好法官,很有人味,說他是個公平正直的人。他很喜歡打獵,有個小小的狩獵區。有天早上他進到森林,拿起雙筒槍把槍管塞進口中,以他殘存的右手臂扣下扳機。他穿著黑色的套頭毛衣,獵裝掛在樹枝上。他的頭部中彈後整個爆裂開,很久很久以後我才看到那些照片。他留下一封簡短的信給最好的朋友,信中寫道,他就是活夠了。這封信的開頭是:「大多數的事情是非常複雜的,而罪責正是其中之一。」我還是很想念他,每一天。

本書探討的正是像他這樣的人,以及他們的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