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CAUB7DO2.jpg  

 

前些年還在高大圖書館混的時候,每回進圖書館走過書架,就會看到這本擺在櫃上的瓊.蒂蒂安(Joan Didion)
的《奇想之年》(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
雖然我一直知道它是一本名著,雖然我一直知道它是傷慟文學的代表作之一,但是我從沒閱讀過它。

 

那一年Ray剛出生,母親第一次體驗當祖母的樂趣,每天都因為Ray小娃帶來的驚喜,母親總是處在一種幸福洋溢的喜悅中。

 

每天當我從學校開車回家的路上,心裡就開始想,不知回到家母親又要告訴我家天Ray發生哪些好玩、好笑的事情。黑夜裡,家裡那展燈光總為我而亮著,我以為,我期待,這一份的幸福可以一直延續下去………。我可以放棄全世界,只要每天能見到母親懷抱著Ray時那份溫柔的光芒,那就是我想要的。

 

 


然而,時間是理性的且不會停止流動的,我們的生命終於走道2011年的現在,母親癌症發作而且拒絕治療------基本上我是個相當悲觀的人,我不知道分離的那一天終將到來之時,要如何自處?要如何在這個沒有母親的地球上繼續呼吸?

 

於是我決定閱讀瓊.蒂蒂安的《奇想之年》。

 

 


拋開感性層面不談,如果用很純粹的理性去閱讀《奇想之年》,讀者一定覺得架構非常鬆散而零落。我卻以為那正是作者的真情流露,瓊.蒂蒂安在短短幾個月裡,既失去了結縭數十年且感情深篤的丈夫,又失去了唯一的獨生女兒。那是這世界上唯一僅存,與她生命連結度最強最久的人。

 

一夕之間,他們全都消失了,僅留瓊.蒂蒂安獨自在這個世界上,茫然而不知所措。

 

 


結果哀慟是一個沒到達之前我們誰也不知道的地方。我們預想 (我們知道)某個我們親近的人可能會死,但我們無法預見緊接在這個想像的死亡事件之後的那幾天或幾個星期。我們可能會預期死亡突然帶來的震驚。但我捫沒料到這種震驚會毀天滅地,讓身心盡皆錯亂。………猶如進入某種麻醉狀態。我們也無從得知,橫亙在這個事實之前的 (這就是我們想像的哀慟與真正的哀慟最重要的差別)是繼之而來無休無止的茫然,空虛,與意義截然對立,時光無情地延續下去,讓我們必須時時刻刻親身經歷真正的『無意義』。

 

 


《奇想之年》第二章開頭不久的地方,瓊.蒂蒂安描寫了她自己陪同丈夫入院,又得知丈夫已經心臟病發作而死亡時的一段情景:

 

社工員再度出現。他帶了另一名男子,介紹說是「妳丈夫的醫生」。一片沉寂。「他過世了,對不對。」我聽見自己對醫生說。醫生看看社工員。「沒關係,」社工員說:「她是個很冷靜的當事人。」………我很好奇,一個不冷靜的當事人可以做出什麼樣的事來。情緒崩潰?需要鎮定劑?尖叫?

 


我同樣想起母親急診入院當天,醫師要讓家屬看母親身上做出來的電腦斷層掃描結果(非常非常多大大小小的腫瘤),我站在醫師桌子前,他問我:「還有其他家屬在路上要趕過來嗎?」彷彿擔心形單影隻的我需要有其他親人陪伴才能聽取病情,我很冷靜地說:「沒有其他家屬了。沒關係,您直接說,我也是學醫療相關的,我想我撐得住。」


讀到瓊.蒂蒂安這段文字時,我也在想,當時(或事後)我應該好奇的,一個撐不住的當事人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情緒崩潰?暈倒?

 

 


在動筆的此刻,我心中明白,我不願讓這一切就此結束。
我也不願讓這一年就此結束。
瘋狂逐漸褪去,但神志清明並未隨之而來。
我尋找決心,卻遍覓不著。

 

 


此刻的現在,我還能冷靜地讀完瓊.蒂蒂安的《奇想之年》。但日後呢?

 

 

 


奇想之年    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

• 作者:瓊.蒂蒂安   Joan Didion
• 譯者:李靜宜
• 出版社:遠流出版
• 出版日期:2007年03月
• ISBN:9789573260042

 

 

 

 

imageCAUB7DO211111.jpg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55561

 

 

 

內容簡介

 

 

 

  閤上這本薄薄的小書,最大的啟發是──怕死。開始怕死,以一種正面的思維出發,原是出於對親人的不捨與不忍。原來,過去那個自以為灑脫的我,才是真正的自私。──寶兒(部落客)

  蒂蒂安告訴世人,過去那些貌似平常的日子由已經改變的現在之眼看去,是如此美好具有深意,但反過來說,平常日子也是最艱險的日子啊!──蘇偉貞(作家)

  我在蒂蒂安的描述中有著太多的感觸與感動,我的心也再次得到洗滌與抒緩,回到心念歸一、清淨無罣礙的境界。──簡靜惠(洪建全基金會董事長)

  對我來說,這不是一本療傷之書,但也不是一本沉溺於悲情的書。蒂蒂安只是注視著她的悲傷,沒有誇大也沒有刻意收斂。──顏九笙(部落客)

  蒂蒂安以靜筆寫《奇想之年》,以文字舟筏渡生死之河,是我讀過既靜美如詩,又讓我肅然魂聳之作。──鍾文音(作家)

  正像蒂蒂安說的,心膽俱裂的人生故事,發生在「平凡無奇的一瞬間」,事發時,事發後,世間一切照常。再多的安慰也不能深入觸及到喪親者內心那堅硬如石的哀慟,因為世間一切照常。《奇想之年》讓陷入冥河難以自拔的人,漸漸鬆開手繼續活下去。──薇薇夫人(作家)               

  每一句寫作似乎都是一種凌遲,代表著蒂蒂安的哀慟。《奇想之年》是真正的《死亡筆記本》,值得每一位生者擁有。──錢亞東(《懶人誌》總編輯)

  生命中充滿著不可預測、沒有理由的傷痛與掠奪。瓊.蒂蒂安《奇想之年》以各種嚴肅的角度探討死亡,帶領讀者跨越冥河,直視生命中的衰頹與滄桑。──賴玉絲(板橋動態閱讀協會理事長)

  蒂蒂安用細膩的筆觸,把面對丈夫死亡的心情及不斷探詢的過程呈現。《奇想之年》能夠幫助我們把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傷痛引出,慢慢治癒!──蔡淑英(新莊故事媽媽總召)

  蒂蒂安的「奇想」不是奇幻之想,而是以冷靜、執著的語調記載她如何反覆回顧她經歷的種種細節。創傷的經驗是不能替代或完全再現的;一年的「奇」想也沒有帶來女兒的康復。但是它讓讀者目睹、經歷創傷過程,因而獲得一種非理性了解的了解。──劉紀雯(輔大英語系副教授)

  蒂蒂安用簡單平實的敘述,牽動深沉巨大的傷痛,在死亡的界線上穿梭,不斷對照擁有和失去的心情,沒有纏綿悱惻的詞藻,不必雋永深刻的舖陳,在蒂蒂安下筆的呼吸間,只讓人讀到──悲慟!──詹美智(三商美邦人壽襄理)

  擺脫自哀自怨的枷鎖也許不易,但卻是正確的選擇,正視死亡的態度將是對生命的尊重。──黃越綏(婚姻諮詢專家)

  這是一本動人的死亡之書,生命之書。透過作者的奇想,我們理解到,原來:失去,往往重新定義了「得到」,並且明白 ,或許世界會在一瞬之間發生變化,但我們不會因此成為陌生的過客,畢竟我們有過美好、豐富、愛與被愛的人生。──彭蕙仙(資深媒體工作者/作家)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瓊.蒂蒂安讓我們了解到,人生有時無常得令人措手不及,唯有把握當下,才能「化剎那為永恆」!
──雪吟(警廣電台主持人)

  蒂蒂安將自己失去伴侶之後的狂亂心碎,抽絲剝繭反覆咀嚼,除了讓人感染了她的深慟,更體會人生的無常,讓人更加看清了人生的意義,就在這當下!──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讀《奇想之年》,使眾生在感性中具備深刻的知性,使無可避免的死亡貼心而昇華!蒂蒂安的文學功力深厚,曲盡其意的筆法令人折服!
──陳義芝(詩人、聯合報副刊主任)

  蒂蒂安以哀婉之筆,記錄了丈夫死後那一整年的心情。其真實細緻處令讀者恍如面對一部千迴百轉的《傷悲史傳》。──張曉風(陽明大學教授)

  面對失去摯愛的哀慟,是我們一生中無法迴避的難題。本書作者藉由平鋪直述的語句,清晰描繪出這些難以克服的情緒,以及勇敢面對打擊的心路歷程。閱讀本書,感慨之餘卻成就了一份豁達。──秦夢群(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面對傷慟該要有多大的勇氣?在《奇想之年》裡蒂蒂安誠實記錄她面對親人傷逝及病痛時深沉的悲慟及驚惶,那是生命最真情流露的告白。蒂蒂安深情的筆觸,散發出最令人動容的幽香,如歌,如詩,如夢。──徐江屏(部落客)

  讀完《奇想之年》,我終於能理解為何我總是掛念我年邁病弱失智的父親,卻又總是找各種理由推拖不去探望他的原因。我知道,我在逃避那種囓啃心頭的哀傷;我害怕,不知什麼時候「哀慟」會以在最「平凡無奇」的狀態出現將我擊倒。蒂蒂安,你的《奇想之年》將撫慰許多「哀慟」的靈魂!──郎祖筠(演員)

  隱匿在《奇想之年》文字間對逝者深切的思念令人動容,我將之視為「傷痛情緒指南」,倘若在某個平凡無奇的日子裡,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你我身上,或許這本書會讓人少一點孤單。      ──胡綺恩(中時電子報執行主編)

  其實,哀悼從來不會消失,只是暫時擱置。我讀蒂蒂安喪失終身伴侶的心路歷程,感同身受。或許面對造化,我原該「放下」,學習謙卑。蒂蒂安已經「放下」了嗎?也許是吧!──洪萬生(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

  人生好比某種旅程,死亡則是終點,同樣的過程,有人以逃避的方式結束,有人則寧願選擇有意義的方式到達。讀完《奇想之年》,讓人更能真實體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侯友宜(警政署署長)

  蒂蒂安在喪夫之後,就走進了哀悼的世界裡,一整年的時間,她哀傷、哭泣,她無止盡地回憶,也無止盡地做著奇怪的夢。《奇想之年》是她旅行的札記,為每一個即將前往該處的旅人,道出最忠實的叮嚀。──阿祥(部落客)

  讀《奇想之年》看蒂蒂安追憶丈夫生前最後的時日,讓我想起了這個分分秒秒都在我們生命中徘徊,卻到最後一刻我們才會正視的生命課題。或許「無常」二字,大家都心領神會,但透過蒂蒂安的筆,你將真實感受「無常」的力量。──沙發麗(部落客)

  人在一生,總會面對許多個關鍵時刻。我們擔心它來,卻無法杜絕它。《奇想之年》先這個關鍵時刻一步,展現這一步中,無限的深情與悲傷,告訴讀者,生死歷程,正也是生命最溫暖的時候。──吳鈞堯(作家、幼獅文藝主編)

  《奇想之年》是關於孤獨,以及遺忘的預言。寫作是追求永恆的不朽感,並不是虛無縹緲的幻境。我相信蒂蒂安應該也是如此獲得平靜的。──Rosy(部落客)

 

 

 

國外書評

  《奇想之年》是一本令人動容的作品,蒂蒂安用紀實而不渲染的筆調,為讀者刻畫出死別、喪親與哀傷的面貌。她用毫無矯飾的文句告訴我們,愛一個人、失去一個人是什麼滋味,看著兒女病魔纏身、卻又無能為力,是什麼心情。這本書讓我們瞭解,一個人如何在無可理喻的境地中梳理出意義,如何找出方法繼續面對人生。──Michiko Kakutani《紐約時報》

  《奇想之年》甫出版即已贏得「文學經典」的美譽,將在美國文學史上永垂不朽。蒂蒂安駕馭文字的功力極其出色,讀來令人心碎。這個愛的故事,讓讀者掩卷流淚。                Jacqueline Blais/《今日美國》

  文壇地位崇隆的瓊.蒂蒂安這部透徹剖析哀慟的回憶錄,是眾所期待的經典之作。她以優雅精緻的筆觸描述哀慟的不同階段,從而用更難能可貴的洞察力,省思人生與婚姻。這是蒂蒂安個人著作中舉足輕重的作品,也是殤慟文學中極具詩意與嚴謹性的篇章。                ──《出版家週刊》

  蒂蒂安的《奇想之年》為哀慟文學再添新頁。這或許不是她最優美的作品,但卻是最令人敬畏的演出。因為蒂蒂安不只身歷其境,而且還冷眼旁觀,用驚人的克制力,娓娓道盡她這一年的奇想。雖然蒂蒂安極力克制自己,但讀者卻很難不在她的敘事之中情緒潰堤。            ──《休士頓紀事報》

  《奇想之年》篇幅精簡,卻擲地有聲,不僅對死亡與哀慟有深入的剖析,也讓人得以一窺最有天分的夫妻檔作家四十年婚姻生活的點滴。蒂蒂安以卓越的分析與寫作功力,闡釋死亡的意義,以及世人如何看待死亡的課題。這一本看似平鋪直敘的作品,卻是最打動人心的散文鉅作。每一個曾經失去某人,或未來必將失去某人的人,都應該一讀。             ──《西雅圖時報》

  蒂蒂安向來是美國文壇的開路先鋒。《奇想之年》是她以個人經驗踏進死亡這個陌生域的開端,也是素來低調重隱私的她,揚棄隱藏思想的文字簾幕,以誠懇與謙卑寫就的人生故事。      ──《時尚雜誌》

  喪親者如何面對死亡與回憶,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人生課題,但是卻少有人願意加以分析,因為那太痛苦了。身為出色的作家,蒂蒂安卻揭開自己新創未癒的傷口,讓讀者看見死亡與離別的傷痛。   Bob Minzesheimer/《今日美國》

  要有多大的勇氣與毅力才能完成像《奇想之年》這樣的一本回憶?蒂蒂安以電影剪接的手法和新聞記者紀實報導的筆觸,記錄她喪夫一年的所思所想。她擅用節奏與詞句反覆的寫作風格,在這本書中更形鮮明。篇章中偶爾出現的單句段落,常讓人心頭一驚,宛如鮮血直衝心臟;而不時出現的單字(「是」、「不」),更讓人聞之心碎。蒂蒂安讓我們瞭解,所有的老生長談,在我們遭逢天人永隔之際,都不再有任何意義。              ──《村聲雜誌》

  《奇想之年》是蒂蒂安攀登人生峭壁絕崖的真實紀錄,讀來令人膽戰心驚,卻也令人目眩神迷。因為,哀慟確實迫人瘋狂。儘管題材看似晦澀,但蒂蒂安的手法卻極其引人入勝。她向來擅長的時間感,在此表現無遺。而她在簡潔、內斂、近乎平鋪直敘的文句中,以一再反覆的辭藻,創造出更為有力的戲劇效果,功力直追海明威。                Robert Pinsky/《紐約時報》

  儘管蒂蒂安認為文字無論如何出色與精確,都無法真正傳達、詮釋人生經驗的混沌,但是,她卻以精鍊簡潔的文句和透澈精準的筆觸,描述死亡與回憶。向來冷靜不表露真情的她,在遭逢巨變之後,卻願意敞開心門,讓人一窺她的內心世界。 ──《娛樂週刊》

  瓊.蒂蒂安以錐心刺痛的個人經歷,寫出一本傷情至深、感人至誠的著作。她回憶死亡與疾病所帶來的傷痛,重新省思生命、婚姻、愛與承諾的意義。蒂蒂安以清澄明淨、真摯坦誠的筆觸,毫不保留地述說自己面對丈夫逝去、女兒病危的迷惘、哀慟與錯亂。這是一段難以想像的心路歷程,我們只有到真正面對的那一刻才能體會。                   ──《華盛頓郵報》

  喪親與哀痛的題材在文學中諸所多見,但《奇想之年》最為出色之處,並不在於對死亡與疾病傷痛的描寫,而在於這是一本關於愛的故事。
──《華爾街日報》

  在《奇想之年》這本篇幅輕簡卻感人至深的作品中,蒂蒂安以優美的文筆描述丈夫驟逝之後的一年時光。雖然描寫的是疾病與死亡,但書中沒有陰森的冷酷,只有澎湃的熱情,甚至還有反諷的幽默。她以親身的經歷,讓我們窺見哀慟的境界。 ──《書頁》

  《奇想之年》是作家的哀慟之旅,蒂蒂安以無比清澈的筆觸,記錄喪夫之後第一年的所有思想與情感,讀來不只令人心碎,更令人讚佩她探索潛藏於表象之下的哀慟本質的勇氣。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散文、小說與政治評論都備受推崇的蒂蒂安,以她慣有的冷靜知性與款款深情記錄喪夫之後的第一年。她以令人動容的手法描寫哀慟的感覺,以及因哀慟而引發的非理性「奇思異想」。《奇想之年》剖析哀慟,也深入刻劃婚姻、母性與愛。
──《美國圖書館協會.書單雜誌》

  本書被譽為美國版《我們仨》,是當代深受敬重的小說與散文作家瓊.蒂蒂安垂暮之年的真情告白,不但囊括2005年各大獎,更躍登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第一名。

  2003年聖誕節期間,蒂蒂安的獨生女因不明原因陷入昏迷,幾天後,她的丈夫心臟病猝發死亡。她看似堅強冷靜地安排後事,其實內心已陷入狂亂的異想世界…

  《奇想之年》除了哀傷動人的回憶外,還有許多對於生命的思考,「關於死,關於疾病,關於死亡的機率和運氣,關於幸與不幸,關於婚姻、孩子和記憶,關於悲傷,關於人們願意或不願意面對死亡…」完全顛覆了固有觀念。本書改編成舞台劇於2005年聖誕節演出時,觀眾含淚起立鼓掌,久久不散…

 

 

 

本書特色

1)2005年美國國家圖書獎的非小說類獎(the National Book Award for Non-Fiction)得獎作品。
2)2005年《時代雜誌》十大好書。
3)2005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
4)2005年亞馬遜十大好書、編輯選書第一名。
5)2005年美國百老匯改編為舞台劇。

 

 

 

 

作者簡介

瓊.蒂蒂安(Joan Didion, 1934.12.05)

  美國文壇地位隆重、「當代最優秀的散文體作家」。小說《照著做》(Play It As It Lays)不但入選《時代》雜誌百大英文小說,更曾改拍電影。她的作品型態豐富,涵括小說、散文、文化評論與電影劇本,甚至她所撰寫關於舊金山的報導,亦成為城市文學的經典之作。她的寫作風格:「慣用獨特的角度審視人生,以簡約細膩的筆法刻劃人物,她敘述故事時從不鉅細靡遺,忸捏作態,而是乾淨俐落、突出關鍵細節、斷裂文句,在字裡行間留出一片片空白,留給讀者遐想的空間,回味的餘地。」

  蒂蒂安的丈夫約翰.鄧恩(John Dunne),也是著名作家,兩人曾合作編寫過無數電影劇本,包括改編自鄧恩小說並由羅勃杜瓦與勞勃狄尼洛主演的《真實告白》(True Confession),以及勞勃瑞福與蜜雪兒菲佛主演的《因為你愛過我》(Up Close and Personal)。鄧恩與蒂蒂安不僅是生命愛侶、工作夥伴,更是思想與心靈上的知己。

  2003年末,她的丈夫猝死,獨生女隨後去世,蒂蒂安一夕之間從美貌的文藝偶像成為孤獨的七十老婦,長達一年多陷入哀慟與奇想之中,直到2005年末才出版回憶錄《奇想之年》,敘述她對於生命、死亡、愛情與親情的困惑與思考。此書出版後,立即躍上各大排行榜暢銷書,受書評家推崇為「傷慟文學的經典之作」,並囊括2005年美國國家圖書獎等各大獎項,為她撰寫書評者包括榮獲三屆桂冠詩人的平斯基(Robert Pinsky)。

 

 

 

譯者簡介

李靜宜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外交研究所博士班,美國史丹福大學訪問學者。曾任職出版社與外交部,現任公職。譯有《理查費曼》、《牛頓打棒球》、《諾貝爾女科學家》、《現代方舟廿五年》、《古烏伏手卷》、《史邁利的人馬》、《完美的間諜》、《追風箏的孩子》、《奇想之年》、《直覺》等書。

 

 

 

 

 

詳細資料

  • 叢書系列:故事館
  • 規格:平裝 / 272頁 / 正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