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6443236.shtml

 

【聯合報╱平路(作者為作家)


六月的一天,網路上根據一則貼文得悉,阿米娜(Amina Abdallah Arraf)在大馬士革遭三名男子劫持,並被推進政府機關的車子中。阿米娜是牽動人心的部落格「同女在大馬士革」(A Gay Girl in Damascus)作者,這項消息引發網友憂急。支持者在網路成立救援社群,同時引來國際媒體的關注,美國國務院也介入調查。

 

「同女在大馬士革」是「阿拉伯之春」開始後最知名的部落格之一。作者阿米娜一半美國血統、一半敘利亞血統,她是由美國搬回大馬士革的同性戀女子。除了生活雜感,部落格裡詳述敘利亞的情勢,且批評阿薩德的獨裁政權。傳出被捕,網友密切關注她下落,一項疑點卻漸漸浮出水面:任何人見過阿米娜?在大馬士革,真有這麼一位隱身市井的女同志?

 

網路上牽出各種足跡,傳統媒體也用本身的管道調查,幾天內的事態發展,堪稱最不可思議的六月驚奇!所有線索竟然綜結至一位四十歲的白種男人,麥克馬斯特(Tom MacMaster),他生長在美國喬治亞州,目前在愛丁堡大學讀碩士班,母親婚前曾在土耳其教書,太太則是專攻敘利亞經濟的博士生。麥克馬斯特自稱對中東有特殊感情,才創造了這位虛擬人物;網路上阿米娜的相片當然也不是真的,挪用,應該說是盜用一位住倫敦的克羅埃西亞女子的臉書照片。

 

異議分子、女同性戀者、處身在封閉又獨裁的敘利亞,阿米娜身上是許多邊緣元素的集合體。幕後的作者卻是佔有各種主流位置的白種美國異性戀已婚男性。事跡敗露後,麥克馬斯特替自己辯護:「我沒傷任何人,而對自認應該關注的議題創造了一個重要的聲音。」

 

什麼是真的?至少,情境是真的,寫作時的感情可能也是真的。若不是因為鮮活的語言牽動著網友的感情,若不是創造的人物個性突出而讓人牽掛,網路是無垠的水域,浮浮沉沉,沒有人會介意一個網站作者的倏爾消失。換句話說,這騙局永遠也不會揭穿。

 

那麼,什麼是假的?錯誤在於麥克馬斯特背叛了網友的信任。網路中容許的某種匿名性,本是異議者在管制森嚴的地區重要的發聲條件,其中的交心互信因此自成默契、也因此絕不容觸犯,這一陣在網路上,對冒名者的怒氣移轉了原先對獨裁政府的撻伐。

 

從寬容的角度去想,真真假假,這算是詐騙?還是網路上分身伎倆的延伸?網交中的自我描述,不是常帶著人格裂變的嫌疑?或者,更輕描淡寫一點地說,社交網路上願意呈現的網路人格,以及表白願意搏命獻身的領域,不是常比真實的自我更浪漫、更有勇氣、也更趨於理想化?更何況,因為這個部落格,因為對阿米娜的興趣,敘利亞的情勢益發為外人理解,當地的血腥鎮壓也如實揭露在外人眼前。

 

從譴責的角度去想,這番行徑對反對運動與邊緣社群皆造成無以彌補的傷害。麥克馬斯特不可饒恕之處在於,明明握有其他的主流管道,為什麼偏要冒用一個弱勢者的發聲位置?造成的影響包括:人們對獨裁政府下艱難發聲的其他網路作者也心生疑問,不知道是不是又碰上一位虛擬人物!因為一份被騙的感情,對遙遠地方的弱勢處境從此變得更冷漠以對。

 

事關網路世界的倫理,種種弔詭之處,值得我們延伸思索,繼續做左右腦之間自問自詰的頭腦體操。

 

 

【2011/07/07 聯合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a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